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恐新形势扫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16:34
李伟《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21日   23 版)

在阿富汗反恐战场上,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士兵深受路边炸弹等袭击的困扰。
人民图片

6月29日,英国民众迎接在阿富汗阵亡士兵遗体回国。
人民图片
“9·11”事件发生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呈现出不断扩散、持续上升的态势。形形色色的恐怖袭击事件显示,国际恐怖势力在动荡地区和国家以一定规模的准军事组织形态存在,借助互联网及其他一些手段,向欧美国家渗透,形成多形态、多层次、多支点的恐怖威胁模式。面对恐怖主义新的威胁形态,国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恐怖势力形成四个支撑点
本土恐怖威胁的国际化极大地扩展了国际恐怖威胁的范围与程度
“9·11”事件后,国际恐怖势力的代表——“基地”组织老巢在南亚依然存在,庇护恐怖主义的极端势力塔利班武装卷土重来。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已进行了8年多,但效果并不明显。不仅阿富汗塔利班再度控制了大片农村地区,还带动了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兴起,甚至出现了“泛塔利班”运动的苗头。这些极端势力的再度坐大,既对南亚整体安全局势构成严重威胁,也为“基地”、“乌伊运”、“东突”等恐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对周边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
在伊拉克,随着美国全面撤军日期的临近,暴力冲突与恐怖袭击更加频繁,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练兵场。利用教派冲突、民族矛盾、反美主义,国际恐怖势力已成为伊拉克及其周边面临的最主要的安全威胁因素。
在阿拉伯半岛,沙特阿拉伯与也门的“基地”组织分支合并成立“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实力大增,迫使美国加大对也门反恐援助的投入。
在索马里,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的极端组织接收越来越多的外来恐怖分子,并开始向外扩张,派人参加在也门等地的恐怖活动。
目前,国际恐怖势力的四个支撑点已基本形成,这些区域的国际恐怖势力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恐怖组织形成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全球恐怖网,对国际社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随着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演变,许多原只是针对本国进行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扩大打击范围与目标。如阿尔及利亚恐怖组织“萨拉菲呼声与战斗组织”加入“基地”组织后,改名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恐怖袭击扩大至整个非洲马格里布地区;索马里“伊斯兰青年运动”宣称效忠“基地”后,不仅对其他地区的恐怖活动给予支持,而且已把恐怖袭击指向乌干达;“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针对美国的圣诞炸机未遂事件说明,这一地区的恐怖组织也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刚刚在挪威破获的恐怖团伙证实,藏匿在南亚的恐怖组织有能力在欧洲谋划恐怖袭击。
近几年来,西方国家挫败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企图显示,各类恐怖组织成员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受“基地”组织全球恐怖理念的影响,是本土恐怖组织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这种本土恐怖威胁的国际化,极大地扩展了国际恐怖威胁的范围与程度。
袭击手法挑战现有安全措施
恐怖分子可能获取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国际社会新的担忧
最近,也门“基地”分支在互联网上办杂志,教授制作炸弹以及进行恐怖袭击的技术,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日益成为国际恐怖势力利用的工具。一方面,“基地”头目利用互联网发布视频与录音讲话的力度加大,宣传与影响更加广泛。“9·11”事件后最初一段时间,本·拉登、扎瓦赫里的讲话大多通过半岛电视台播出,节奏与频率相对较慢,提及的国际事件相隔较远。转到互联网上后,整个节奏与频率大幅加快和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逐渐成为恐怖组织招募人员、策划袭击的场所。恐怖分子往往使用加密的聊天室,特殊的语言形式,讨论如何进行恐怖袭击,并组成恐怖小团伙。此外。网络还为恐怖学校培训“独狼”式个体恐怖分子提供了平台。激进分子可以通过网络接受训练,学习制造恐怖事件技能,发动恐怖袭击。
“9·11”事件开创了恐怖袭击新方式的先河,此后各种新形态的袭击方式与手段不断出现,持续挑战国际社会现有的反恐措施。单一恐怖袭击向多种恐怖手段并用发展是一大特征。2008年11月26日,10名恐怖分子袭击拥有千万人口的孟买,造成195人死亡,至少370人受伤,震惊世界。孟买恐怖事件中,恐怖分子多点同时攻击,并且将爆炸、占领建筑物、劫持人质与武装袭击多种手段并用,令孟买反恐力量难于应对。同时,恐怖袭击方式的花样也在增多,体内植入炸弹尤其难于发现。
去年8月底,一恐怖分子借口投诚,接近沙特阿拉伯反恐主管、内政部助理大臣本·纳伊夫亲王时,用手机引爆藏在直肠的炸弹,致使纳伊夫亲王受伤。同年10月,英国安全机构监控网络聊天室时发现,“基地”计划将炸弹植入自杀式袭击者体内,男性袭击者可将炸药藏在盲肠附近或臀部内,女性可放入胸部。空中恐怖袭击的方式也日趋多样。今年1月,印度情报机构官员称,恐怖组织拟大量使用滑翔伞进行袭击。
恐怖分子还就地取材,制作各种炸弹,德国和美国在挫败有关重大恐怖袭击图谋时,发现恐怖分子购买一些日用化学品;今年5月1日美国时代广场恐怖袭击事件,使用了礼花弹、汽油等。
恐怖分子可能获取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袭击,已成为国际社会新的担忧。1995年,“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京地铁用“沙林”毒气袭击,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9·11”事件后不久,美国炭疽杆菌事件,证明是一种生物恐怖主义行为。如果恐怖分子获得并使用核武器进行恐怖袭击,将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灾难。
加强反恐协调应对新挑战
坚持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
美国以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为核心的全球反恐战略,导致了“越反越恐”的怪现状,奥巴马总统上台后不得不收缩反恐战线,将重心放在确保本土免遭恐怖袭击上。其他众多面临恐怖威胁的国家,大多也是采取“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策略。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日趋多元化、形态多样化,致使国际社会总体反恐面临困境。
国际反恐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因素很多,但关键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国际社会未能就“恐怖主义”定义达成一致,致使“一方恐怖分子是另一方自由斗士”的伪命题长期存在;关于“恐怖主义产生根源”观点与认识的不同,也使各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难以产生合力。其二,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反恐中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于联合国在反恐中的作用是合则用之,不合弃之。加之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维和行动染指非西方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事务,将维和行动与所谓促进世界民主化混为一谈,导致后冷战时期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给民族宗教极端分子以暴力谋求分裂和国际干涉以可乘之机。其三,一些国家仍保持“冷战”思维模式,坚持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偏见,特别是“双重标准”,使一些恐怖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以扩展,给国际反恐斗争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国际反恐应摒弃错误观念、寻求长远有效的战略。坚持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恐怖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威胁与问题,历史经验与教训说明,单靠一个或几个国家,难以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威胁。因此,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制定全球性打击恐怖主义的总体战略,并根据不同地区与国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众生活,同提高这些国家与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相结合,使之在打击现存恐怖主义与铲除恐怖主义根源上取得实效。
国际反恐之路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不可能消除每一个仇恨根源,也不可能阻止每一种暴力行为。但是,通过各国努力,共同建立一个更包容、更公正的国际社会,就可能逐步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