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迷惘和失落中涅磐?(再话汉中)最新修改 - [西北地区] - [西农老乡会] - 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46:54
第一部分
汉中,汉之中央,每每想起,思念与心痛,缠绕心际。
如同袖珍版的中央大国,汉中落入俗套的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人善赞扬,无论什么地方也就这几句)。作为汉之起缘,三国征战之地,汉中家喻户晓。那么,她又为什么躺在山清水秀之榻享受落后贫穷之困,郁郁葱葱的资源养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就是不能富足当地百姓?为什么?
一、汉中演绎
汉中,得名于汉水。
汉中的历史就如同汉水一般,从云雾缭绕的远方,从高山之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流过汉中的山川,也流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早在烽火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汉中就是秦、楚两国相争之地。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卖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汉中”这个名字被首次载入史册。
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贬封到汉中去做王的时候,心里面是一百个不乐意,因为让他流连忘返的关中有富丽堂皇的秦宫和数不胜数的珠宝、美女。看到此情,谋士萧何就安慰他,说汉中那地方好的很,“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意思是说别的先不说,汉中这名字就很不错,天汉,就是银河,那称为银河的地方还能不美?在古人看来,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
刘邦进入汉中后,养精蓄锐,操练士兵,谋划靠张良,治国任萧何,拜韩信为大将,由英布、澎越为前锋(以后的“狡兔尽,走狗烹”当为后话),很快转守为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定秦川,接着对项羽穷追猛打,最终夺得江山,做了皇帝,建立了汉王朝,这“汉”王朝就是为了纪念其发迹之地汉中。刘邦将国号定为“汉”,自己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汉高祖。由此,汉中也成为了汉民族称谓的源头。
东汉末年,道教首领张鲁治辖汉中,与朝廷分庭抗礼达25年之久,直至被曹操征降剪灭。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得西川,进而兵发汉中,战胜曹操夺取汉中,汉中又即刻成了蜀汉的一部分。刘备死后,诸葛亮屯兵汉中,讲兵习武,运筹帷幄,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病死歧山五丈原,身葬勉县定军山。魏国最终灭了蜀国,也就夺取了汉中。
三国之后的汉中,相对要平静许多,经常是四周民众逃避饥谨,躲避战乱的风水宝地。宋时因为各地战乱流民的迁入,经济居然排行全国三甲(与开封、成都齐名),各地商贾你来我往,喧闹一时,但现在大幕早就落下,变得让汉中人无所适从。
二、汉中,或许有过辉煌,不过今日的落后却是现实
北宋年间,汉中曾经一度走红,与河南开封、四川成都并称为全国三大手工业中心,亲如姐妹。三姐妹当时光彩照人,泼辣而跋扈,赚足了艳羡的眼球,不过现时的际遇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她们身上生动体现。大姐开封随着行政中心的旁落,色相和实力一泻千里,曾经号称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现时的衰败即使在河南省也日渐被人淡忘。二姐成都独领风骚,在省府的强力支撑下逍遥自在,偏居一阁贪图安逸,近年来也倍感吃力,急起直追中只好拼命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放着好好的天府之国封号不要,一会中国第四城,一会儿东方伊甸园,一会儿四倍于纽约,一会儿休闲第一都——“把自己忙欢了”,却被好事者落为笑柄,不管怎么说,总还是西部重镇,保住了一些颜面。幺妹汉中,麻绳穿豆腐——更是提不起来,在近年的全国城市排名中,只有在列表的倒数几行中可以寻觅到芳踪,实在是让人心酸。
汉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还是所在省份的第二“大”城市,是独立于该省行政中心的另一个极点,因大山秦岭的阻隔,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许多方面都自成体系,但现在经济实力也只有跟遥远海边的乡镇甚至管理区相提并论,要不是当年伟人们准备打仗时机械迁移建设的一些三线国防工厂(可惜的是这些企业始终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水乳交融,所起作用十分有限),恐怕现在跟赤身裸体也没两样。
当地的官员常常感到释怀,该省还有比我们还差的,你看北边,黄土绵绵,飞沙满天,我们还可以,还吃着大米,山还有点绿,嘿嘿!
有汉中官僚参加了该省组织的赴香港经贸洽谈会,回故地后谈及香港,“也没啥,就是楼高一点,车多一些而已” 让你瞠目。且不论香港社会发展水平让内地许多自称的国际大都市们难望其项背,就是卫生、诚信、民族传统(有些人乐了,香港不是很西化吗?但港人内在的许多中国传统,确是内地人要感到惭愧的)也足够诸多大都市哥们、姐们猛追一阵。汉中嘛,目前与香港比,不好说,嘿嘿,嘿嘿!
由于经济落后,汉中与许多地方一样,人们只好在有限的空间里摸爬滚打,虽然时常感到心力交瘁,但还是禁不住频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对着沿海地区的下海人士百思不得其解,屡屡发问:你是不是感觉到怀才不遇?封闭和无知泼洒无余。
三、懒惰的汉中人,汉中不长“大树” ?!
制约汉中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比如行政体系的束缚,机制不灵活,法制有待完善,比如人才缺乏和流失,比如交通的不便,市民的教育、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比如工业化水平低,企业设备落后,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等。如果单纯依靠汉中自身的力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前几年,曾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汉中不长大树!”这句亦直亦哲的话,着实使汉中游子思忖良久。
“汉中籍真正算得上‘人杰’者,是第一个走出国门、放眼看世界的汉朝使者张骞,另一个是被称为“北斗喉舌”的东汉太尉李固。” 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显赫的历史人物。
“汉中缺乏一批能征善战,攻城掠地的‘狼性’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名流精英?”
有人分析原因道:汉中这块地方,自古肥田沃土,极少战乱灾祸,人们吃用不太发愁。于是满足现状,不思奋发;进而耽于安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有人认为:汉中人自古在这块闭塞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群体封闭的意识,不愿走出大山,不敢冒死一搏,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开拓,不思创新,偶有敢说敢为敢闯敢搏者,在众多因循者的包围与指责非议面前,难以脱颖而出,屡经磨难,只好自己磨掉锋芒,随众而安了!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如此!
优越的自然环境会使人懒惰(匪夷所思),汉中的落后难道是因为汉中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地球上绝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处于地理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的地方,而且中国还有许多类似“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俗语。
汉中诸县曾经是(江)苏陕(西)干部交流的受惠者,惠及所至不知道成效如何,只闻某苏籍干部说:你们汉中那个地方人不怎么样!汉中人不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多数子民一样,挺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嘛,为啥有如此恶评?!原来该干部当初怀着一颗滚烫的心,满怀革命豪情,在赴任初期积极为两地牵线搭桥,将家乡的企业介绍到汉中某县,结果或水土不服,或地域差异(人文乎、地理乎)——总之悉数无疾而终,任职期满后被当地的行政长官在鉴定中如此这般描述了一番,断送了此生的仕途,好在该生颇有涵养,并不咬牙切齿,怀恨在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汉中的地方行政长官始终随着上级部门的脚步蹒跚起舞,使自己本来就比较吃力的能力更加大打折扣。有些来自外埠的官僚,难免就有为了赚取工作经历而走一遭的嫌疑,并没有树立长期扎根汉中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不过可悲的是某些零星的汉中土族官僚,一心一意为自己个人的仕途算计,全然不顾汉中子民的福址,唯上是从,当然这些是因为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的,他们也确实可能很无辜。
汉中的南郑、城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出现了私营经济的萌芽,几户农民合资买几台机床,门扣、铆钉之类的东西,因当时当地政府缺乏引导和不作为,迅速在国内的商品大潮竞争中无疾而终,但在当时的西部是难能可贵的。陕西显然在某些产业和政策上抛弃了汉中,选择了投入产出比较低的区域。西安周边至今都没有出现经济强县,尤其是民营经济强县就是明证。
走遍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卖面皮(汉中的一种地方小吃)的城固人、南郑人、勉县人和在东南沿海辛勤工作的汉中人,在陕西赴外地发展、打工的人员比例中从汉中出走的明显偏高(自从汉中——广州列车开通以后,人数大幅度攀升),有几个县的适龄青壮劳力几乎输出殆尽。汉中人难道不勤劳,汉中人难道不思变?绝对不是!
