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主席打算为她写诗被婉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37:06
2010年07月13日 15:18 党史文苑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334条
核心提示:更耐人寻味的是,平日里经常赞扬“小谢”的为人处事,并高度肯定其工作成绩的毛泽东,曾向谢静宜提出特地为她作一首诗。在常人看来,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伟大领袖主动提出为她作诗,这是何等荣幸和荣耀的事情,但是让人万万意想不到的是,主席的这个提议竟被她委婉拒绝了!她告诉我,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主席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利同意这个提议,会花费他太多时间,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这是她所不愿意的。
本文摘自《党史文苑》2009年第4期 作者:李光彩 原题为:毛泽东机要秘书谢静宜讲述她的故事
她,曾经担任毛泽东主席机要员长达17年之久,负责毛泽东、周恩来交办的工作,有着17年轰轰烈烈的历史。(相关链接:谢静宜其人其事及其他)
她,曾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小谢”,曾是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女性之一。
她,曾长期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书记处书记,是“文革”期间重要的“封疆大吏”。
……
她就是谢静宜,一个曾为人们熟悉后来渐渐淡忘的名字,一个曾经风风火火而今却过着清雅淡泊生活的人。
2008年3月27日,我有幸作为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拜访了这位赋闲在家的老人。昔日风华正茂的“小谢”,而今已过古稀之年。从外表上看,她瘦削、苍白,额头上也刻上了些许皱纹;穿着朴素,经常与中式便服相伴,颜色也是再平淡不过的,俨然一幅当代“隐士”的风格。
走进谢静宜家的客厅,我发现她的家里除了沙发、茶几和书柜等几样简单的摆设之外,别无长物。倒是东西两侧壁上的布置格外吸引人的视线:一侧挂着由著名书法家为她书写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一侧是毛泽东70年代会见外宾时的巨幅照片。简单而又生动的摆设,首先使我这个毛泽东特型演员感受到的是,这位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的老人,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敬和深沉怀念。
谢静宜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这些年她的生命多次出现危机。为了战胜病魔,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每天遵循着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多钟起床,中午适当休息一会。她平时不爱抛头露面,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而看书、晒太阳和散步构成了她每天的主要活动。但她得知我来了,极少接受外界采访的她顿时有些兴奋,热情地把我迎进客厅,还亲自给我剥橘子,与我亲切交谈。她的言行举止,让我深深感受到她对我这样一位青年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从我8点钟到达她的家里,一直到11点多,这位有重病在身的古稀老人,与我一谈居然就是三个多小时。在谈话中,她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时而游目骋怀,时而闭目沉思,给我讲述当年的故事……
毛泽东曾打算为她写诗,竟被她婉拒
1959年,谢静宜担任了毛泽东的机要员,此后跟随毛泽东走遍大江南北。在1970—1976年间,她主要负责毛泽东、周恩来交办的工作,并兼任北京市委的重要领导职务。这时的她,接近高层政治核心,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政治人物。由于她工作认真负责,办事能力强,为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完成了大量复杂艰巨的工作,再加上她平易近人,团结同事,善于处理各种问题,因而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和信任,成为毛泽东身边的得力助手。
“小谢”本人和家庭,也经常受到毛泽东的关心。谢静宜有个独生儿子,取名苏引。儿子出生前,夫妇俩曾请毛泽东为孩子取名。百忙之中的毛泽东了解到谢静宜是春天怀孕,就幽默地说:“那就叫苏春雷好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平日里经常赞扬“小谢”的为人处事,并高度肯定其工作成绩的毛泽东,曾向谢静宜提出特地为她作一首诗。在常人看来,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伟大领袖主动提出为她作诗,这是何等荣幸和荣耀的事情,但是让人万万意想不到的是,主席的这个提议竟被她委婉拒绝了!她告诉我,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主席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如果出于一己之私利同意这个提议,会花费他太多时间,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这是她所不愿意的。
就这样,一个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伟人诗句里、使自己名垂后世千载难逢的机会被谢静宜“错过”了。她还以诙谐的口吻说到,今天想来,还真有点儿后悔,没让毛主席把这首诗写下来……
虽然谢静宜的名字没能出现在主席的诗句里,但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理解,也同样极大地影响了谢静宜的为人处事,成为谢静宜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拍案而起,“中央定的政策法规,中央领导不执行,岂有此理!”
