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底层知识青年”的流动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2:57
保住“底层知识青年”的流动梦想
2010年07月20日 20:44《人民论坛》
 
记者观察:“蚁族”的阴影与光亮
“蚁族”不是蚂蚁,却有“高智、弱小、群居”的特征,故得名“蚁族”。他们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虽曾接受高等教育,但收入却很微薄。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主编的《蚁族》将其带入公众视野,“蚁族”群体普遍扎根在城中村,那里房租低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聚集在此。
“蚁族”生活:房租300元自己做饭。“蚁族”收入微薄,生活能省则省。“城中村里的房子租金少,村子越往深处的越便宜”,师范类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小王就选择了这种地方,一人住着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单间,300元房租,吃饭都是自己打点。
“蚁族”工作:收入刚能养活自己。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很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都是先养活自己再谋发展。
“一天曾经投过一千多份简历,那绝对是海投,最后邮箱基本上都爆炸了,而回信想正式见面的却寥寥无几。”在刚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小刘看来,“天之骄子”这个说法,如果有人和他开玩笑,就会觉得是一句骂人的话。
通过采访,这部分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自己不属于底层公众。他们认为,底层公众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收入,他们还能够保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其次拥有高等教育的学历让他们觉得自我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底层公众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很难融入到社会的中层和高层,但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追求达到社会中层与高层的收入标准并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些群体当中。他们普遍认为自我的文化修养能让他们与同等收入人群隔离开来,与底层公众划清界限。
在采访中,人民论坛记者发现“蚁族”们大多有自己的梦想,比如希望在三年内有车,五年内有房等。这些梦想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撑。“到现在,我依然要重新开始,可我并不认为我是失败者,只是我尚未成功!”一位“蚁族”如是说。
保住“底层知识青年”的流动梦想
●于建嵘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知识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知识精英联盟;另一部分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他们欠佳的处境使他们可能萌生“愤青”意识,对抗主流价值观,对未来社会影响深远。
目前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这种意识的苗头,任何一个政治主张出台,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反弹观点”。这种“反弹”与国家所要表达的主流价值取向完全相反,这种“反弹”就是“底层知识青年”表达的“不满和反抗”,如果进一步蔓延可能造成明显的官民对立。
失业农民工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但其问题基本上是生存问题,不会是政治问题。首先,他们终归不是政治性很强的人,缺乏共同的政治意识,难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政治上的抗争。其次,他们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带来社会动荡,例如出现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后闹一闹,但是不会上升到政治层面,因为他们不会把失业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再次,他们基本需求上还是一个生存问题。农民工关注的是欠薪问题,如果找不到工作,一般都不会把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
然而,“底层知识青年”与农民工最大的区别在于预期值不一样,两者存在认知上比较大的差别。对于绝大多数“底层知识青年”而言,他会想到腐败问题,会进行利益比较,例如自己的同班同学,有的人活得比自己好;比如进一个机关事业单位,你可以进去,我不能进去,这里可能存在腐败问题。他会进行比较,会去追问这个制度上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对人生冷漠,对社会不满,产生强烈的对立意识及情绪。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走进“底层知识青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诉求和行为,保住他们向上流动的渴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