四、茫然的汉中人
不管你是土生土长的汉中人也好,还是随先辈迁移到汉中的也好(其中有一部分人在汉中生活时对汉中缺乏认同感),但出了门,你就是汉中人,因为他们已经吃惯了汉中面皮、菜豆腐,饮惯了汉江河的水,闻惯了当地泥土的芳香。许多汉中游子每次给外省的人说起汉中时,对方大都一脸茫然,你们汉中那个地方是不是到处都是光秃秃的黄土、住的是窑洞土炕,吃的是小米高粱,牵着骆驼走西口,口里唱的都是信天游?……耐心的汉中人立马要仔细解释一番,我都没有见过土炕,我们那儿山清水秀,我们那儿吃大米,我们那儿唱山歌,我们那儿穿着蓑衣在竹林里头看熊猫,芭蕉树下睡大觉……,不耐烦的,我们那儿跟四川差不多……其实在外地人眼里,陕西就是西安,陕西就是关中加上羊肚子手巾信天游。
有汉中游子发出了:“请大家设法让外界能够把陕北、关中、陕南区别开来看——(不满的汉中人) ”的呼号,应该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进步。
以下照章摘录:“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汉中人,离开家乡5年有余。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在外面,确实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外省的朋友。出门在外嘛,谁不说俺家乡好,对吧?每次一有机会都会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全力推销汉中。汉中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人文民俗,旅游景点,特色产业,稀有特产,城市规划等等我所知道的一切。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外界对陕西的印象都是:窑洞、兵马俑、黄土高坡、安塞腰鼓、西安、法门寺、华山、尘土飞扬、秋菊打官司、秦腔、说话像吵架、面食、陕西话(就是关中话)、缺水、苹果多、延安……实在是以偏概全。当我对汉中的特色娓娓道来后,所有人都不相信:‘陕西居然也有湖?!’‘陕西有米吗?黑米能和泰国香米媲美?不信!’‘哎呀,我到现在才知道,诸葛亮葬在你们汉中勉县定军山!!!!’‘什么?张骞是汉中城固人?不可能吧???’我茫然……。”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陕西有关当局在多年的自我宣传中只注重西安、关中、陕北而忽略陕西还有陕南、还有汉中这些文化、生态、风俗与之不同的地区。阅读和观看陕西的的宣传工具,鲜有陕南信息,有也一般是负面和消极的多,导致外界对陕西了解的不全面,好象熊猫就是四川才有,陕西就是安塞腰鼓,当然汉中地方当局也难咎其责。
汉中比邻四川,区域内许多县治的语言属于西南方言,虽经陕西的多年管辖,但和关中、陕北存在著明显差异。翻越秦岭,岭南岭北不但自然景观峻异,而且口音不同,主食也从大米转为了面粉。
其实,陕西除了信天游,还有秦巴山歌;除了羊肉泡馍,还有汉中面皮、菜豆腐;除了黄土高坡,还有绿水青山……
多年的片面宣传,久而久之,汉中人会对自己的陕西身份产生怀疑,因为人家“正宗”陕西人会说:陕南人象四川人。想法和做事方式也好象有点不一样,自己不喜欢吃面,也不象人家油泼辣子夹个馍,不爱吃羊肉泡,更不会吼秦腔。你是陕西人吗?!
五、西北小江南,尴尬而无助的自慰
不知道在哪天有为智者给汉中发明了“西北小江南”的昵称,汉中的官僚和民众立马从此来了精神,不分场合喋喋不休地念叨,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这个让其他地域国人听起来感觉到就是沙漠、戈壁、黄土高坡上难得的有点绿色的地方,为什么让汉中人脸上泛着潮红,象喝了几碗甘甜的米酒?!
汉中的父老乡亲们,求你了,汉中就是汉中,汉中既不是西北,也并非江南,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专家语,非原创)”!
汉中是祖国母亲得天独厚的瑰宝,既有北国的豪放和豁达,也有南方的细腻和清秀。其生物资源种类繁多,被专家论证为水稻“最佳生长区”、 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的美称。汉中共有各类野生动物535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羊、羚牛……等世界级珍禽异兽著名。汉中生态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12%。汉中几乎处于国土的几何中心,不属于西北,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物产风貌都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西北(如果你一定要按照人为的行政区划把热脸使劲往上贴的话,那就无话可说),人文更是谬以千里。
汉中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历史上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发明家蔡伦、李固、刘邦、韩信、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有足迹,青山绿水中的拜将台、张良庙、武侯祠、古栈道、宝山遗址、升仙村……等早已闻名神州大地,神奇的故事和典故也让他们充满了灵气。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完全可以拥有另外的舒心而恰如其分的昵称。
六、汉中,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中国的“乌拉尔”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她气候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物资源丰富多样,高等植物有4000多种。
相比省内其他地区,汉中拥有全省最好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且水质优良。她还是陕西除关中八百里秦川以外的第二大平川区,其水稻种植面积几近该省面积的百分之八十,油菜产量大约为该省的三分之一。另外汉中还盛产柑橘、茶叶、魔芋、木耳、厥根、桑蚕和杜仲、天麻、西洋参等各类药材,其中汉中有中国纬度最北的柑橘种植带,已发现的药用植物达1600多种,占该省总量的77%。杜仲、天麻、西洋参等药材的品质和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汉中已成为全国山茱萸三大产区之一,年产量达200吨左右,其主产区佛坪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山茱萸之乡”。
汉中已发现各种矿产四大类92种,探明有一定储量的37种,矿产地135处,潜在价值1600亿元以上,其中有26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均居全省前三位,有10种矿产列全国前十位。勉(县)略(阳)宁(强)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区属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金、锰、铜等有色金属储量大、品位高被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中国的‘乌拉尔”’(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地区以矿藏丰富闻名于世)。
七、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汉中人心中的痛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交通会好起来,交通不发展,其它什么都是空话!”有汉中人说。
蜀道从字面上来讲,一般人都以为是在行政区划的四川境内,而事实上蜀道的一大部分却穿梭蜿蜒在汉中境内,褒斜道也好,陈仓道也好,金牛道也好,主要路径都在现今的汉中。
自从有了火车,汉中就一直在边缘化中挣扎。宝成铁路的开通,虽然经过汉中,却仅仅是通过其中的两个非主流山区县略阳和宁强,主要区域的交通还是落后不便。备战备荒、三线建设时修建的阳安铁路,让汉中有了短暂的起步和喘息机会,但那只是个联络线,车次和重要性有限。襄渝铁路和西康铁路的建成,让汉中瞬间粉碎了攫回秦巴老大的梦想。
汉中到现在为止,只有去西安、北京和武汉的始发车,其它仅有的几趟过路车也只经停其中的几个站点。每次,在外的汉中人回家,最头疼的就是要和四川人挤过路车,买票托人找关系、塞钱耗时比耐力,这还算好的,如果往其他地方出门“要脱一层皮!”
