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人生因佛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0:00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你就错过一生。”
台湾乡土散文第三位代表作家林清玄,以他醇扑灵性的文笔,给我们带进一个宁静而温情的世界。其间洋溢着对人世普遍的关爱,闪射出至纯至善的人性美的光环。
一些评论家认为,林清玄散文最创造性的贡献在于,他把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宗教情怀融于一炉,衍生了另一番气度和境界。我很赞赏这种说法。尽管80年代后他的10本《菩提系列》毁誉不一,但我以为,林清玄散文宗教情结里包涵的不仅仅是佛,更有着至爱人生的现实精神。
70 年代是他创造的第一个阶段。“月亮的钟笛,千百年来就这样敲撞吹奏,让那些有威猛气概的英雄壮士,可以和声在历史上唱歌。”(《冷月钟笛》)在沈葆桢铜像前,作者嗅到了英雄魂魄的芳香,而久久不忍离去;他把生活的记忆比作一个个小小的旅店,“我在马上,回首后顾,三十年功名与八千里路的日月风尘,在一刹那间都远去了,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旅店》)表现了一种超然和珍视的态度;家的附近一个老太婆,当医生抽烟斗的丈夫10年前已经死了,但“她的手中恒常握着一根黑得发亮的烟斗,也不抽,只是爱抚着,她既聋又哑。”作者从中洞察了真正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他还把台湾岛比作《红心番薯》,诉说了无尽的乡愁和诚挚的爱国情操。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生命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这一节源于《温一壶月光下酒》,标志着他进入第二个创作阶段。《白雪少年》于童贞童趣中唱出了母爱的颂歌。《鸳鸯香炉》则借鸳鸯比喻夫妻关系,把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看作一道夫妻间的伤口,只有温柔可以医治,“怨”也温柔,“央”也温柔。《金色印象》展示了对生命的多角度的恒远思索。
这前面两个阶段,关注着自然历史,生命与爱情。作者以艺术的自觉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热爱。与后来皈依佛门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他以一种佛家的善施众生的博爱思想面对着人世的风雨沧桑。80年代以后,可算做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从《木鱼馄饨》中一位以敲木鱼为号卖馄饨的老人,把木鱼当作生活工具,赞美了充实人世的生活之美。佛的空无变成一份实在;《光之四书》以扑朔迷离的、虚实相生的美,渲染了一种澄明、肃穆的境界;大慈大悲的《佛鼓》,教人勤勉守戒,透视出作者的神往与虔敬。面对着大都市的漠然与无常,作者写到:“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度,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