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谐之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7:03
(2009-12-09 01:27:40)转载
标签:中庸
和谐
国学
文化
分类:智慧国学
中庸之道和谐圆满                                文:康哲行
懂得接受「瑕疵」的人,才真正能够欣赏和享受「完美」(郑石岩)
坚持原则使人成功,但顽固而不懂得变通,却是失败的根源(郑石岩)
人都渴望自由,但大多数人却被「物欲」捆绑一辈子,得不到自由
不说人闲话,但也要仗义直言,「坦诚」才是作人的最大原则
「荣誉感」是自尊心的满足,而「虚荣」是伪装的荣誉感
「经验」的建立,应该经过客观的「慎思、明辨」的程序,不能因为你
每次都圆满地达成目的,便认定那是「成功经验」
中庸思考
人的烦恼和情绪压力常常来自「两极思考」。两极思考就是把事情用「二分法」看成只有两个极端:非善即恶、非爱即恨、或者不达完美,就是残缺。
对「两极思考」的破解之法是「中庸思考」,就是在两个极端中间做最适宜的选择(optimization)。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哲学的精粹,是我们作人、做事和处世的准则,往往也只有成熟的人才会善于运用「中庸思考」。
人在岁月的增长及多次失败的经验后变得成熟,也学会了「折衷」,但折衷 (compromise)并不完全等于中庸。爱与恨、完美与残缺可以折衷,但善恶、好坏不能折衷。社会的「大染缸」正是好与坏折衷的结果。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能由「两极化」进入「折衷」,已经可以减少很多情绪压力;再进一步达到「中庸」的境界,就可以对情绪的纾解控制裕如了。
「中庸」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中庸」的境界,要靠个人对人生的各种经验多加体会;还要多读书、多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达到,并非一蹴可几的。
和谐之美
人该追求完美吗?「追求完美」,是在你不完美的时候。当你已近乎完美,就不必再「锦上添花」,人怎么可能没有缺点?
凡事勿取「极端」,要各取其「利」而避其 「弊」,
「中庸之道」、「和谐之美」可能更加完美。
人贵「敬业」,事无大小都要全力以赴;
但也不要凡事要求百分之百的完美,你会心力交瘁,事倍而功半。
你可以花一生一世的时间去追求完美,但一定得有另外一个人,
或一些人支持你,为你牺牲,成全你的使命。
你并非完美,但你不断成长、趋向完美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完美」。
懂得接受「瑕疵」的人,才真正能够欣赏和享受「完美」。(郑石岩)
生活的智慧
懂得坚持而又不陷入执着,是生活最大的智慧与艺术。(郑石岩)
坚持原则,使人成功,但顽固而不懂得变通,却是失败的根源。(郑石岩)
如果你经常在「积谷防饥」、做最坏的打算,你能够「稳扎稳打」,
立于不败之地;但你也过份保守,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难以成就大事。
「裹足不前」常常陷自己于绝境,唯有「尝试」是打开「成功」的金钥。
「勇于尝试」的人,屡仆屡起,经过了苦难,最后获得了成功;
「不敢尝试」的人,害怕受苦,也就注定庸碌一生。
所谓「背水一战」,是要你把消极念头、逃避思想,全部付之一炬;于是你勇往直前,不再回顾,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你无后顾之忧,也是「孤注一掷」;如果你不幸失败,你就是一败涂地,不得翻身。
顺境使我们快速成长,逆境培养我们的恒心与毅力;
但我们在顺境容易产生傲慢,在逆境容易产生偏激和成见。
在诸多可为的事情当中,要决定哪些事「有所当为」,哪些事「有所不为」,以保持一份道德勇气,和高贵的情操。譬如,「焚香祭祖」可以随俗,但对「红包文化」却不能苟同,必须对「道德理念」有所坚持而不「随波逐流」。
人都渴望自由,但大多数人却被「物欲」捆绑一辈子,得不到自由。
人须要过「纪律」的生活;「纪律」不是使你失去自由,
而是把你从恶习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以获得心灵的自由。
人是很「矛盾」的动物,有人走入你的生命,却「有情无缘」;
但有人「无情却有缘」,他走入了你的生活。
你是凡夫俗子就少不了「迷惑」,没有迷惑的人生缺少真实,
但你不能迷惑一辈子,你就浪费了人生。要及早开悟,便能及时受益。
过份的「理性」变成「冷漠」,过份的「感性」造成「任性」,
都会伤人;重要的是要在理性和感性的中间,找到一个「中庸」的平衡点。
作人和做事的原则
不说人闲话,但也要仗义直言,「坦诚」才是作人的最大原则。
不必讨好他人,但要尊重他人;不能丧失自我,也不必凸显自我。
人当常存感激之心。感激和喜悦如同一物之两面,
当你心存感激,喜悦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君子慎独,对人诚实、对己尤不能自欺,真正诚实的人是表里一致的。