“从北京到汉中好不容易有了一趟直达车,还需要三十多个小时,太不方便了!”这是外地人的感叹。“每年过春节从南方回趟家,飞机没有直达的,需绕道西安或成都再到汉中。坐火车必须在襄樊、武汉或西安转车,到广州有一趟直达的好象还不是明媒正娶,中途还被列车员赶起来补票。”“受罪、费时、费钱财!”
前几年,汉中南边的邻居将高速公路修到了地界边,但自己的管家却毫无动静,急的汉中人民满头是汗。左等右等数年后的今天终于盼来了西汉高速(姑且不论此条公路是否是强化省会日益衰落的中心城市地位的余恩),于是有汉中人开始憧憬美好远景:这下该我们发了哦,骂抵P!(方言,请按普通话发音),其实高速公路边上的穷乡亲多着哩,上去走走就可以看见有许多,不信沿着京珠高速保你看个够,当然改变那肯定是有的。
宝成复线南段数年前就修到了汉中境内的阳平关(从此点上也体现这两地民情的差异,可以看出四川的急切和陕西的迟缓),曲里拐弯的宝成线当时是出入川的生命线,绝大部分的人流物流和相对封闭的经济全要靠它,走走停停的现状急得四川人干蹦乱跳,而对于陕西,再急也得从我家门前过?眼巴巴的汉中人看着往北?往东?,它怎么就没了动静?是继续往前修?还是阳平关——安康复线?
当然现在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四川,有了多种通江达海的路径选择。阳安线在达成铁路的的茁壮成长中日益虚弱(现在明显被后起的达成铁路抢了风头,而且达成铁路复线计划已经公布)。有些汉中游子听闻兰渝铁路修建,看图画线希望兰渝铁路接轨阳平关,就更象小孩梦呓。
环顾四周,湖北已经将高速公路修到了本省西北部的十堰市。近邻四川已经规划了“内江—遂宁—巴中—汉中高速公路” (或者重庆——南充——巴中——汉中高速公路)汉中如何作为?陕西如何应对? 该不会让四川人把路修到家门口,然后斜着眼瞪着自己的羊肠小道?!或者干脆让四川修进家里头?!(丢人不怕,捞到实惠才是真,老人就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人家省会设计了放射状高速公路数条,但汉中和安康这两个自从盘古开天地就在一起的同门兄弟,比邻而拥无数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没有直通汽车,听着都让外人难以置信。省会的专家们不经意间为了形成省会的中心地位将东南向的高速公路从北距安康不远的镇安扬长而去,舍弃不远的安康,将西安、汉中、安康的共同发展,变成了自己强化中心城市的一己之利,斩断了汉中、安康沿汉江河谷与湖北形成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联系纽带,不知道有关当局和官僚是怎样的考虑?!决意让秦巴人民一定要通过省城进行交流,体现中心的重要性?!要知道南下几十公里的高速公路对西安东南向的整个行程影响甚微(如果有地形、地质环境的制约又另当别论)?但对陕南的经济和民众来说却影响深远。
汉中迁建新机场,“九五”时期就已提出,规划“十五”建成,但今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汉中新机场至今没有踪影。不过,据说目前已通过国家计委的批复。汉中机场也成为共和国客运机场最后一个沙土跑道而载入史册。这不,前不久才完成了硬化工作,但航班也可怜的只是通达西安。
汉中始终受困于交通闭塞,这一趋势因西安—安康铁路复线和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武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的建设而变的愈为清晰。汉中要想有大的作为,迫切应该建设汉中—安康—十堰的高速公路,打通整个陕南东向武汉方向的线路,回应四川南充—巴中—汉中高速公路的规划安排,继续完善宝成北线复线(或阳平关—安康复线、或西安—汉中铁路),从根本上解决汉中对外交通问题,才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加剧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命运!
有时候觉得悲哀,单就区域位置而言,位于祖国的几何中心的汉中,属于南北地理气候区划的南方片区,北有西安,西南有成都,东有武汉,东南有重庆,但固化的思维定式却始终将自己的眼球只对准行政中心——西安,束缚了自己的视野,抑制了自身的发展。
汉中养成了唯西安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式,全然不顾模仿对象的步履维艰,不顾成都的精细安逸、重庆的大气能干和武汉的泼辣算计,拘泥于行政区划的桎梏,丢弃自己秀气灵活的传统,追逐自己并不擅长的憨直粗犷,真是羞煞人。
汉中,你为什么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交四方朋友?!汉中人(当然包括安康人、商洛人),你的声音又在哪里?
八、陕南(汉中),被陕西遗忘的地区
汉中从褒河到城区的一条公路上生长着两排高耸入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曾经被描述为西部最漂亮的公路,但因为疏于保养早已是破败不堪(以后的壮观姑且不论),活脱脱就是汉中现状的写照。
汉中在解放前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抗战时期当时有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被迫西迁后方的汉中城固,形成北有汉中南有昆明的教育格局,一时各路好手云集,煞是热闹。抗战结束后,随着各类机关学校的陆续迁离,又渐趋平淡。解放后由于国家给省内宝鸡等其他城市安排了许多建设项目,汉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陆续超越。
现在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汉中都远远落在了后面。
汉中的工业基础按说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土特产中如在陕西一度小有名气的汉中棕箱、城固特曲、巴山雪茄、公主香烟,还有在本地非常有名的城固上元观的红豆腐、洋县谢村黄酒等。汉中工业的生力军还有一些中央和省属驻汉企业,门类涉及飞机制造、机械、汽车等行业。其中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运八”飞机是我国目前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的军民两用运输机,其产品飞机起落架、飞行参数记录仪等20多个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汉中还有机床、制药、酿酒等工业。
不过,现今大都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步履蹒跚,有的已经甚至销声匿迹。从省数届领导宣扬的“汉江工业走廊”到建设陕西的“服装城”、“打造秦巴药谷”,没有实质性政策支撑,空泛的东西似乎多了一些,实际效果却没有见到。
陕西目前将发展重点放在关中和陕北,并没什么错,它当然应该有它的通盘考虑,但陕西的发展要是以冷落、忽视、牺牲,甚至是剥夺陕南发展为前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陕西的现代化离开了其中那一部分都不可能实现。
陕南(汉中)被遗忘,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来的建设倾斜造成的。没有大大的项目,现有的优势还在不断消减,工厂和资源保护项目的抽离(动植物本身生长在汉中,而保护机构屡屡设在西安周边)。其他城市新建项目动辄上亿元,但陕南(汉中)一个几千万元的项目,资金还常常不能配套到位。此外,陕西省对陕南(汉中)的定位是发展中药产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中,龙头企业得不到扶持,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也卖不出去,甚至伤农、坑农的事情还屡屡发生。
陕西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尤其是近几年不遗余力的发展关中和陕北,有意无意的忽略陕南的发展,应该说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且不说质量)不可谓不快,但结果呢,不用说陕西整体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在全国的排名江河日下,就连陕西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省会西安,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位也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然纵向比较西安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
历史上,在陕西经济总量仅次于西安的汉中,今天已退居陕西第5,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明年(2006年)将跌至陕西第7位,名列陕北延安和榆林之后。造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与汉中多年来的被遗忘、忽视有极大关系。
九、机遇曾经被错过,机遇再来,汉中你能抓住吗?!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四台《走遍中国》之《走遍汉中》播出之际,汉中上下欢呼雀跃,当地官员和专家认为这是汉中走出神州,迈向世界的大好时机,好象通过这一部电视片的播放汉中就会马上闻名中外一样。
宣传当然很好,但每一个地方的发展再没有比本地区人民在更关注的了,实在是达不到上几次电视就可以腾飞的程度。汉中人不十分关注其他《走遍XX》,同样,其他地方的人也不特别在意《走遍汉中》。
有首歌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自己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汉中人,你知道吗?你的命运,就全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据说当年的二汽选址是考虑过汉中的,汉中当时的官僚认为太占耕地而予以拒绝(这种抱怨在十堰周边的几个城市都有,而且故事大同小异,可能都是后选地之一吧),结果项目落在了湖北十堰,于是十堰有了飞速发展,于是汉中人在苦叹自己今日落后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理由。
国家环保总局两年前考察汉中后说,汉江是保护最好的水源地。汉中人民终于在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中,得到了难得的,可能的机遇?!
