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6:44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審)→宀番→宀釆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釆。悉,详尽也,从心、从釆。释,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堯→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http://cafe.pconline.com.cn/8691652.html
链接:

本 文 资 料 由杜 飞 豹 先 生 提 供, 在 此 表 示 感 谢
象 形 法会 意 法形 声 法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 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 创 造 了 文 字。 有 的 古 书 说, 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 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 天 落 下 了 小 米, 鬼 神 夜 夜 啼 哭。 还 有 一 种 传 说, 说 仓 颉 观 察 了 鸟 兽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脚 迹, 启 发 了 他 发 明 文 字 的 灵 感。 这 种 种 传 说 都 是 靠 不 住 的。 文 字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根 据 实 际 生 活 的 需 要, 经 过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才 慢 慢 地 丰 富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 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实 践 中, 创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劾 划 符 号 和 绘 画、 雕 塑、 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 字。
近 年 来, 中 国 在 山 东 莒 县 陵 阳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处 遗 址 里 发 现 了 一 批 墓 葬 (距 今 已 有 4500 多 年), 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 在 一 些 陶 尊上 各 刻 有 一 个 图 象 文 字, 共 发 现 了 10 多 个 单 字。 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实 物 的 形 状 描 绘 出 来 的, 所 以 称 为 “象 形 字”。 字 体 的 结 构 与 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 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 因 此, “象 形 字”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 它 已 具 有 了 文 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构 成 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 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 例: “日” 写 成, “月” 写 成, 水 写 成, 牛 写 成等 等。 这 些 象 形 字 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 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 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 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 有 的 笔 画 增 添 了, 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象 形 字 比 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 但 它 们 不 能 表 达 抽 象 的 意 思。 古 人 便 创 造 了 另 一 种 造 字 法 —— 会 意 法。 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号 或 借 用 “象 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号 来 表 达 一 个 抽 象 的 意 思。 例: “明” 字 写 成, 意 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 明。 “旦” 字 写 成, (意 为太 阳 出 地 平 线 而 升 起。

象 形 字 和 会 意 字 都 能 从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义, 但 却 不 能 读 出 声 音。 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 来 造 字。 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 组 成 很 多 新 字。 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 的 结 合; “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 而 成。 这 样 文 字 越 造 越 多, 据 统 计, 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 汉 字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成 为 人 们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 适 应 了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的 需 要。
请 参 阅 相 关 站 点:  华 语 实 验 室说 汉 语动 感 汉 字中 国 的 语 言
《汉字的起源》
《因特思互联纪录网》www.ytsjl.com报导:对于汉字的起源,人们作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迄未得出一令人信服或看法较为一致的结论,有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汉字起源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说法凭借网络的途径在网友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此,我们和提出这一假说的北京女学者苏三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对这一新的学说,我们并非完全赞同其所有的观点及表述。我们所看重的是苏三大胆探索与想像的精神,并相信苏三的猜想必将给读者以一定的启迪。多样性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它的背后是对话、交流、溶浸和融合。我们也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使一些对汉字起源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勇于出来谈谈他们的研究成果。
汉字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一个千古谜团。我们被灌输的知识是:汉字是自源文字,它的源就是甲骨文,是中国人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的。
日前,北京一女学者苏三在一个名为"文化研究"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破解甲骨文起源》的文章,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字、楔型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统。她的这一独特破解之说,在公众和学者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赞成和批判之声互有交锋。
苏三此前曾出版过两本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书,即《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同样是争议不断,各种各样的质疑也绵绵不绝。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凤凰卫视还分别讨论过她关于三星堆以及中国文明起源的见解。她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假说:三星堆文化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更具体而言,这个文明的创造者主体为红海沿岸古闪族人,尤以信奉犹太教前的古以色列人为主。中国的龙、凤崇拜可能来源于这个外来文化,三皇五帝也与其有关。这个外来文明独立特征的逐渐衰亡恰好在中国文字出现前后,所以在中国现有的史料中看不到关于它的准确记载。
《汉字主要借鉴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三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文字确实使用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体系,但到底是一种中途的借鉴还是彻头彻尾的人种加文字在异地的传播和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我初步的看法是:甲骨文的主流就是借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然后又融合了一些其他文字,最后有了自己的独立发展,成为甲骨文,最终经过完善成为今天的汉语。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符号,也是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文明具有强烈的传播性,并且其基本规律为:从发达文明地区流播到不发达地区。落后的文明族群最先可能都只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最先都从借鉴发达文明的文字开始,这个惯例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日语、韩语借鉴汉语,到蒙古文借鉴突厥文字,突厥语借鉴阿拉伯文字,再到希腊字母借鉴腓尼基字母,腓尼基文字借鉴古埃及象形文字。很可能古埃及象形文字还借鉴了两河流域或其他地区更早的文字。那么汉语有没有借鉴其它的文字呢?
