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7:21
百科名片
天主教建筑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称公教,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会众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因此“公教会”(天主教会)一词往往指的是“与罗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会”,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目录[隐藏]
简介名称由来教义教规“三位一体”天主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忍耐顺从说
组织形式发展历程东方礼天主教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历史起源成义天主观圣事天主启示的传递崇拜祈祷其他区别
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原因历史背景综合比较
中国天主教
简介
名称由来
教义教规“三位一体”天主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忍耐顺从说
组织形式
发展历程
东方礼天主教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历史起源成义天主观圣事天主启示的传递崇拜祈祷其他区别
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原因历史背景综合比较
中国天主教
[编辑本段]
简介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Παλαι? Διαθ?κη、拉丁语:Vetus 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希伯莱语:????、希腊语:Ιησο?ς,拉丁语:Iesus)。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音译加特力教,意译公教,也称罗马正教。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是取自中国一句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根据201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13余亿。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帝国在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渐分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派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派,东西两派为教会最高权力和教义等问题长期争论,终至1054年正式分裂。东派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西派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公教即天主教在中世纪曾深入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学术、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无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中又分裂出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的新教(抗罗宗)各派。天主教一方面发动了与之对立的反宗教改革,加强教廷权力,整肃教会纪律,同时成立耶稣会等组织,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加强天主教的活动。随着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向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开展传教,扩大了影响。在20世纪,面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天主教一方面在其内部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反对共产主义等“错误学说”,另一方面也逐步改变僵硬立场,提出了革新和对话的方针,谋求与基督教各派及社会各方面进行合作。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天主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καθολικ?ς",意思为“普遍的、通用的”,因此也被翻译为“公教”。“公教会”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语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译作中文“公”是取自“天下为公”的“公”,因为天主教徒认为只有天主教会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众的”教会。他们选择这个名字,是由于他们认为最初的教会是开放给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种族、阶级,或者特定宗派的。天主教十字架
“公教会”一词的出现早于现在的天主教会,在宗徒信经:“神圣的公教会(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亚信经里面一句:“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
“公”的原文意思虽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却有许多教派与教会想要拥有这个头衔,到了最后,“公教会”一词在法理上已经由罗马天主教会所拥有,这就如同正教会的“正”,其字面意思虽也平常,但是后来仅由正教会所拥有。尽管如此,仍有不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在名称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会”(天主教会),比如古公教会、宽宏公教会。
“天主”一词源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我国古人称“天”为老天爷,这个“天”指按正义赏善罚恶的上神(人格神)。至明末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时,为了与中国传统宗教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根据中国古典和儒家“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句而称自己所信仰的神为“天主”,取意为“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故称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为天主教。
中文翻译
在中国,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翻译名称造成了对天主教和新教的误解,“基督教”翻译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稣·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国,“基督教”则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确切的翻译是“新教”,是1517年由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为了避免误解和混淆,本词条避免使用“基督教”一词,而使用“基督宗教”表示英文中的“Christianity”,“新教”或者“基督新教”表示英文中的“Protestantism”。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天主教会一度称之为“抗议宗”、“抗罗宗”、“誓反教”等,直到1962年-1965年梵蒂冈第二次会议(简称“梵二”)后才慢慢改变这些称呼,乃称之为会离的兄弟教会,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称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堂
国际上称天主教为“基督宗教”,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新教、新教或福音教”,中国却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教”,以致为数不少不明历史的中国的基督新教徒与中国的教外人士都误认为,天主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国称的基督教),后才有天主教。殊不知,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1517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罗马天主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还没有诞生。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已诞生了。 梵蒂冈第二次会议所称的基督宗教,并不是专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
我们应注意,当阅览非教会人士着的、非教会出版的书籍,或是译自国外教会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与天主教混为一谈了。
[编辑本段]
教义教规
“三位一体”
天主教认为,三位一体是奥迹,这种奥迹是不能让世人所完全明白的,只是描述了三位一体的由来和形态。天主教认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天主。他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创造有形和无形万物的神。由于他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神,所以称他为“三位一体”的天主。因圣父在天,称他为天父,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力量。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的派遣降临人间,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世人的苦难。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圣神启迪人的智慧和信仰,使人弃恶从善。他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这三个位格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而是同一本体,三者组成天主的统一整体。天主创世说