其实汉中现在大可以庆幸当时的“愚昧”选择,因为行遍神州,走入那个时代发展建设的许多城市,在落后思想的指引下,那些显然没有经过科学细致总体规划的城市们——差不多同样的市容,同样的简陋,同样的凌乱,差不多同样的破旧……
有人说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当然要看谁画了)!理智和进步,自然同和谐,社会发展到今天,汉中你的机会真的来了,你一定要抓住,你能抓住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因输出对象为首都的原故,地处汉江上游的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忽然间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焦点当然不是这几个地区的魅力突然得到提升,而是如何保持环境优化,水质良好,给首都人民送去一泓清水的问题!但这也足让汉中好不容易可以搭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班车。如何搭乘好这班车?现在应该是摆在陕南(汉中)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以下摘自文章《南水北调”能否解京津之渴》)专家观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统筹区域发展兼顾各方利益。
汉江上游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提高水质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而像陕西汉中和安康这样的贫困山区,靠自身力量难以走出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二者不断加重的“发展陷阱”。对此,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应统筹考虑水源区、涵养区和用水区的发展和兼顾各方利益。为此,国家应加大对汉江上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尽快将《汉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总体方案中,使汉江水资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得到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当地环保部门认为,应把调水和保护水源、提高水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在操作上遵循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关闭污染严重企业,对目前不能稳定达标,治理无望的排污企业,有计划地关闭或转产。因关闭企业造成地方财政损失的,通过转移支付适当给予补贴,对新建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从严审批;加大生态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及汉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政策、科技和资金扶持力度。
二是把汉江上游地区列入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区,加大扶持力度。林业专家认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是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森林划分为公益型和商品型两大类,并按照他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地区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宜划定为重点公益林,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并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采伐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危害的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划定为商品林,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
专家认为,目前的问题是,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区,汉中和安康两市需要界定更多的公益林,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此外,还应继续加大退耕还林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三无"(无地、无路、无电)的高山居民移民搬迁,将生态移民作为扶贫工作和生态建设重点项目优先支持。
三是处理好水源保护区、涵养区和用水区的利益关系,建立投资转移和补偿机制。事实证明,为保护汉江水源和水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汉中和安康两市统计,1999年以来关闭企业和调整产业结构而减少的工业总产值7亿多元,利税近6千万元,减少工作岗位近1500个。汉中市政府提供的情况表明,为保护汉江水源和水质,他们还将在经济利益上付出巨大代价。据估算,仅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仍需关停52户企业,每年直接影响工业总产值近5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并将导致1万多人失业。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表明,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是每年平均300多亿元,其中工业城市用水的经济效益大约是277亿元,农业灌溉经济效益大约是20亿元,防洪的效益大约是近5亿元。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从用水区经济效益中抽取一部分,对水源涵养区进行补助,改变上游受苦下游享福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并借以强化其生态保护的经济实力。
四是加大水源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和保护汉江水质。一方面,国家应该对汉江水源区的扶贫工作给予特别关注,把重点县乡的扶贫工作纳入中线调水统一规划,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另一方面,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要还加快汉江干、支流水电工程建设,大力开发水力资源。
有关专家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跨南北,横贯东、中、西部,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开发潜力巨大。既可以合作开发建设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又可以用多种合作方式开发绿色食品、中药材等生态农业和生物资源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沿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完全可以形成一条新兴的旅游精品热线,而这条生态旅游线的兴起必将带动南水北调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总而言之,南水北调应该是在满足首都及其周边人民用水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水源区、涵养区和用水区的发展和兼顾各方利益”,绝不能方便了使用者,伤害了服务者,不能以损害水源地上游社会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十、调引陕南水带来生态隐患
在《陕西省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有一段话当引起了陕南(汉中)人的关注。“调引陕南水。陕南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与关中仅一岭之隔,从汉江和嘉陵江实施跨流域调水条件优越。在国家大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近中期难以受益之前,调引陕南水解决关中严重缺水问题是最佳选择。要按先近后远,先小后大,分步实施原则,加快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引干济石三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
如果按该方案实施,而没有其它补救,对陕南、对汉中、对汉水、对嘉陵江,有很大的生态隐患。
了解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人都知道,两条河流的上游水量都是十分匮乏和有限的,而且水量大都集中在汛期。嘉陵江大约要到西汉水河口以下,水量才增大起来,而汉江在褒河以上,除汛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只有一点涓涓细流。她们能胜任从其源头调水的重担吗?
如果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中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对流域内影响较小的话,从汉江和嘉陵江上游引水对两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定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对秦巴山区的汉中、安康的自然生态有负面影响。
在过去讲究大而全的观念指导下,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盲目上马了许多项目,其中不乏钢铁厂、造纸厂等高耗水项目,城市的不断扩张,加上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现在用水紧张。实际西安从降水量和径流量上来看,决不是目前她给外界留下的缺水印象。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过度和不合理,才是西安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其实秦岭本身就是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巨大的天然水库,如果不加以善待,子吃卯粮,就象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一样,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陕西自诩为科教大省(应该不是强省),这样的思路就那样出在该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上,真是莫大讽刺!
经济的发展完全可换个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调水不如调产业,既然关中的水资源不足以支撑更多产业发展,为什么不顺势布局陕南(汉中)发展陕南(汉中)?省里在为关中、陕北“锦上添花”时,也应该为陕南(汉中)“雪中送炭”。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地区也没有必要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大而低效的典型(详见文章《反对随意调引陕南水!》)
十一、抓住南水北调契机,建设最佳的人文居住地?
