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是如何外传的?_纸钞和纸牌促进了印刷术的外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23:03
四大发明是如何外传的?
——纸钞和纸牌促进了印刷术的外传

制造工艺成熟的造纸术发明之后,随着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字信息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据史籍记载,在晋朝初年,官府藏书29945卷。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在江陵藏书70000余卷。隋朝嘉则殿中的藏书也有37万卷之巨,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雕版印刷术产生之前,制造印章和拓碑(上图)的技术在中国已较为成熟。大约在中国隋唐时期,已有人将制印和拓碑两种技术相结合,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然后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地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用一把刷子蘸上墨,刷在雕好的木板上,另用一张白纸附在木板上,用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一页印刷品就印好了。这就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根据史籍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上图,这张图片中的长孙皇后显然妖气过重)广泛搜集各界妇女典故,编写了一本《女则》。长孙皇后死后,宫中有人把这本书献给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有关雕版印刷的记录。

公元646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随后开始向唐朝派遣谴唐使和留学生,全方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先进技术。此后的日本,造纸术的已较为成熟,再加上政治稳定、佛教兴盛,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均有教大需求。公元765年,孝谦女天皇(上图,相比之下还是我国国产的皇后比较的美女一些)平息外戚藤原仲麻吕叛乱,改元复位。此时,又逢有佛祖舍利被从中国迎来供奉,日本官方以樱木刊刻了武则天在洛阳刊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并建造佛塔供奉。

公元983年,立国不久的北宋王朝为显示新朝气象,刻印了佛经《开宝藏》。此时正值高丽王朝成宗在位。高丽政府多次遣使宋,恳请宋太宗颁赐佛经。在高丽使臣的多次恳请之下,宋太宗终于决定将两套《开宝藏》赠送给高丽,又派遣管理图书出版的秘书丞陈靖等出使高丽,中国的刻字工匠有可能也在此时进入了朝鲜半岛。后来,高丽王朝又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技术,培养了朝鲜的第一批印刷工匠。

约在公元14世纪,朝鲜人在阅读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的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时,了解到中国人毕昇(上图)发明了陶活字。从《梦溪笔谈》之中,朝鲜人掌握了在中国已经萌芽的活字印刷技术。而在同时,随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日本僧俗两界大量刊印了从中国带回的各类佛经,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宋元更替之际,福建、浙江等地刻工俞良甫、陈孟荣等人东渡日本避难,也将高度发达的宋元雕版印刷技术带到了日本。俞良甫等人在日本刻印的书籍版式与宋元之时中国的雕版印刷书籍相似,字体也仿效中国宋元时代的刻本,雕版印刷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蒙元时期,蒙古人在征服地区大量使用纸钞(上图,元代纸币)。随着纸钞传入高丽,蒙古统治者在朝鲜半岛设立了纸钞印制点,高丽王朝也用金属印版仿印纸钞。现存最早的朝鲜金属活字印刷品,是于1377年排版印刷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此书为上下两册,但现仅存下册,保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几乎是在造纸术西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接触到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令后世学人思考的是,雕版印刷术并没有像造纸术一样在阿拉伯人的统治区域里传播开来。有一种说法认为,阿拉伯人误以为中国人在印刷时使用的用棕榈树表皮制作的棕刷子是用猪鬃给印版上墨的,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印刷《古兰经》亵渎神明,因而影响了雕版印刷术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由于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因而,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丝绸之路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进入了欧洲。1878年,在埃及北部法尤姆地区出土了大量阿拉伯文纸制和羊皮写本和印刷品的残页,其中有几件黑、红双色套印。经鉴定,这是蒙古西征后,按照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制造的印刷品。

除纸钞之外,宗教画和纸牌也促成了最终欧洲人接受印刷技术。尤其是这纸牌虽小,但却综合了手绘、捺印和木版印刷等各种方法,加之木版印刷成本最低,使用也更为广泛,因而成了欧洲人学习、掌握雕版印刷术最直接的途径。由于在德意志乌尔姆城印刷的纸牌被大量装入木桶,倾销到西西里和意大利各地,以至于威尼斯政府在不得不在1441年颁布一条法令,禁止威尼斯以外地区印刷或手绘在布匹或纸上的印刷品输入本城。

蒙元时期,欧洲人沿着丝绸之路从新疆等地一踏入中国国门,便可看到维吾尔工匠制造的回鹘文活字(上图)印本和印刷作坊。受中国人的影响,欧洲人也开始使用木活字。由于欧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结构简单,且只有26个字母,比汉字更适合于活字印刷。由于拉丁字母文字圆转,刻字时不易下刀,因而探索活字印刷改进工艺的动力更为强劲。

1448年,德意志人古腾堡(上图,另见题图)向富商约翰·富斯特贷款,进行金属活字的研究工作。古腾堡原本从事的是宝石加工和制镜工作,后来转行从事印刷方面的秘密研究。1444年至1448年之间,古腾堡游历欧洲各地,广泛考察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地的印刷技术。1450年,古腾堡在美因茨城用他试制出的大号金属活字印刷出版了哥特体拉丁文《三十六行圣经》。由于哥特体字母拐角处的棱角避免了拉丁文字母的圆润,因而解决了长期困绕欧洲人的字型问题。而古腾堡制作金属活字时先刻出字模,再以其制成字范,浇注合金溶液铸出活字的工艺流程,在中国汉代即已广泛应用在铜钱的铸造过程中。1455年,古腾堡制作的小号字拉丁文《四十二行圣经》是其技术生涯的经典之作。这套圣经每版两页,双面印刷,版面四周有用木版刻印的花草图案,集木版与活字印刷技术于一体的珍本。

这年底,古腾堡的贷款合同到期。由于无力偿还债务,他的工场被判给了富斯特。富斯特接手印刷工场后,继续聘用原场工人,印刷了大批精美的书籍。而古腾堡则又向他人贷款,另建新厂。1462年,美因茨发生动乱,富斯特的工厂在战火中被毁,印刷工流落到德意志各地,将古滕堡改进的金属活字技术散播到了欧洲各地。

雕版印刷的明代纸币
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1423年印),晚于我国约600年。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1590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范礼安(上图)从澳门到日本传教,随带西洋印刷工和西文活字印刷设备到达长崎。范礼安在日本刊印了一些西文和日文书籍,但由于日本政府禁教,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少影响。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战争侵略朝鲜,被中朝联军击败。日军在朝鲜看到工匠用活字印刷,遂将活版书籍和数以万计的铜活字,连同铸字工匠一同掠回了日本。
博文精选

越南渔船在我南沙狂掠夺我资源(组图)
三艘核潜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