「诚实」是一种「艺术」。即使你天生诚实,有时你还得选择时机,
特意去诚实;正如西谚所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policy)」,
因为诚实总是会带给你一些超乎你预期的收获。
做事要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古训)
做事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
作人要平凡,做事要不凡。
作人不能强求,但做事有时不妨强求,不必凡事稳扎稳打。
我们在待人时,须于可疑处不疑;在做事时,于不疑处找疑。(胡适)
有人做事放荡不拘,毫无原则,有人却又一板一眼,太多原则;所以坚持原则,也要懂得变通。
不要为了达成「目标」而放弃原则、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你是一个「短视」的人。
你能圆满地完成「短期」的任务,但长远来看,你可能是「得不偿失」。
做事要客观,多采纳别人意见;但也要坚持原则,保持「主观」的「一贯性」。
如果你采纳了所有人的意见,你满足了大家,
但是你心目中的「橘子」已不再是「橘子」,它变成了「柠檬」。
(注:西洋人称瑕疵品为柠檬)
掌握人生方向
生涯要不要规划? 近期要规划,目标要确定;
但远期则只要规划原则,不要规划目标。
人贵立志,但不能好高骛远;当你顺利的完成了你的初衷,你才能更上一层楼。
不能以自己传统社会的立场来看另一个社会的传统,那是主观的看法。
不同的社会,有好的传统,也有坏的传统;
但传统常常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接受传统,但不要囿于传统。
作「媳妇」的时候要接受传统,熬成「婆」的时候就要改革传统,
不要再重蹈不良传统的覆辙。
要善用你的长处、发挥你的潜能,不必刻意去模仿历史上的伟人。
要接受平凡,安于平凡;但生活可以「自求创意」,无须限于常轨。
频频回顾的人走不了远路;永不回顾的人容易走上岔路。(西谚)
冲动的人靠直觉行动,容易出错;保守的人三思而行,坐失良机。
对「智者」而言,危机就是转机,阻力就是助力。
烦恼的正面意义代表成长的动力,只要你去克复它。(西谚)
要勇于面对批评。愈是成功的人,愈能接受批评与不满;
只有什么都不想做的人,才能免除批评。
最成功的人不是从来不失败的人,而是每次跌倒都站起来的人。
要勇于承认错误。不承认错误,你就注定要「再次」失败。
「自尊」与「荣誉感」
「自尊」与「自傲」的区别在于:自尊的人也同时尊重他人,而自傲的人贬低他人。
「自豪」或「引以为傲」是「荣誉感」,不同于「骄傲」;
适可则受益,过多才受损。
「荣誉感」是自尊心的满足,而「虚荣」是伪装的荣誉感。
荣誉(honor)和名誉(reputation)不同,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是内发的。
荣誉也和野心(ambition)不同;荣誉是为公,而野心的动机是为私,
是要求个人名誉、权力、财富的满足。
财富是身外之物
不要忘了你现在所拥有的,却盲目地追求你认为缺少的。(西谚)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往往是因为嫉妒别人的幸运。(西谚)
你的财富就是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可爱的人,你便富有。
有了「便宜」的贪心,便有「不便宜」的懊悔。(西谚)
我们的财富并不在于拥有很多,而在于要求很少。(西谚)
人能安贫,则与富者同。(莎士比亚)
你拼命追求财富,便会失去许多像友情、亲情那些比财富更有价值的东西。
「成功经验」的建立
由于主观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没有绝对的客观。
「社会经验」未必都是「真理」,个人的经验也未必可靠,如果你从来都是靠经验作判断,你是一个非常「主观」和「偏激」的人。
「经验」未必使我们变得更聪明,因为经验导致「成见」。个人的每一个经验都可以有许多解释,没有两个人对类似的经验会做出相同的结论,那就是「成见」的来源。(A. Adler)
错误的经验,常常导致根深蒂固的「偏见」,干扰你的思考和判断;所以你「一朝被蛇咬」,见了草绳也会赶快逃走。
一个人的经验常和他的个性相配合,因为人常把经验导向特定的结论;正是:「我们自己造就自己的经验」。(A. Adler)
一个喜欢开快车、闯红灯的人,打破「速度」和「规范」给他特殊的快感。
或许因为他的运气特佳,从来没被警察抓过,那便形成了他的开车「经验」。
我们看到许多开车和骑机车的朋友,为了方便,每逢左转必内切,逆向切入左转车道,这在国外是要被警察取缔的,因为内切左转大大地增加和横向来车对撞的机会。但国内交通警察一向执法疏松,造成群众由于「不知而行」而建立了许多错误经验,甚至进而成为「社会经验」,「左转内切」只是其中一例。
所以「经验」的建立,还应该经过客观的「慎思、明辨」的程序,不能因为你每次都圆满地达成目的,便认定那是「成功经验」。
「中庸之道」的生活实例
以下是「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实例:
不抄最近的路,停车时不挑选最近的车位;绕点远路,就当作是运动,也有益于你的健康。