刘秀芳和李钟南老两口是铜川矿务局的一对退休职工。几年前,儿子大学毕业后跟随女友到汉中扎根,为此老两口差点和儿子“恩断义绝”。因为在老两口心目中,偏居一隅的汉中虽然有山有水,但毕竟有“山里人”之嫌。虽然儿子告诉他们汉中的山水就像电视画面里的一样,但“固执”的老两口怎么也不肯相信。儿子随着媳妇在汉中一生活就是三个年头,并于今年夏初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应儿子、儿媳妇的再三诚恳邀请,也是看在刚出生的孙女的“面子”上,刘秀芳老两口在今年6月初乘汽车来到汉中。一路上,佛坪108国道两边参天的原始森林,洋县城固汉江两岸百里灿黄的油菜花,绿波荡漾的水田,水牛在田头嬉戏,百鸟在天空飞舞……像到了梦里一样的老两口当即下了决心,要将晚年的家安在汉中,安在汉江河畔。
刘秀芳老两口观念的转变,真切地说明了汉中的尴尬,也印证了汉中极佳的自然环境和突出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汉中已成为我省一处旅游胜地。汉中地方当局将目标定为“把汉中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城市之一’”,当然是正确选择。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秦地无闲草”。实际上主要就是指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地区。一片片顺沟绕梁的茶园里,村姑挥动灵巧的双手采茶,唱起婉转的山歌;一汪汪清澈的水面,鱼儿和着荷花欢快地撒欢;翠绿如毯的稻田、香气扑鼻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舞动竹林、憨态的熊猫目睹着东方宝石——朱鹮在天空飞翔……这就是汉中,这就是佛坪、洋县、西乡、城固、留坝、南郑、勉县、宁强、略阳等地触动心灵的风景。
陕南(汉中)的自然资源,其生物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生态的原始性、完好性正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汉中不但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还拥有“两汉三国”文化、羌文化、巴文化……,为什么舍弃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突显自己的差异性?
(以下摘编自某文章)目前,汉中已经建成了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汉中在发展生态旅游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是发展绿色旅游的主题形象不够鲜明,在发展时定位不准确,难以打造形象鲜明的产品;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开发建设企业缺乏全面细致有品位的规划设计和长远发展观,凭主观意识随意开发建设,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产品没有市场;三是缺少拳头项目。一些地方急于发展地方经济,以至于在旅游开发中盲目上马,草率行事,景点建设散、乱、杂、差,规模小,难以形成主打品牌;四是市场影响力弱;五是政策保障机制相对滞后。汉中的生态旅游如不打破常规,不在管理体制上、保障措施上进行大胆创新,很难有大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发展汉中生态旅游必须坚持四个发展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生态旅游既要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建设。景区旅游系统的建设和旅游规模的确定,要与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
二、要坚持适度开发。要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生态旅游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容量和发展规模来调控入区游客。旅游线路及其他旅游基础建设要力求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自然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
三、坚持自然化。保持自然形态和野趣,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特色。在景区内尽量少建或不建人文景观、人工景点,更不能新修寺庙,索道缆车也要少搞,以免影响自然风貌;四是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还要让游客通过旅游了解更多的知识,陶冶情操,这是生态旅游应有的科学文化内涵。
学者们还认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科学发展理念,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完善旅游资源的监督保护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严把旅游开发规划关和审批关,防止建设性破坏;第三是培育绿色产品,逐步构建绿色景区体系。要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加快汉中“绿色园林”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和乡村旅游度假带,塑造出“绿色汉中、生态家园”的宣明形象。
四、开展绿色经营,即进一步强化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旅游服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在旅游服务的形式、内容、效果上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或减缓对环境的损害,使其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
汉中的特色就是集南北大成,既有南方的清秀,又有北方的神韵。
“除拥有自然旅游的潜力外,我们要充分发挥‘汉’、‘绿’、‘水’的资源优势,让汉中的青山绿水和文化古迹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统一!”这是汉中某父母官的誓言,但愿能实现。
(文章摘引了一些关心汉中,热爱汉中的专家、朋友的观点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附:汉中历史梗概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至西汉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地区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同治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地区)。民国2年(1913)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地区部分县,共25属县。民国17年(1928),废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4年(1935),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汉中,设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设南郑专区,1954年改称汉中专区,1968年改称汉中地区,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改设汉中市,同年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7月18日召开地级汉中市暨汉台区成立大会。
第二部分:
[转帖]一个四川人在西安论坛上发的有关汉中的帖子!
看看这个四川人是怎么说的!看了陕西汉中人写的帖子后深有感触啊。看来汉中在陕西完全是被当牺牲品! 汉中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一直是富饶之地。如今已经完全没落,究其原因,我认为是陕西省政府的政策压制. 1,早在2000年时,四川的高速就已经连接到川陕边界的汉中宁强县,等于是修到陕西的家门口了,这时陕西开始被迫修建西汉高速,至今尚未通车,要到2007年!如果陕西先修汉中连接四川的高速可提前7年让汉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2,宝成铁路复线四川境内早已建成,而陕西这边至今没有动静!要是汉中是四川的城市,四川为便捷北向出川通道:成都--汉中--西安。根本不用绕道宝鸡!3,陕西为了保留没落城市西安的地位,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打压汉中(汉中的交通建设可看出来).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假设汉中要是四川的城市的话,本着发展川北到武汉的铁路通道,阳安铁路必建复线,东接襄渝铁路,西接兰渝铁路.这样华东,华中到大西北根本不需绕道西安,西安的地位自然大大降低,汉中盆地的腾飞指日可待!
