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红旗”从升起到飘落的演变过程和轨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7:05

毛泽东与陈永贵彩瓷塑像
“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高擎这面红旗的陈永贵,从互助组长、合作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县革委会主任、晋中地委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直至走进中南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的名字在中国也叫响过十几年。因此,一说起大寨,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陈永贵;而说到陈永贵,又不能不提及大寨。在上世纪中叶,这两个名字总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最近,笔者在阅读的一些历史资料里,找寻到了“大寨红旗”从升起到飘落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

陈永贵亲自给来大寨学习的人们作讲解
陈永贵走出寨门,在人民大会堂介绍大寨人抗天斗地的事迹
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生活于斯、成名于斯的陈永贵,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当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59年应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山西日报》撰文称赞陈永贵所领导的大寨是太行山上的一面旗帜。1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的浙江等7省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里表扬了陈永贵。
最终为陈永贵冲出山西提供舞台和机缘的是发生在1963年8月的一场特大洪涝灾害。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给大寨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无家可归。山西省委得知这一严重的灾害后,决定调拨一批救济粮和救济物资扶持大寨。陈永贵婉言拒绝。
他以超乎常人的思维和勇气,领导大寨人同这场毁灭性打击抗衡。他没有怨天忧人,悲观泄气,而是坚定不移地把战胜灾害、克服困难的基点定在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力量上;他没有像其他社队那样因遭灾而向上、向外伸手,而是响亮地提出坚决实施“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救济物资)、“三不少”(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库存不少)的救灾方案;他没有在困难面前手忙脚乱、束手无策,而是运筹有方,辩证施治,先治坡后治窝,使大寨闯过了难关,奇迹般地夺取了当年的好收成。
<< 前一页12345678910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