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5:18
<<孟子》里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长时间的慢性病,必须用陈年的艾草才能有效。
艾草也叫医草、艾蓬、灸草,香艾。500多年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在蕲州镇郊区的麒麟山上采集艾草,种于庭院,进行细致的研究,而且专门为艾叶写了一本书——《蕲艾传》。《蕲艾传》里说:“艾叶产于山的阳坡,每年在端午节的前后采摘,用来治病灸疾,功非小可。” 李时珍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的推崇,他在《本草纲目》里说:“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在民间使用艾叶治病防病也非常普遍。民间至今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现在,有的山村里还流传着用艾制成肚兜,兜在腹部的习俗。对老年人的气弱畏寒;儿童的受凉腹泻;妇女的经寒,虚寒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说艾灸神奇,是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改进的现代化灸疗仪器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光电的方法为主,向纯物理疗法靠拢,与用艾作热源的灸法产生的药物和热源的复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医学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眼下人们对韩剧《大长今》中饮食医药的关注热情,足以证明人们对中华传统医学的信任和推崇。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只要真正简单、实用、效果显著的传统方法人们还是欢迎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而紧张,侵蚀和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典、禽流感等新出现流行性疾病绷紧了人们的神经。亚健康和患病人群迅速增长,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寻求一种效果可靠,应用安全,使用简便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古老而有效的灸法正好也适应了这一趋势。
为了弘扬艾灸文化,使艾灸这种古老而神奇的医疗保健方法焕发生机,克服传统艾灸方法的缺点,充分发挥艾灸的独特疗效,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以艾灸罐为基础的“范氏艾灸”从根本上改进了艾灸治疗与养生的方法,具有无创,绿色,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范氏艾灸”注重“四穴养生”,并且提出了“三十岁过后要艾灸”的保健养生理念。
“范氏艾灸”主要是运用范氏艾灸罐,使用精制的蕲州艾柱,温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温补脾肾,调整先天、后天之本,以达到扶养正气、祛除病邪、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目的。
范氏艾灸认为人体有四大养生要穴,他们是: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让我们认识一下它们:
一穴关元,又名丹田,是任脉经穴,在脐下三寸处,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补肾固精,回阳固脱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此穴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二穴命门,一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三穴足三里,一名下凌,在膝眼下三寸外一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医说》讲:“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明确提出无病之人,常灸足三里可以延年益寿,故称为长寿之灸。本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的功效。
四穴中脘,一名太仓,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交会穴,脐上四寸处。凡病者首应调和胃气,胃气调则谷气生,这是说明人赖百谷以养其身,故为养生保健要穴。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疗效。
运用范氏艾灸罐长期温灸四穴,具有补肾益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动功能的功效,能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满。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能,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故名曰:“四穴养生”。
为了让人们重新认识艾灸,了解艾灸,使用艾灸,并通过灸法来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北京绿岛自然健康咨询中心正通过开展艾灸培训项目来普及这一古老的保健方法。使祖国医学宝库里的这一支奇葩能够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类的健康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沫 沫)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二、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 李正安)
老中医提示:艾灸化解胃痛的方法主要是由足三里为主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奇穴辅助。灸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艾灸化解胃痛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面瘫主要是由于人们贪凉所致,包括整宿吹风扇,睡觉时风吹头面部,长时间在窗前或车门外吹对流风,及空调温度过低等。中医认为是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阳明经络,使面部气血痹阻,脉络失养,面神经缺血而麻痹致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受累后突发一侧口歪眼斜,不能闭目,流泪,下垂或耳后疼痛,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或吹口哨等,进食时食物常嵌在齿颊间。治宜艾灸为主,自我点穴、按摩面部,口服营养神经药等。中医在面瘫的治疗上极具特色和优势。自我施治效果颇佳。
艾灸取穴:阳白、太阳、牵正、地仓、医风、风地、足三里。
将艾绒制成半个小花生米大小,尖圆底平的圆锥状艾柱,其下置2~3mm厚的蒜片或姜片(后者用牙莶批多个小孔),每穴灸13~15柱,每日1~2次。
自我点按穴位: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点按上述各穴位,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顺时针方向点按3~5分钟,每日2~3次。
按摩面部:两掌心搓热后,双手从脸之下部往上部至前额再向两侧分开至颞部、耳根、拂两颊而下至口周和下颏处,每次60~100遍。动作轻柔以局部发热感觉舒适为度。
口服营养神经细胞药:酌情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苷、强的松等药物。
这种以艾灸为主、自我点穴、自我按摩及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的综合疗法,方便、廉价、短期内显效,无痛苦。人们常说“艾灸治百病”,艾灸温通经络,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调理气血,消肿止痛,消除病变部位炎症。配合点按穴位,可加速病情恢复。艾灸足三里可补脾健胃,益气养血,强健体质,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
按摩面部古人称“浴面”,可促进皮肤和面部肌肉血液循环,气血旺盛,血脉通畅,可增加皮肤营养和活跃面部末梢神经。使瘫痪松弛状态的面部表情肌增强其活力和弹性,对祛除病变及功能恢复大有裨益。
面神经麻痹后,受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发生营养不足,而营养又是身体保持强健的重要因素,给受损的神经细胞提供营养,是维持神经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若营养充足,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局部抵抗力提高,经筋脉络就可抵御外来入侵的风寒湿邪。面部按摩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使面部神经周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良好,以便给面部神经供给充足的营养。另外强的松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能加速病情的治疗。
在艾灸、自我点穴、按摩面部和服用营养神经药后,面瘫恢复较快,一般在7天左右恢复,10天左右恢复正常。真可谓简便廉价、安全、效速、无针刺痛苦,又不受条件限制。D2 (张 帆 李广英)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由痰阻、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所致。艾灸疗法对本病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穴位:内关、膻中、心俞、至阳、曲泽穴。
用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穴位。点燃艾条后,先灸一侧内关穴,灸火距皮肤半寸或一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施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同法灸另一侧内关穴及其它穴位。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5~10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中西药物。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服硝酸甘油片。
作用原理: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清心胸郁热而宣心阳,善治心、胸、胃疾患。膻中(位于两乳头之间凹陷中),可宽胸利气、温阳通络除痰。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可通阳散结,理气活血化痰宁心。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下陷中,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可宽胸利膈、清热化痰。曲泽穴(位于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内侧凹陷中),可清热除烦、疏筋活血。诸穴合用,则可振奋胸阳、温通心气、通脉活血、行瘀止痛,故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对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亦有较好的疗效。(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软伤科针灸室 主任医师 宋南昌)
【艾叶的功效介绍】:
艾叶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植物形态】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采集】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
(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艾叶的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选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
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卫生易简方》) 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
(《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
(《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
煎浓汁,服三合。
(《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
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
(《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
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
(《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
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
(《纲目》) 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
(《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
(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
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肝炎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
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92%。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
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
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
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
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
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⑤治疗间日疟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⑥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
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
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
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
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⑦治疗妇女白带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⑧治疗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