陕西省的如意算盘打的太好了,不仅牺牲汉中的利益谋求关中的发展,可恶的是同时压制了四川的交通,陕西压制四川的北向出川通道的劣举实在是地区保护主义的登峰造极!如果汉中不归蜀,除了建条到西安的高速外,汉中经济腾飞的希望极其渺茫!看来汉中的崛起之时,就是关中地区交通地位的衰落之时!陕西坛民吹嘘的已经没落了的城市西安必将遭到又一次严重的打击。巴山蜀水割不断。汉中,元代才从四川母体离散出去。汉中人,与我们四川人同文同种,是血缘亲属。这就相当于几百年以后,我们四川人会说:公元1997年,重庆才从四川母体离散出去。与我们四川有血缘关系的汉中及安康兄弟,600余年一直被关中的胡秦人当局所边缘化,从来都没有引起过重视(共和国成立后,湘川人操盘的“三线建设”时期除外)。汉中,就象一些生癖的GDE词汇,我们永远都记得住它,但关中的胡秦当局从来没有用“汉中”作主语制造过任何一个漂亮的完整句子。打通大巴山脉,远比翻越秦岭来得容易!将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进行整合,这件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伟业,应该、也只能交给我们四川人来操办!四川人,有解放后第一时间修通成渝铁路的辉煌记录;四川人,有翻越万丈二郎山、修通世界顶级难度的川藏公路的历史斗志与历史激情。我们四川人,理性起来有如邓小平的雄才伟略并有热情耿直的礼仪;我们四川人,野性起来就是中国的日本人——就是凶猛的动物:老子跟你没什么理好讲,手起刀落,敏捷地斩首。至此,战争干净利落地结束
汉中,你为什莫被陕西抛弃?(转载)(汉中人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中地处陕川交界处,亚热带北缘,北依秦岭,南偎巴山,属长江流域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地理学名秦巴山地,俗称汉中盆地,年降雨量自北至南800——1200㎜,行政隶属陕西管辖,叫陕西省汉中市,是陕西三大块陕北、关中、陕南中陕南的一部分。汉中人口近三百八十万,据史书记载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秦、巴蜀、鄂、豫等地,每遇中原战乱,汉中就显示出她的富足和相对安定(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正面描述)。秦末汉初的时候还有大批来自江苏和安徽的移民,现代因战乱和三线建设,又增加了东北、上海……等其它地区的人员,不过古时汉中应该是羌族的势力范围,至少其西部是这样,因为她有一个与四川广元交界的县名曰宁强,原名为宁羌,所以羌族可能才应该是汉中的真正土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名称改掉,让普通人对这一历史渊源找不着北。汉中物产丰富,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暖温带过渡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羊……许多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动植物在这里均生活的惬意而舒服,如果你从秦岭以北而来,最明显的视觉差别就是汉中以水稻种植为主,而陕西其他地方是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冬天当秦岭以北满目萧索,沙尘暴漫天飞的时候,汉中则是青山绿水,依然一派生机盎然:青翠的竹林,摇曳的棕榈、芭蕉、枇杷,香飘四溢的桂花……。贾平凹在其小说《废都》中用一句顺口溜描述过陕西:“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捞一碗干面喜气扬扬,没放辣椒嘟嘟囔囔”,是绝对不适合汉中的。
汉中在陕西是个另类。
另类的汉中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人的体态、长相、性格、语言、饮食上就可大致分辨出与典型陕西的差别。典型陕西是一种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的状态,人生得轮廓分明、线条粗犷,性格也是表面木呐,实则又愣又倔。陕西人自称:陕西愣娃,代表人物是兵马俑、张艺谋、贾平凹、陈忠实……我记得张艺谋曾经说过陕西人一根筋,有认准了理就要走到底的韧劲,著名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的陕西人平常表情严肃,幽默的时候会笑破你的肚皮,而他自己可能还(装着)全然不知。汉中人则不然,汉中人相对生得清秀,线条柔和,有着华夏西南片区人民共有的灵巧、实在和狡黠,幽默也是配着肢体动作。汉中与关中相比男人大多生得矮小,总之是不高大,不强壮,不粗犷,不豪放(这里指的是一般来讲,高大、强壮、粗犷、豪放的汉中乡亲敬请见谅),脾气比不上西北、东北,细腻比不上苏杭、上海,精明比不上广东、浙江……。女人就生的白皙,秀气漂亮,走起路来轻盈灵巧,柔情似水的眸子常会令南来北往的男人们产生无限遐想,听人说台北漂亮的姑娘有很多,天生丽质的很少,而汉中恰恰相反,天生丽质的比比皆是,不知道为啥星探不去挖掘寻宝,或许还会发现一位中国的奥黛丽•赫本或者玛丽莲•梦露也不一定。女人不喜将脸画得五抹六道的(说那象猴“媾”子),多是些有点小心眼的小女人,小女人们偶尔会发点小脾气,会搞得你手足无措,不过你大可放心,她们肯定不会象武汉女人般满嘴婊子地说个不停,也不会象你惹了如花似玉刚刚还温柔淑女的重庆妹子般,立马呲牙咧嘴地冲过来非要抽你两记耳光不可。在汉中生活的时候没有感觉,有一次,从南方回家,时值冬天,陕南也依然是一派山青水绿,伴着淡淡的晨曦,火车缓缓驶入西乡车站,站台上的女孩们个个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或许是冬天的缘故, 白里透红的脸颊鲜嫩无比,横穿汉中莫不如此。
汉中人的性格与关中、陕北大相径庭。如果典型的陕西男人是《关中刀客》的话,汉中的男男女女就多了些北至秦岭,南抵桂林,西自青藏高原东缘 ,东达湘西、鄂西地域中人的共同的内敛和机敏,那是在辣椒、山歌、腊肉、蓑衣、棕榈、芭蕉、水牛、魔芋、竹林……和高山峻岭、青山绿水中孕育凝结的胸怀和婉转。
2 何去何从话汉中
另类的汉中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在陕西。秦人多以面食为主,一碗有醋有油泼辣子的面条或者馒头夹油泼辣子、夹N种菜肉就着玉米稀饭已经吃得酣畅淋漓,而汉中人却以米饭为主,食惯了各种面食的老陕,如果多吃了几顿米饭,再看到米饭就会呲牙咧嘴,没有食欲,吃惯了米饭的汉中人,两天不吃米饭,面对满桌的各类面食他都提不起兴致。
汉中的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吃面皮,一种用米打磨成浆,然后蒸制而成,类似于南方米粉的食品,但又比米粉有韧性。汉中的面皮一般是凉拌着吃的,配以豆芽或菠菜,加上辣椒、花椒、盐、陈醋、味精、蒜茸、酱油、香油等佐料,有人还加入芝麻、芥末等,想起来就让汉中人口水直流,垂涎欲滴,一段时间不吃,大多数汉中人都会寝食不安。初到南方那阵,有段时间面皮瘾迸发,鸡、鸭、鱼、肉、蛇、鸽、虾、蟹全无兴致,当时该地鲜有陈醋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也没能如愿,最后只好买了些米粉,放上蒜末、酱油、辣椒酱和盐解馋。汉中还有一个在全国绝无仅有的食品是菜豆腐,那是一种用浆水菜(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一种用面汤做的腌菜)的汁水做成的豆腐,比之通常的豆腐稍带少许特殊的酸味,然后直接吃或加入少量米,煮成稀饭,对于土生土长的汉中人来说那是永生都不会忘记的诱惑,淡淡的酸中透着真正绿色食品的清香,再配上一小碟野葱辣椒酱,用汉中话来讲实在是“蹿”得很!。它类似于北京豆汁的独特味道让初次尝试的人稍有不适,但当你接受了它的味道后,就会象染上毒瘾般地难以拒绝。
汉中有自己的骄傲,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人的称呼就是缘于汉中,先有汉中,再有汉中王、汉朝、最后才有汉人、汉子的称谓,现时走遍世界各地,中国人赞扬你的时候就会竖起大拇指说:象个汉子!你立马挺胸抬头,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当然不要找骂,不然顷刻之间你就会遭到鄙夷:汉奸!哼!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令许多后人心驰神荡,引得心动者牙痒痒,捶胸跺脚之余苦叹自己怎么就生不逢时,没有这等公款旅游的好机会,还可以顺便捎回些大蒜、核桃、胡瓜、石榴、葡萄之类的东西,既满足口欲又可名留青史。汉中的天麻、木耳、香菇质量出奇的好,喝的是矿泉水,住的是天然氧吧,所以味道鲜美浓郁,绝对没有污染之虑。上世纪八十年代,汉中曾经看到过经济振兴的希望:南郑——曾经是西北首富,城固县财政收入也排在陕西前三名(虽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值一提,但在整个西北,首富出现在汉中也足以出人意料,因为西安等城市附近更有天时地利人和)。汉中还诞生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服装企业——伟志西服,那是一个丑小鸭成长为美丽天鹅的真实故事,一家在中西部地区还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民营企业。前几年,汉中出了一种方便面,先叫太阳,后叫月亮,说句老实话,该方便面是当时见到最好的方便面之一,而且包装时尚引人,但它的经营就象其名字一样,从喷薄而出太阳升起的地方,瞬间转为夜晚
