解析中国记者十大“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19 11:54:45
光阴荏苒,2005年记者节又到了。作为一名编辑记者,去年记者节,笔者为中国记者们和广大读者献上了一篇题为《记者咋成了弱势群体?》的文章,为记者这个社会群体合理合法的权益呐喊呼号,文章发表后引起各方读者强烈反响,笔者收到了大量来自于广大读者的赞赏、鼓励的评语。
今年记者节,笔者再以审视、反省的眼光,来反思、剖析一番我们这个社会群体存在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毛病”,做个提醒、警示,有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便于我们中国记者能在各自神圣的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笔者总结出的中国记者十大“病”是:
一、手质增“伸”病
有的记者不外出采访时一切正常,一外出采访,就得上手质增“伸”病,爱“贪小便宜”,特别是到那些看上去有油水可捞的基层单位采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病状表现为采访之余伸手向基层单位要这要那,顺手牵羊。比如去酒厂采访,“顺手”要几箱酒,还让对方送到家里;再比如去糖厂采访,“顺手”就拎回几袋白砂糖。人家被采访单位想着记者要为他们写文章说好话,也就不好意思不给记者面子。这类记者在被采访单位不仅白吃白喝,最后走的时候还要白拿。
二、软骨病
有的记者一辈子只写表扬稿,一辈子报喜不报忧,一辈子只写所谓的“正面报道”。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不敢、不愿揭露报道。只愿充老好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怕!怕得罪一些人,更怕揭露黑恶势力、不良社会现象会遭到黑恶势力的暗害报复。这类记者,置良知、正义于不顾,对丑恶现象装聋作哑,患了软骨病。
三、富贵病
有的记者,年纪轻轻,对社会没有多少贡献,却时时在意享受所谓的“记者待遇”。特别是到了“基层”,对采访环境和生活环境挑肥拣瘦。嫌“基层”为其配置的交通工具落后,嫌“基层”为其提供的住处不上星级,嫌“基层”为其准备的饭菜简单粗糙。更有甚者,挑剔“基层”招待他们的烟、酒的档次太低,张口就要抽好烟、喝好酒,乱“宰”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云云。
四、膨胀病
媒体通常是个奇妙的放大镜,有时会把一个人的形象无形中放大几十倍、几百倍。有的记者的名字和形象也是这样,被他们所在的媒体放大了。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对自身都能保持清醒、冷静、客观的认识。但也有一些记者因此而自大起来,自大到不可理喻的境地。他们以“大腕”自居,“无冕之王”、“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十足,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每到一处,牛气冲天,指指点点,俨然一个“救世主”,一点儿也不谦虚。有时,被采访单位遇到这号人,人家对他的言行举止也不便反驳指责,即使心里反感,处于礼貌待人和与媒体的关系考虑,只好委婉地赞扬这号人“知识渊博”、“气度不凡”、“高材生”。其实这号人是患了自我膨胀病。
五、不食人间烟火病
有的记者平时高谈阔论,无所不通,但在实际采访中却往往脱离实际,即使是生活常识,也常犯指鹿为马的错误,给人感觉:一是无知,二是不切实际。给媒体、读者和被采访单位造成人为损失。例如,一位年轻记者到一个农场采访,他看见一位农民种了大面积的“韭菜”,就问农民全农场种了几万亩“韭菜”。农民一听记者把小麦当成了韭菜,心里觉得好笑,偏不点破,就告诉记者全农场大概种了10万亩。记者回去就写了一篇农场10万亩“韭菜”大丰收的报道,惹出天大的笑话。这类记者,采访不深入,又不脚踏实地,怕吃苦受累,工作作风飘浮,凌空蹈虚,离老百姓太远,离现实生活太远,竟能把麦子指鹿为马当作韭菜,五谷不分,可谓患了不食人间烟火病。
六、懒惰病
懒惰是一种不起眼的慢性病,有人不承认它是一种病,但是出现这种症状的记者还真不在少数。具体表现在懒于深入采访,懒于现场采访,懒于实地采访,懒于掌握第一手素材,懒于核实应当核实的材料,却甘于做“材料记者”,做“新闻二传手”,满足于道听途说。这类记者的采访方式通常是打一个电话,要几个关键数据,其他的几哦“合理想象”。或者,人去了被采访单位,拿上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总结报告、领导讲话稿就走,蜻蜓点水,回去就炮制“新闻”。即使采访基层,也不亲自去基层,而是听听从基层来的人的“汇报”,就能写出一篇篇的“现场报道”。这类记者,大多是把记者职业当饭碗而已,没有把记者职业当作是一种责任和良心。
七、谎言病
习惯性说谎也是一种病。就是说,患者在说谎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谎,他已经习以为常了。比如,某县某领导刚一表态支持或反对某一件事,有当地媒体记者不出一刻钟就写出“据记者调查,全县群众一致支持或反对某一件事”的新闻并发表出来。这类记者都有几秒钟就把几十万人的意志“调查”到手的本领,但这种“调查”显然是习惯性说谎的结果。
八、神经衰弱病
有的媒体的总编是以“永远赞美”的立场来指导媒体所发出的声音的。于是,无论记者们,还是编辑们,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批评稿恐惧症”。记者一听是批评性质的采访,就不愿意采写;编辑一看是批评稿,就不愿编;而总编一审是“负面报道”,就不愿发。
有的媒体编辑对实事求是的批评稿的态度竟是先看看别的媒体发过了没有,等别的媒体发过了,“没事了”,自家才发。
有的媒体记者、编辑对实事求是的批评稿的态度竟是总要等着与当地领导、当地宣传科等部门、单位、个人“统一口径”之后才以“统一口径”为标准而不一定以事实为标准发稿。
对于实事求是的批评稿,我们有些编辑,像是患了神经衰弱病,职业精神萎靡。
其实,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统一口径”,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保险”,实事求是才是所有媒体记者、编辑都应当遵循的健康准则。
九、势利病
银行、电信、税务、医院、航空公司、大酒店等单位,“老板”、“大款”、明星等人物,有的记者抢着去采访。
经济效益不太好但是社会效益不错的事业单位、环境艰苦的厂矿、农村、贫困地区、公益事业单位等单位,农民、贫困职工、社会弱势群体等人群,有的记者能躲就躲。
有的记者患了势利病。
有的媒体,大官、“大款”、“娱乐明星”、“模特小姐”连篇累牍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连“娱乐明星”的第18个情人家的狗是公是母都津津乐道,而老百姓、贫困人口、平凡而伟大的工人的疾苦哀乐的报道简单得像电报。
有的媒体也患了势利病。
十、虚荣病
有的媒体、有的记者编辑每逢记者节等节日、活动,总喜欢在“自己的”媒体上向全社会介绍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的“介绍”得过了火,愈演愈烈为大肆吹嘘就不好了。例如,某报竟连续三天在报眼上吹嘘自家媒体的“顾问”(一位退休记者)是“世界著名学者”。其实很多了解那位“顾问”的人,都知道他是什么货色。
虚荣心或多或少谁都有,笔者的看法是,我们记者群体的虚荣心还是少一点为好,能做一个个真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就很不易了,千万不要虚荣到病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