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农村的婚俗与改革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4:47

我地农村的婚俗与改革方向
无婚不成家,婚姻无疑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所以古今中外都赋予了每个人的婚姻以浓墨重彩。随着婚姻的产生,便出现了精彩纷呈、特色各异的婚俗文化,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我们千万年流传下来的婚俗文化,对于正确指导婚俗文明、婚姻家庭甚至对社会的和谐都必将有莫大的益处。
一、我地农村的传统婚俗
在我地农村,传统婚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一场婚姻从头到尾一般分为六个程序:提亲、看人家、订婚、结婚、回花、满月。
1、提亲。提亲之前男女双方也可能是相互熟识、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也可能是从未谋面的(只是听得关心的人说起某地某家有个女孩与你如何地般配),只要男方有这个意向,提亲人(媒人)就上门忙开了。挑选谁做提亲人也很有讲究,得尽量选择能说动那户人家的人上门提亲。上门提亲是要带象征性的见面礼的,礼不在多少、好坏,得体就好。
2、看人家。看人家是在提亲以后,女方有接触一下的意思,便在男方的邀请下,委派几个在家里说话能算数的人去男方了解路径、熟悉面孔、探一探男方的家底虚实,看过以后如果不满意,这场婚事就算黄了,假如满意的话,就可以继续深入接触。女方上门来看人家,男方必须包红包,要根据家底适当客气些,姑娘要包多一些,父母其次,其他亲戚则要少一些。如果女方不满意这桩婚事则不会收这份红包,如果欣然收下,则说明很满意。
3、订婚。订婚也叫登门,就是意味着男女青年双方已经谈得很好了,到了可以明确恋爱关系的程度了,这时男方携礼上门征得女方同意后,挑选一个好日子,举行一个仪式,双方都把父系、母系两边比较亲近的长辈、亲戚召集拢来,摆几桌酒,通过这个仪式向亲朋好友宣示一下两人的恋爱关系,再把结婚的大致日期商定一下。订婚那天,小伙子要先到女方家中参加女方家里的午宴,下午姑娘在自己兄弟姐妹或闺中密友的陪同下(此时父母一般不同来),来到男方家中参加男方家的晚宴,男方同样要包红包给姑娘,要比看人家时包得多得多,陪同人员可以少一些。
4、结婚。当两人的感情已经很融洽,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程度了,男方总是想早日把新娘娶回家,而女方家里却总是想把女儿多留一年两年,以示珍爱。这时男方就应该托媒人到女方家里前去游说,媒人会劝导女方家长:早日结婚早成家、早日出嫁早抱外孙等,劝说成功后,媒人代替男方与女方家长商定婚礼的日期、聘金、聘礼、酒水钱、嫁妆钱、新娘的衣服钱、胭脂花粉钱等等一系列细节,日期确定以后,还要向女方家里送达写有具体结婚日期的《聘书》也叫《日子书》,直到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把新娘接回家。
5、回花。回花也叫回门,在新婚第二天,新郎要带一童子背着放有各种讨吉利的礼物的篮兜(礼物的份量、质量、数量都有讲究),领着前一天娘家送新娘子来的送客,陪着新娘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在娘家吃完中饭,娘家要回以各种礼物(同样有一定的讲究),除了礼物外还有万年青、柏树籽、花生、枣子等,由童子背回,新郎和新娘尽量要在当天日落前赶到家,不能在新娘子的娘家过夜,取其吉利之意就是男方家里永不“空房”。
6、满月。新婚一个月即将到来时,娘家人(一般都是父母)要带着馒头、糖果等礼品到新郎家里看望新娘子,俗称“做满月”,来人视情况,一般住一两夜,也有当日回的,总之要把新娘一起接回娘家小住几日,一直要等新郎上门把新娘接回夫家,这样整场谈婚论嫁的全过程才算圆满结束,新郎新娘才进入正常的成家立业阶段。
这是六步比较主要的程序,这六步主要程序中还饱含相当多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细节,这里没有一一详表。
二、我地农村的婚俗现状
我地农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凝聚着人民群众智慧的优秀民风民俗,正在被人们省略、淡忘甚至丢弃,一桩桩美好如花的婚姻,已经没有了婚俗文化这些绿叶的陪衬。现在,就婚礼而言,那节俭的、规矩的同时又非常耐人寻味的民间婚礼习俗早被尘封起来,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遥远的回忆。
曾几何时农家办婚宴,青菜萝卜都可以上桌,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包几元钱红包、拿几个鸡蛋、送一袋花生、提两斤面条、拎一篮豆腐都可以。虽然是一杯薄酒、一份薄礼,但一场婚姻从头到尾所有的婚俗环节一步都不少,有礼有节、有静有动、有说有唱、有文有武,富含文化底韵,相当于一场文化活动、一台戏。
现在,那种“桑麻小院八仙桌,姑姨喝彩把酒酌,童叟争糖轻挑帘,新娘粉面映红烛”的场面已经看不到了。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消耗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传统婚俗上,农民的社会接触面也已经变得非常广阔,婚姻过程当中的农村男女之间的计较重点已经不是那些沉重的习俗礼仪了。