瞬间转为夜晚才出现的月亮,光芒越来越暗淡,市场越来越小,迅速就陨落了。八十年代被一些人视为气质象征的巴山雪茄,记得当时尤其是年轻人,抽的时候在烟屁股上还要插一根火柴,叼在嘴上走东逛西,酷的不得了,但也不知道酷到哪儿去了?搞得现在的年轻人只有望着×星尖叫着扮酷的份。还有……。虽然如此,也充分说明了汉中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力。
汉中在宋朝前后曾为国内手工业领先的地方之一,看到这个资料的时候着实让人兴奋了一阵子,但现在其经济总量还不如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大镇。津津乐道的金矿、铁矿、煤矿……都不成气候,天麻、杜仲、魔芋……没有规模,大米、柑橘、木耳……也只是在小区域里有一点优势。闻名神州的黑米,走不遍全国,迈不向世界,包装粗糙的黑米酒,在南方市场还长期被产自江西某地的黑米酒仿冒。汉中更多是自给自足,自慰(娱)自乐。它有面向西北的优势,有该地区最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但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规划,常常是连自己也不知道优势到底在哪,有多少,又怎样发挥?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就象打拳一样,全凭个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拳出击,打上了就幸运,打不上就正常,而且功力差,出拳质量滑稽可笑。
3.汉中虽然在经济上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但并不影响健身蹦的、洗浴按摩和声色犬马,庞大吃官饭队伍中的官僚们吃饭已经变成了问题(意思是每天的饭局已经吃不过来,不知道应该怎么吃了?虽然此时此地还有一部分人为吃饭问题熬煎),我们大家当然知道这不仅是汉中的问题。汉中的尴尬不在于经济的落后,文化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不在于基本建设的原始,而在于人的思维、视野和所谓观念,在于当东部发达城市和省区积极用户口,安置费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拉拢高素质人才的时候,自己却连微薄的工资发放都有问题。自己的人都留不住,又何谈吸引。社会发展只能徘徊在恶性循环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难以自拔。汉中不要说在中国了,在陕西也就是个后妈眼前的孩子,虽然伶俐,但毕竟不是自己的焦点所在,缺乏关爱的卑贱身份,不知道何时才能有翻身之日。
汉中人的自信心普遍不强,提起自己的时候就缺少淡定,经常口中:人家北京怎样,人家上海怎样,人家广州怎样,人家西安怎样……买了件东西,也要特别申明““这是北京买的!”这是在上海买的!”以示不凡。结果便亦步亦趋,于是西安因为省会的缘故,一出现什么新奇的东西,不管是好还是不好,她就与很多城市一样跟随,但规模大多小一号,做工大多粗一点,工艺水平就差了许多……汉中人民路就有了与西安南大街相近的建筑,而气势早已不是那气势,透着小里小气的不自信。北方和内地的城市大多唯北京马首是瞻,北京出现什么,只有跟进的份,北京有了黄色的面的,于是各个省会大街小巷都跑着蝗虫般的面的,北京取消面的,这些城市也纷纷将面的拖进废车场,所以有时你初走入一个城市,一式似曾相识的感觉,设施雷同且丑陋。东南沿海的城市就不一样,它们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城市特色,尤其是深圳、广州和上海,有着与北京比肩的豪气,虽然有经济实力做后盾,但也是思维习惯不同使然。
笔者有个朋友从汉中走出,在东部某大都市一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任教,并与两个温州人合作搞了一个通讯设备厂,全权负责技术。工厂生意红火,产品在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得以应用和推广,唯独回到故乡,当他有意为故乡做点事情的时候,人家上下打量着他,瞥着白眼说:我们要采用上海的技术和设备!言下之意,你算老几,出去没几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人家上海人才是真正的有水平!殊不知,上海的通讯设备公司大都是温州人所开,文绉绉的朋友不顾高级××××的身份骂起了娘:妈的,下一次我找个鬼佬给我提包!结果可爱的汉中人被温州“上海人”赚了大笔的钱,见人就炫耀:我们用的是上海的设备,上海的技术!脸上洋溢着高档和讨了便宜的自豪,当然其中是否有其他猫腻和勾当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中国哪里都是,哪里也都有。汉中没有足够实力,当然不能象一些地方的人那样,优越自豪,就是要用本地的产品,请本地人做事,问题是因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而加以小看和蔑视总不能说是正常心态吧。
汉中地方当局经常干一些让人费解的事,以汉中北大街拓宽为例,街道拓宽(实际也没多宽)时砍掉本来就不多,地方特点明显的棕榈树,换上了时髦的法国梧桐(其实,汉中可供行道绿化的树种有很多,棕榈、桂花、香樟、枇杷、芭蕉……),于是冬天光秃秃的树枝就乱晃,春天就飞絮满天,清洁工人整年忙着清扫树叶,不过刚好解决了一些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不至于政绩太差,害得西安人到汉中一惊一咤的:汉中还可以,跟西安差不多了!其实心里透着无比的优越:西安比汉中大多了(那条街道就象西安不计其数不甚出名的小街道),法国梧桐也长得更加的舒展大方,虽然西安比起南京的法国梧桐还欠火候。南方的深圳不久提出了一个目标,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应该对汉中人有些启发。
北方的秦岭抵御着寒流和沙尘爆的肆虐,也同样阻挡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人们视野,津津乐道的阳安铁路和公路没能将外界与之有机地联系起来,却带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汉江上游的勉县建起了一座不大不小的钢铁厂,结果工业产值没有增加多少,环境和景观到是破坏污染了不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在汉中建设了一些工厂,应该说对汉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批来自五湖四海人的涌入,使汉中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有了加强,但因为特殊历史时期钻山沟的结果,影响又十分有限而且缺乏后劲。文化的影响泥沙俱下,汉中本来平川地域就不甚广阔,自身文化特点的保持和维护力量不是十分足够,经过人家以破除迷信、破四旧……等为名开展连续的运动后,觉悟也只是乐得举着小旗什么的跟风乱跑,烧掉自己家仅存的几件可怜历史和族谱,砸烂不多的祖传遗物,兴奋莫明,之后回头才发觉,自己的文化特色所剩无几,那点时尚和发展绝对是不足以承担随意丢弃传统的损失。汉中人现在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对外界的文化欠缺抵御吸收的能力,继续演绎着邯郸学步现代版的尴尬,就象是城市或者工厂边缘的部分农民一样,高层次的东西掌握的不多,似是而非的事情学得很快,自身优点却遗失了不少,经常洋洋得意地走在街不象街的地方,欣赏自己增加了见识,能力和视野有了很大进步。
汉中文化按道理应该是秦蜀文化为主,但奇怪的是文化划分上竟然属楚文化末梢,可能是沿汉江朔江而上的所致,它显然是几种周边文化杂交的结果。听老一辈人讲,某些地方的人虽然也听秦腔,但却有自己的地方戏叫汉调胱胱,有部分县还流行采茶戏,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汉中的许多地方,还可以时常听到农民们在耕田的时候,经常唱着婉转的山歌,耕牛们也听话地在田间掉头、转弯、休息,衬着影影约约、起起伏伏的如黛山峦,一幅幽雅的田园牧歌景象,现在都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不重视和适当保留,也使自己在身份认同上有些许尴尬,说是陕西人,怎么都没有关中人来得理直气壮,好象不太象,因为秦腔吼的怎么都没有人家地道,说不是吧,又属陕西管辖,对身在异乡的汉中老乡来说身份认同尤其如此,因为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与大家公认的陕西相差甚远,自己到底是麻辣,还是秦腔,或者是汉调胱胱、大米、棕箱……?!