1959—1961年这三年,是老一代人记忆犹新的三年,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和苏联背信弃义地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大批援建项目不得不中止,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当时物资匮乏,市场供应紧张,生活消费品必须定量计划供应。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给全国人民作出表率,中央三令五申:中央领导人的家属购物也不能高出规定限额。但当时一部分领导人的家属却罔顾中央规定,超量购物,谋取私利,在党内外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此事被毛泽东察觉,他向谢静宜询问了有关情况后,非常愤怒,拍案而起,说到:“中央议定的政策法规,某些中央领导带头不执行,岂有此理!”为了压制住这股歪风邪气,毛泽东还带头约束自己的家属,告诫他们不要违反中央的规定,不得超量购物。
回想起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岁月,谢静宜总是感慨良多。她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她对毛泽东是无限崇敬和热爱的。她这样描绘毛泽东:一切以民为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任何时候都身体力行,他无论倡导什么,自己都首先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雷厉风行,原则分明,生活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平日里谢静宜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从不懈怠,正是耳濡目染于领袖的高风亮节而使然。
亲情:夫妻恩爱,母子情深
与她曾经有过的轰轰烈烈的历史相映衬的是,谢静宜也有过美满而温馨的家庭。
她和爱人苏延勋从小青梅竹马,有着很深挚的感情。这对恩爱夫妻患难与共32年,直到1991年丈夫抱病离开人世。爱人的去世,使谢静宜本来多病的身体更遭亲人死别的打击。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恍惚中度日,脑海中充满着对与爱人几十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每逢9月9日丈夫生日,她都会去香山脚下苏延勋的坟前为他扫墓,十几年来不曾中断。2001年,在丈夫去世十年之后,谢静宜曾写过一首感人肺腑的《江城子》,悼念亡夫:
十年阴阳各一方,离别久,情深长。相隔遥远,亦可话家常。暮暮一同观天宇,谈古今,论短长。朝朝阳台赏花香。葡萄垂,花齐放。相顾笑看,群鸟寻觅忙。静观天下人间事,柴门院,心宽畅。
十年来的思念,三十多年的夫妻恩爱,从小青梅竹马的爱情,全部都浓缩在了这首不到70字的词里。数十年的朝夕相处和患难与共,全都跃然纸上,历历在目,真真切切,真可谓感人肺腑。而当读者读到“静观天下人间事,柴门院,心宽畅”一句时,在切身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式生离死别的悲痛之后,又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体现在词里的这种矛盾式情感,却正是谢静宜爱情观乃至人生态度的写照。我想,不管是对爱情的忠诚,还是在感情问题上表现出的豁达,正是医治和矫正现代青年男女们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所普遍出现的迷茫、困惑的良药啊。
除了有一个恩爱的丈夫,谢静宜还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前些年,她和儿子、儿媳不住一起,距离很远,但儿子、儿媳每周都会不辞奔波之苦前来看望母亲。现在她和儿子、儿媳搬到了一处,楼上楼下。儿子一有可口的饭菜,总要惦记楼上的母亲。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初患风湿性心脏病时,儿子几乎一直守护在身边。为了观察她的病情,医生需要每天例行检测大便。这种在常人看来既脏又麻烦并且难为情的工作,也是儿子一手承担。除此以外,他还为母亲详细地列了一张观测表,以利于医生的治疗。听到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感动,更是母子深情所带来的震撼。母亲是一面镜子,她年老时从子女那里得到的关爱和孝敬,折射的却是她年轻时给予孩子的深深母爱与谆谆教诲。可怜天下父母心,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似海的母爱里得以代代相传,母亲给予孩子的,不仅有爱,更有教导他将来尊重老人爱护幼小的示范。
就这样,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但身体虚弱的她,却依然谈得精神抖擞。考虑到谢静宜需要休息,我不能聊太久,就向她告辞。但她一定要我留下吃午饭,并且用自己种的蔬菜和亲手做的荷包蛋面条招待我,让我倍感亲切和温馨。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做饭时用过的洗菜水,她舍不得倒掉,而是将它倒进卫生间里的几个专用盆里,用于浇花,以节约用水。毛泽东生前勤俭节约、以身作则的风范,今天仍然留存在这位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老人身上。而我们今天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正应该从这些细微的日常小事做起吗?
吃饭的时候,谢静宜还和蔼地对我说:“到普通百姓家里做客,可不要介意简朴啊!”望着她慈祥的面孔,眼角早已湿润的我,哽咽着答道:“别说我现在还是一个穷学生,即使将来有成就了,也还乐意到阿姨家里吃家常饭,更乐意吃阿姨亲手做的家常饭……”边吃边聊,直到12点40分,考虑到她需要按时休息,我才向她告别。她又热情地把我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