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议题:说真话与造假的“超额利润”时代(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5:20
时代议题:说真话与造假的“超额利润”时代(上)
作者:彭晓芸 提交日期:2010-7-22 2:05:00| 分类: | 访问量:36
时代议题:说真话与造假的“超额利润”时代
详细文字内容7月22日晨起登陆本报网站可见:
http://www.time-weekly.com/
开篇: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成为时代的Loser
时代周报评论员 彭晓芸
意见领袖:单一成功观来自“惩善奖恶”的社会
崔卫平,徐友渔,笑蜀,王克勤,郑也夫
访谈
范以锦:作假总有一天会“血本无归”
现象
“唐骏们”的精准卡位术
苏小和
纵深
为什么中国人只肯认输,不肯认错
时代周报评论员 李铁
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成为时代的Loser
时代周报评论员 彭晓芸2010-07-22 00:19:41 第88期
韩寒说:“我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
唐骏说:“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前者是青年领袖,后者据说也是“青年偶像”、“打工皇帝”,他们都在追寻成功,呈现着成为成功者所需要的稀缺资源。在一个说真话有可能说着说着就消失了的时代,说真话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于是,韩寒聪明而诚实地承认,他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在一个学术体制失范,硕士满天飞、博士不值钱的中国社会,则“海龟”是一种稀缺产品,唐骏意识到了这点,他曾经极其努力地攻读,可惜不知是由于天分不够还是海外的导师们太铁面无情,总之,在日本苦读五年后,唐骏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于是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成功之路的文凭,成为了当时唐骏最为急迫的任务,这也就不难理解今日披露出来的唐骏学历之风波。
如果不是方舟子这一场执着的打假运动,如果不是微博这个喧闹的自媒体引发网民的狂欢,如果不是媒体穷追猛打,唐骏依然是那个唐骏,光鲜夺目,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者”,他将与韩寒比肩站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笑傲江湖。如今,唐骏作为成功者的“诚信”破产了,而那个说真话的韩寒,则由于那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独唱团》孤独地——“却在灯火阑珊处”。
许知远说:“韩寒的胜利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这个正在兴起的庸众时代的胜利。”这话说对了一半,韩寒的确胜利了,他获得了超出这个时代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这个回报不止是金钱的,也是精神的,譬如万众争相人手一册《独唱团》。但是,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庸众却没有胜利,韩寒的成功与胜利,恰恰映衬了这个时代及其庸众的失败,恰恰说明:这依然是一个真话太少的时代,我们这些人还是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当然,也许在更多人看来,不说真话的庸众并不是失败者,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以说假话为耻的社会氛围当中。沉默是“常态”,撒谎是“智慧”,唯独说真话是异质的,乃至于被视为偏执狂,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逻辑中,如果明明知道说真话是有风险的还非要说,那么,他/她一定是情商极低,不懂得生存策略,或者干脆就是偏执狂、精神病,一如那些衣衫褴褛、执意要找首长讲真话的上访者。
某些觉着韩寒很头疼的领导,恐怕要失望了,韩寒不仅衣着时髦,而且形象健康向上,成为一代青年偶像的地位牢不可摧,他不靠体制吃饭,不用公家一分一毫,拿什么来规制韩寒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难题”。
其实,在以真话对抗谎言、消解极权意识形态的社会中,这样的“难题”历史上并不少见。2003年3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在北京逝世。舆论评价,“讲真话是‘李慎之现象’的突出特征”,也就是说,以个体言说对抗集体话语的逼仄来彰显个人价值,拓展时代话语空间,谋求制度和社会进步,是时代恒久的主线,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公民社会的发育、话语方式的变迁,过去一直由拥有较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担当的“说真话”的任务,如今分化到每一位公民身上,于是有了韩寒这样似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的独特个案。
近来时有关于知识精英犬儒化的喟叹,如果深切解剖这个时代说真话者和造假者的“风险投资收益”机制,即可发现,唐骏易得,韩寒难寻,打假的方舟子也只有一个。“易得者”多半依附体制生存,如鱼得水,“难寻者”多数与体制保持距离,而被公众熟知的知识精英,却多为体制内学者,至于那些无课题、无经费的民间学者,还在为生存艰难挣扎,说真话对他们来说,都存在着可预见的巨大风险,而不是唾手可得的“超额利润”。