汉中为国家历史名城,有许多的神奇故事萦绕着她,特别是汉朝和三国。汉中西边的勉县有个定军山,三国故事让其名扬神州。山生的工整而神奇,五个峰一字排开,中间最高,然后两边依次降低,罕有的对称,那是诸葛亮排兵布阵、黄忠痛斩夏侯渊的地方,而且武侯墓、武侯祠和汉江的衬托,让其散发着袅袅灵气,那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资源和财富。有人便在上面开山炸石,一方一方地获取着可怜的利润,当然对当事人和管事人来讲可能数目可观,但对地域文化所造成的损失又岂能是一方一方所能计算的清楚?!旁边不远还修了一个要规模没规模,要效益没效益,不伦不类脏兮兮的什么钢铁厂。听说人们把经济振兴的希望就寄托在诸如此类那些工厂上了。现在又说要将县变成市——定军市,好象猫变成咪后就会演化成为老虎,失去了完整定军山的定军山市又能怎样?地处汉中城区的古汉台是刘邦在汉中做汉中王的府邸,小巧秀气,泛着些江南园林的雅致,但在其拓宽街道过程中,不知道请的哪儿的工匠,做了一个俗不可耐的北门,刺眼的琉璃瓦与汉台原有的风格完全格格不入,直挺挺地矗立在那儿,努力显示着假古董的华丽,象一个颇有风韵,长着一双引人遐想丹凤眼的贵妇脸上狠狠地割了两刀,变成了丑陋的双眼皮般另人反胃,当权者欣欣然——政绩体现嘛,汉中人津津乐道——我们汉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耶!勉县(原称沔县,因古沔水而得名,也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改为不知所云的勉,据说是因为容易被人误念为钙的原故)武侯祠为汉中一处标志性文物古迹,苍松翠柏,亭台楼阁,是一处凭吊古人,欣赏悠久文化,闻名全国的好景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的时候,请了些四川工匠,结果原有的雕梁画柱被轻易拆掉,换上了现代的木头和水泥,上面涂满了各种鲜艳而恶俗的颜色,历史画面和梁柱上精美的人物雕刻顷刻就不知去向,历史价值丧失殆尽(文物古迹修复的最高境界好象是修旧如旧)。城固县城——顾名思义一座具有历史渊源的坚固城池,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典型一个地域特点鲜明的秀丽小城,赭红色的木板房们连成一片,碎石街道,石板和鹅卵石修筑的幽谧小巷,青砖庭院……衬着弯弯汉江和绵绵的秋雨,一幅绝美的中国山水画。经过多年的改造,碎石铺成的街道不见了,鹅卵石造就的小巷消失了,苗条的钟鼓楼身上贴着专治各种花柳,性病的广告,象多年不洗脸仍丰韵依稀可辨的大家小姐,不得不孤零零、尴尬地站在一群土气、肮脏、五大三粗且毫无修养的所谓“大楼”当中,忍受着猥亵。南湖公园——地处南郑的强家湾水库,很漂亮的一泓湖水,加上周边的自然景色,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结果景区内修了很多粗制滥造的人造景观,在简陋的笼子里关了几只可怜的猴子和狗熊,台阶也用劣质水泥偷工减料随便砌成,俗而不乡情。联想沿海一些城市街道景观要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施工,连一些小品都不放过,令人汗颜。有汉中同胞会说:人家有钱嘛!但且以为,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没有钱还不如不做不修,总比随便乱建的所谓设施让人感觉舒服自然,毕竟大部分的城里人或者异乡人就是奔着特色和乡情野趣而去。厕所好象不在于墙面是否帖了瓷砖,让人舒服关键在于干净、清新,没有俎虫乱爬。
汉中在陕西从来就不是重点,昨天不是,今天不是,永远都不是,因为那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人文等各种原因决定的,于是汉中人一方面为自己的山清水秀、鱼米之乡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在陕西的尴尬际遇而讪讪常叹:人家西安,人家宝鸡,人家咸阳……远点就说人家北京,人家上海,人家深圳……心里不免酸溜溜的,在别人赞扬尤其是北方人、西北人赞扬汉中不错时就面带微笑,自我陶醉后羞涩地自言自语:我们汉中是不错的,鱼米之乡噻!碰到贬损轻蔑的时候就心里虚虚地委屈:汉中在陕西就是鸡肋嘛!我有什么办法?!
汉中整体上民风淳朴,人民大都善良而不喜惹事,充分表现了山民的吃苦耐劳和敦厚,但并不全都如此。汉中也有类似湖北“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的说法,有个别县,民风应该就有一定问题,在此仅举一例,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培训班,来自那个区域的的人总体上确实表现出奸狡的习性,遇事总是十分计较,学习期间吃饭的碗(都是所谓“干部”,几乎所有人)从来都不洗,也不会送回食堂,学习班结束的时候,便将全部的碗垒叠起来,用一根大木棍,将之悉数砸碎。虽然哪里都有良民,哪里也都有刁民,但在此写出是真的希望汉中在建设了几座不多的高楼和广场的同时,也多养点相信好心有好报的公民。良民大大的,刁民少少的。
官僚素质在中国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梯级降低,几个大都市和东南沿海最高,汉中也不能幸免,须注明的是这点与智商无关,也与专业知识关联不大,而是民风、传统、家庭教育、外来影响……祖祖辈辈自小而大积攒而成,不然我们的许多父母官会发出强烈抗议:把我放到发达地区,我也一样能干好!汉中地方官员大多在能力、知识、视野、技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承认不承认,那是客观事实,当然不可否认也是因为有什么样的上级才有什么样的下级的结果。
虽说行政上属于陕西,但汉中并不比甘肃陇东,宁夏西海固,山西运城等地区接近关中,接近陕西主流文化。汉中或许需自成体系,因为她麻不过四川,酸不过关中,秦腔吼得没有甘肃人高亢,但这又恍惚是痴人说梦,君不见:虽然爹不痛,妈不爱,但毕竟是鸡肋嘛,扔掉也是蛮可惜的!或许,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大用途?!暂且扔在那里,让她散发着无肉的芳香吧!
笔无遮拦,对汉中和汉中人的诸多指责和挑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意者鼓鼓掌以示鼓励,不以为然者,撇嘴即可,权当抛几块破砖,得罪之处,实请见谅。其实很清楚,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子民都有好的一面,也都有差的一面。汉中作为中西部有待雕琢的璞玉,有着区域内其它地方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点,坚持自己的特点,发扬光大自己的优良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视并改进问题,才是希望所在。我们不牛B、不虚妄自大,也不腿肚子发软,没有底气,我们对鬼佬以国人待遇,也坚持善待自己。
上帝呀,你就救救她吧!救救她日益虚弱、丧失方向和不知所措的灵魂,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相信您,也将自己的传统抛弃了很久,但以您的胸怀是不会计较的!
相信灿烂的明天在等着——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