在过去,男女青年们的婚姻必须遵照父母之命,解放后即使摆脱了父母之命,但由于接触面的限制,还必须依托媒妁之言。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旧的婚俗也在逐步变革。青年男女大多自由恋爱,有的虽经媒人介绍,但相识后,一般都自由交往,早已撇开了媒妁之言,媒人已经从主角沦为配角,甚至成了摆设,基本上是到了要举行婚礼了,才临时找一个人作为媒人,媒人在婚姻当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至于看人家、订婚、回花、满月等步骤或者被省略,或者被亲朋好友之间的一场聚会所代替,大家一起喝一顿酒、吃一餐饭,随便男方还是女方把心里想要说的事情简单说一下,双方一番协商,没意见就成了。
整个婚姻过程的重头戏放在了结婚仪式上,就结婚仪式而言,也已经把其中传统的习俗省略了,而把如何办好酒席放在了重中之重。
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农家办婚事相互攀比,越办越漂亮、越办越隆重、越办越气派。过去的八抬大轿就相当于现在的奔驰轿车,但过去八抬大轿一般人家用不起也用不着,但现在的一般农家办婚宴不分路途的远近,都在努力地租用奔驰、宝马,而且都把酒席摆到酒店、宾馆里去了,酒水、菜肴的档次、数量也在一年年地往上提,相互之间在攀比谁家办婚事的轿车、酒店、菜肴、酒水更高档,办酒席成了沉重的负担和莫大的浪费。
在我们这一带农村,凡是谁家办娶亲嫁女、乔迁新居等喜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都得前往送礼金祝贺,娶亲与乔迁等红喜事比嫁女、丧事等贺礼要稍微重一些。翻看了大量的农家婚事礼金记录本,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婚宴的礼金年年都在往上涨,而且提高的幅度很大。
1979年农民家里办婚宴每位来客平均礼金不到1.5元;
1989年办婚宴平均每位来客礼金5元;
1999年办婚宴平均每位来客礼金50元;
2009年,农家办同样的婚宴,平均礼金已到了400元。
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对付三四场酒席,打工的农民就更难了,但在“元旦”、“五一”、“十一”等节日,往往一个节日要跑五六场、七八场酒席,苦不堪言。
礼金在几倍几倍地往上翻,吸引着人们津津乐道于办酒席,往往是一场婚礼要办两场婚宴,老家办一场、单位里再办一场,该请、不该请的客人一个都不漏,弄得大家一看到请帖就手发抖,称之为:“红色罚款单”!
人们在瑟瑟发抖地拽着厚厚一叠“红色罚款单”的时候,是多么地怀念过去那淳朴而又韵味十足的婚俗啊。
三、建议与对策
婚事大肆操办之风日益盛行,铺张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了极大的精力、财力耗费,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人情负担。另外,随着人们的交际圈在不断扩大,交际方式的日益更新,有许多婚宴的性质也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内容,某种程度、某种层面上,婚宴已经变成了拉关系、搞交易的媒介,党员干部大肆操办婚宴也直接破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此风不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政府介入约束婚事大肆操办。
各级政府、纪检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肆操办婚宴现象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出台相关文件,明令禁止党员、干部家庭大肆操办婚事,规定婚宴规模、场所等级等,实行报批制度,在办理婚宴之前向上级纪检部门申请备案,对婚宴实行监督,对婚宴大肆操办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依照党纪、政纪给予严肃处理。
2、发动各级组织参与监督管理。
应组织由纪检、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还可以聘请婚宴大肆操办纠风监督员,在平时或节假日里进行明查、暗访,对婚宴大肆操办者,或借婚宴之名大肆收受礼金敛财的人,要利用社会和媒体的力量进行曝光、批评。是党员、干部的,报上级纪检部门处理,象抓效能建设一样狠抓婚宴大肆操办工作。
3、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政府牵头在制度上加以完善、政策上加以调处。如应出台政策,对饭店婚礼酒席桌数、人数、餐饮档次进行限制和规范,对违规者,可通过加大税收额度来调剂,对提供婚宴的饭店和婚宴当事人如不纳税,按偷税漏税处理,从而遏制婚宴大操大办之风的蔓延,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4、积极倡导、寻求文明节俭的健康婚俗
各级妇联、共青团、文化、广电、报刊等部门要积极向全社会、向所有婚龄青年倡导婚事俭办,在法定节假日里努力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婚庆活动,并组织人员专门策划和设计义务服务婚礼、贺信贺卡祝福、集体婚礼、文体活动婚礼等婚庆形式,形成文化氛围浓厚、文明节俭办婚事的良好婚礼风尚。
5、树立和宣传节俭办婚事的先进典型
培养和树立婚俗改革的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地区,并表彰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使大家学有榜样、学有标兵,以典型的力量大力推进婚俗改革。提倡新的婚俗,特别要加大舆论的导向性宣传,努力弘扬健康和谐的婚俗文化,真正形成适应时代,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简朴节俭、文明和谐、幸福快乐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