在信仰匮乏、道德感缺失的当下,我们不能强求个体依靠强大的道德感和历史责任去冒险说真话,因言获罪的利剑随时悬于他们头上。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鼓励既得利益者说真话、强大者说真话,让说真话者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荣誉;同时,对真话的相反方向——撒谎者、造假者不能奉行中庸主义,而应当集社会之合力,让他们无处遁形,无利可逐。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说真话者的巨大鼓励。
单一成功观来自“惩善奖恶”的社会
见习记者 徐伟 | 时代周报记者 韩洪刚2010-07-22 00:19:49 第88期
7月18日,唐骏在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时,高调宣布自己正在拍摄一部名叫《你行我素》的励志电影,这似乎是他对已然沸腾的舆论质疑声的一次回应。这位昔日在媒体镜头前和大学讲坛上侃侃而谈的“打工皇帝”,现在却有些躲闪和逃避。一位红极一时的青年偶像形象的崩塌,让人有些错愕与惊诧,风波过后,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何谓“成功”,以名利为标杆的世俗成功观需要怎样的省思和警惕。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当下社会中的成功观?你自己心中的成功和幸福是什么样子?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获得财富,赢得别人的认可,这是一种成功;另一种是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己的某种追求,但别人不一定认可,然而对他自己很重要,那也是一种成功。人其实活得很安静也很好,不一定要拿到别人面前去显,多样化的价值观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是现代人的成功观很单一,所谓的要做“人上人”,这是恶心的等级制度的结果,我们缺乏一种平等的观念。比如说一个诗人和一个总统,对于人性的丰富来说,他们两个人同样的重要,可能当总统还不如那个诗人,但很多人会觉得有权力很耀眼,诗人什么都不是,这是自我愚蠢化,这不止是一种个人看法了,而是一种社会眼光。我们这个社会可能对于权力过分崇拜,在权力的阴影下长大的人,被权力所扭曲。他们可能只知道权力,觉得那个东西金光闪闪的,有权了就有钱了,就可以成功了,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丑陋的东西,不知道人性的完美、饱满和结实,包括人的安静。我们完全可以养成另外一些评价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眼光,我一生都在做这样的努力。
成功和幸福这样的概念,它都是一个结尾上的事情,西方人讲幸福,永远讲一个人死了以后,才知道那是不是幸福,成功和幸福是一辈子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很多人喜欢耀武扬威,比如文强,但是他结局怎么样呢?他成功吗?比如唐骏,他曾经一度成功过,但是被揭出了“造假”,这对他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打击,包括其他的剽窃也是一样。我们看成功不是看一时,而是看最后,盖棺论定,很多人的成功是一时的,有权的人最后进了监狱。成功是从后往前看的,并不是一时的耀眼,我们已看过太多大起大落的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只有在退场的时候、大幕落下的时候,看他得到的是掌声、嘘声,还是咒骂声,这才能评判出他是金子还是黄铜。
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现在的中国没有到谈论英雄的时候。过去讲贵族要三代,英雄也要有三代,谁是英雄,谁是成功人士,现在都不好说,过个百把年再看,才知道谁真正站得住脚。
王克勤
《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对社会产生善的力量和善的影响,能够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这是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现在社会对成功的评价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市侩,这是不正常的。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损失就是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全面崩塌。一个基本的潜规则就是惩治善良、奖励罪恶。越是胡作非为,越是能够发达升迁;越是正直、善良、诚实,越是容易被淘汰和被打压,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整个社会应该回归到一个常识状态,就是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别人。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要“把人当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遵循了这三句话,就能恢复到一种基本的常识状态。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就是不把人当人,这是很可怕的,所以任何罪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内心的安宁和快慰是最高层次的幸福,有的人可能开着高级的轿车、住着豪华的房子、吃着奢华的大餐,但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内心就是非常快慰、非常安宁的。最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猪吃了东西以后也会很快乐,如果仅仅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那跟猪有什么区别?