偶而吃一次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但过多的大宴小宴会使你食不知味,
而且会带给你各种慢性疾病。
不买最贵的东西,也不买最便宜的东西;要对东西的「有效价值」有概念。
不必每次买东西都「货比三家、斤斤计较」,偶而吃点小亏又何妨。
你专注于「斤斤计较」,自以为占了便宜,也许在大地方吃了亏还不知道。
不要过分节俭,你节省了金钱,但浪费了时间,还是得不偿失。
节俭的真义是只买你需要的东西,而不要尽买你喜欢的东西。
如果你尽是买你喜欢的东西,最后你会发现,你已买不起你需要的东西。(西谚)
一些似是而非的假「中庸」
我们看到一些老生常谈的「传统说辞」或「俗语」,表面上似乎合于「中庸之道」,其实只是一些老成持重、世故、或宿命的处世之道,而这些说法多半来自「道家」。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非常「道家」,道家思想用于个人修为,有其独到之处,但用于处世待人,则是利弊参半。例如: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俗语经常被引用,是人在失意时或遭受不平时的一种自我安慰、或安慰他人的「宽心剂」。它颇富「道家」意境,使人乐天知命、安于现实;但是,中国人的忍辱负重和抱残守缺,应该也是深受其影响。但很不幸地,这句俗语更常常是「不知长进」或是「堕落」的借口。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永远成立」,当你向下看时,总会发现有不如你的人
「知足常乐」这句格言是一条古老的、「东方式」的真理,人人都能理解,也最常被引用,却是典型的「知易行难」的实例。一个人如果真能知足,他一定非常快乐;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做不到当然也就不快乐了。说实在的,这句格言在应用时,常常是非常「负面」和「宿命」的,因为它经常是说给「不知足」而深陷于苦恼中的人听的。但要一个「不知足」的人勉强去知足,他也绝对快乐不起来。真正的「知足」不能是外加的「戒律」,必须是由内心发出的、心甘情愿的。从「不知足」到心甘情愿的「知足」绝非一蹴可几,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正如同,你无法在短时间内把一个「悲观」的人变成「乐观」的人。另外,这句格言还有一个「反面」的效应。积极的西方人会说:一个人不能「自满」,自满就没有进步;但「知足常乐」这句话,却常常是「自满」的东方人最好的借口。
「作人要外圆内方」。说这种话的多半是老于世故的人,他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他自己多半是「外圆内也圆」。这句话真正的含意应该是「不卑不亢」,却常被误用为「处世圆滑」的借口。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当一个人竞争失利,淡出江湖时常引用的一句道家格言。其实说这句话时,他多半是害怕「进一步就头破血流」。这句格言相当于前述的「知足常乐」,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例。
「逆来顺受,吃亏就是占便宜」。很富宗教的牺牲精神,
但其真正含意是道家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人只看到后半句,把它当作「猜疑」和「自闭」的借口。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俗语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般人都会把问题想得过分严重,夸大烦恼而造成紧张错乱,而丧失了判断力;但当你能够清醒思考时,问题也就变得容易,也就迎刃而解。另外,「时间」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再困难的问题,只要有足够的缓冲期,常常在「事过境迁」之后,问题也就自解。这句俗语的成立有它来自「机率」的基础,但一个人不能太相信这句俗语,坐待问题自己解决,而不去积极的设法解决问题。一个人在几次侥幸的「逢山必有路」之后,总有一次「机率」会对不起你,车子还是会撞上山的。
结语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留传下来的珍贵遗产,放诸四海而皆准,是我们待人处世的最高准则,但是「中庸」的境界并不容易达到。「道家」则给我们许多待人、处世的快捷方式,但常常只是「折衷」的权宜之计,所以有利亦有弊,不能完全以「中庸」视之。
在台湾目前民主化、自由化、科技化的过渡社会,我们看到太多「两极化」的思考模式。一些以青年人为对象的作家,又尽是投青年人之所好,推波助澜地写出一些从「两极思考」出发的、煽动性的、甚至是有害的读物。例如:「我不是教你诈」,「人生以快乐为目的」,「绝对诚实有点毒」等等。
本文列举了许多「中庸之道」的例子,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凡事顺着「中庸」的方向思考,最后到达「智慧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