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借鉴并决心形成自己文字系统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的文字符号明显借鉴了腓尼基文字。从目前我掌握的情况看,夏符号与腓尼基字母相近率达到30%左右,与埃及象形文字相似率也可以接近30%。而总体来看,中国商朝晚期出现的甲骨文主要接受了埃及象形文字的造字逻辑,并且直接采用了部分埃及的词汇与发音,尽管也有腓尼基等语言的痕迹,但是恐怕还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促使生成了甲骨文,这个需要逐步深入研究才能找到甲骨文所有借鉴过的语言,恐怕两河流域的楔型文字也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得出这些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甲骨文之间的连通主要有三个方式:音、义、形以及组合方式、借用逻辑等。
总体讲,古埃及语言无元音的特征构成了听觉上的"生硬"感。这一点至今保留在汉语以及相临的日语、韩语之中,与富有音乐感的柔和西方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认为是语言根源上带来的传统。同时也是汉语言古老的一种表现。
其实今天的西方文字也应该说与中国文字有一定的牵连,因为希腊文字来自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来自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中国文字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且是一种没有经过大幅度改革的文字,它至今遵循的基本规律依然是6000年前的;但走向西方的文字已经彻底看不到他们老祖母的痕迹了,其变化从根本上就走向了反面:字母化、音节化。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汉语中的某些文字与西方文字存在着奇特而有趣的关联。例如中国的"羽"与英文"E",古埃及表示"羽毛"的象形文字与"羽"字十分形似,但它的读音为"yi",英语中的"E"实际上不仅保留了最初的发音,而且保留了该字母最初的象形特点。历史多么疯狂,"羽"与"E"之间"象形"与"发音"的近亲联系竟然是辗转通过腓尼基语字母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得以实现。
和汉字一样,古埃及文字也有所谓"会意"。如古埃及文字中的兔子下面画上水纹表示"离开"的含义,取自水的流动性与兔子快速奔跑的特点。类似的逻辑看中国文字,如"人言"为"信","昔"在甲骨文中表现为"水和太阳",表示"流年似水"的过去。
古埃及象形文字经常是2个、3个甚至是4个基本符号组成一个新字,甲骨文中同样有类似的组合。如"宾"这个字的甲骨文,起码有三部分或者三个不同的象形字组成:首先是房屋(画),这个形状恰好也是古埃及文字中的房子,然后里面是个人,表示家里来人了。另外,巴比伦象形文字中的"泪",是一个"眼睛"加上"水",造字逻辑与中国汉字完全相同。
从书写方式上看,所有古老的文字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从埃及象形文字到中国古文,再到腓尼基文和希腊文都如此。古埃及的书写顺序有上下书写的习惯,与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一脉相承。在中国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书写方式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今天的香港依然在使用。
还有,古埃及在大约4000年前写字颜料通常使用黑色,但是作者的名字用红色,这也与中国古代书法用黑墨红章的习惯不谋而合。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因特思
http://tieba.baidu.com/f?kz=331752854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