我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但谈不上成功,我只不过是中国70万记者中的一员,一个在路上的记录者、报道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社会做了一些事情,也算是有一些成就感和幸福感吧。
笑蜀
《南方周末》首席评论员
中国人的成功观是有问题的,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人上人”,在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当中,只是为了现实的利益,是没有理想可言的。在传统的观念中,与之相对的是人下人,做不了“人上人”,就只能做“人下人”,就是被压迫的、权利被剥夺的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得不到权益的保障。要避免这种风险,就必须要做人上人,中国古话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人要做人上人,又要尽量不吃苦,能走捷径就尽量走捷径,忽悠、骗人就成了常态。
我认为成功就是有点理想主义,并且这个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实现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体验到精神上的快乐,这就是成功。
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天使是说人是有神性的,应该追求神性的快乐。追求理想就可以让人获得很多非物质的快乐,即神性的快乐。如果完全没有理想,只讲金钱、权力、女人诸如此类的东西,那么他就完全享受不到神性的快乐,就变成了纯粹的物质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往往都是非常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他们所认为的“成功”,可以不惜一切成本,不择一切手段。纯粹物质利益的争夺是一种零和游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利益的获得者只有一方。所以他们不择手段的同时,还往往理直气壮。
就我个人而言,幸福与成功是合二为一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能得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要让自己的心灵安宁下来,不变成物欲的奴隶。其实人的幸福与否,和世俗的名利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物质财富完全等量的两个人,如果他们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不一样,相应地,他们的幸福指数、生命质量也就不一样。
我现在生活得还算比较充实、比较满足、比较宁静吧,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幸福的。
徐友渔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成功本身并不复杂,预定的目标达到了就叫做成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成功是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当成功跟别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如何来取舍。
中国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我很欣赏这种禅意的表达,它的排序已经提示了不同目标之间的高下之分,立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当然如果这三点都能统一地做到,就是最好的。立德是比立功更高的境界,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企业家,假如他的行为跟造假联系在一起,他的事业伴随着谎言,那么他的成功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他甚至会成为一个反面的样本,成为被唾弃的对象。
中国人很可悲的一点就是成千上万的人,去适应一个极其愚蠢的标准,一些本来不坏的人变成不诚实、爱说假话的人。如果我们国家与社会不“唯学历论”,在学历问题上造假肯定不会到现在这种程度,这样的东西根本是不对的,实际上是被不合理的制度逼出来的,其实我们这个民族大多数还是善良的。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幸福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有比较自由的发展,我就把立言看得比立功重要得多,准确来说,立功对我一点都不重要,立言则是相当重要的。不过我这样的定义,是不能够推荐给大家的,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应该根据自我对幸福的理解,另外可以参照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当中被人类所肯定的一些标准,而不应该是一些非常短暂的、没有长久价值的标准,如果这种幸福的定义能够跟人类文明的一些公共的标准作比较的话,我觉得也是很好的。
我认为我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我自己预定的目标、从小的向往都达到了,我很满足。谁要用任何表面上更显赫、更富贵的人生来换我的人生,我都不会同意。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我不怎么愿意讨论“成功”,因为我很蔑视这两个字。跟别的民族比,中国社会“成王败寇”的思想倾向从来就有,到现代,这种思维逻辑极大地加强了。人应该按自己的兴趣走,而不是社会多数人所认同的所谓“成功”走,多数人认同的“成功”就是捞到钱了,或者考到名牌大学了等等,都是极其狭窄的标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个性的行为和追求,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标准能适合所有的人。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功利的社会,人们追求的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能多挣到钱、社会地位高等,这些东西被高度强化了。即使你很有能力,但最后你没捞到钱、没捞到学位,人家都认为你就是失败者,认为你就是“寇”,而那些捞到钱、权、名的人,不管他获得的渠道如何,都被视为“英雄”,这是一种极度扭曲的成功观。
而一些很边缘的异类人才,他们有个性的天分,但被老师欺负得够戗,因为他们不“就范”,不去按老师的路子追求高分。在那些老师眼里,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修理你,在这个修理过程当中,全社会越来越趋同,越来越有了一致的成功观。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崇尚实用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民族,也是最投机的民族,中华民族大部分人没有被宗教征服,是极度唯物的,今天进入市场社会,这种特性更加显现。国外虽然也是市场经济,但是人家有别的文化力量、宗教力量来制约,但我们没有。我们现在变得越来越投机,没有理念,没有底线,只剩下一个目标,就是钱和权,为此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必须改变这种思维逻辑,去影响更多的人,不然它会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带向极端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