天主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主创造的,人类当然也是天主创造的。《旧约·创世纪》记载:天主用5天时间创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6天造人,第7天歇息。天主创世说是天主教的核心。正是因为天主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原罪说
天主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宣扬天主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蛇)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明白了善恶,妄想与天主拥有同样的智慧,因而触怒了天主,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任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故仍是罪人。救赎说
天主教认为,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法自救,于是天主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世人间,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鲜血,以赎人类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天堂地狱说
天主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罪恶,将来基督从天降临,审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善人将进入天国获得永生,恶人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教会把天堂描绘成一个极乐世界。它是“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美音”,“口尝美味,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则到处是不灭之火,蛇蝎遍地,可怕到了极点。此外,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还有炼狱。有一定的罪,但不必下地狱者,就被暂时放在炼狱里受苦,等所有罪过炼干净,补赎完了,方可进入天堂。忍耐顺从说
天主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新约·罗马人书》讲,要人们顺从掌权者,因为权是天主给的。因此,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天主的命令,抗拒的必自取刑罚。天主教圣像
圣母玛利亚
总之,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也敬礼圣母玛丽亚。宣扬圣父创造天地万物;圣子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拯救世人,打破天和人的界限,成为天主与人的唯一中保;圣神来自圣父和圣子,是赋予生命之神。宣称教会为耶稣基督所创立,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有权赦免世人的罪。宣传诸圣相通功、人的肉身可复活和永生。还说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等。
[编辑本段]
组织形式
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它重视教阶制,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神职教阶有:主教、神父和执事。治权教阶有教宗、枢机主教、宗主教、总主教、教区主教、神父等,教宗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由枢机主教构成的枢机团选举产生,枢机团也是教宗的主要咨询机构。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修会由信徒组成,会士须发神贫、贞洁、服从三愿,并过集体生活。除教宗之外,公会议也具有至高权威。公会议由教宗主持召开,代表为世界各地区的主教。重要修会、修院领导人及著名神学家、教会法专家也常应邀参加。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公会议。天主教第一部完整的教会法令是12世纪中叶的《格拉蒂安教令集》。16世纪时,《教会法大全》问世,20世纪初又修改简编为《天主教会法典》,1983年,又颁布了更为简明的新《天主教会法典》。
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丽亚为圣母。教义统一,基本教义信条有天主存在;天主永恒、无限、全知、全能、全善,他创造世界和人类,并赏善罚恶;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子受难,复活升天,末日审判等。天主教认为教会为基督所创,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获得拯救。早期天主教主要根据亚历山大派神学及奥古斯丁神学解释教义,13世纪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逐步成为官方神学。20世纪后,新托马斯主义、超性托马斯主义也被用来论证天主教的信仰和教义。天主教把耶稣的诞生、死亡、复活、升天、圣母的升天都定为节日,记于专门的教历之上,每逢这些节日要举行的弥撒为主的仪式。又设有圣洗、坚振、圣体、终傅、告解、神品、婚配七项圣事。
[编辑本段]
发展历程
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编辑本段]
东方礼天主教
东方礼天主教会(Eastern Rite Catholic Churches或称东仪天主教会) 采用各派东方礼仪的天主教教会的总称。多是16-17世纪从东正教和一些较小东方古老教会中分离出来而参加天主教会者,他们承认教宗的首脑地位,但继续保持各自原有的东派传统礼仪和特点,而不受拉丁语系天主教会之礼仪和规章的约束。曾被称为合并派教会,但因被认为带有贬意,而未用作正式称谓。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东欧、苏联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在美洲和西欧的移民中亦有不少信徒。其宗主教承认教宗在教会中的最高地位,但拥有远比一般天主教主教大的自治权。他们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天主教的枢机主教。
东方礼的天主教有下以特点:东方礼天主教会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拉丁语系天主教会,而与东正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礼仪方面:圣餐礼(弥撒)中大都不用无酵饼而用有酵饼;在自身划十字时,横线从右肩到左肩,而非自左至右;只用平面的圣画像而不用立体的圣像雕塑等;在文字方面主要用希腊语、叙利亚语、古斯拉夫语、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等而不用拉丁语;在体制方面:设自治的宗主教制、终身助祭制。除隐修士和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不守独身。
[编辑本段]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
历史起源
天主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的
在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犹太分别有3023名高阶层的犹太人、800多中阶层的犹太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前587年南犹太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大约在公元前8年至2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公元一世纪末天主教传入罗马帝国。由于教会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精神和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会初期受到罗马帝国的多次迫害,史称“十大教难”,这个时期又称“教难时期”。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颁布赦令,承认天主教与罗马旧教(多神数)有同等地位。因此,教会在帝国获得自由传播,教会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那时起,虽然教会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特权,但是教会与政治混合在一起,尤其在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由于人为的因素,为历史遗留下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正面看,在欧洲古老文化与蛮族各种新生活习俗交融互动中,基督信仰以它潜移默化的功能慢慢地助长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文明进程的摇篮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那时,由于君士坦丁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无形中,教会的重心便由罗马移到君士坦丁堡。从此以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衍生了许多大大小小、属于政治、宗教、文化、礼仪和教义方面的芥蒂和摩擦,这些摩擦经过七百多年的折腾,终于在1054年演爆出天主教会东西之间最后的决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东欧各国;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罗马公教。
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地世风日下,社会良知摇摇欲坠,许多神职人员的学术品德修养无法满足要求严格的教友的需要。在这个世道人心低沉的时代,教会有志之士,曾多次呼吁召开大公会议,进行宗教与社会改革。1517年10月31日,德国奥斯定会士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布了他的九十五条控诉状,批评教会当局有关不合理的立论和做法。于是点燃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关于罗马天主教内部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导致的分裂,一般认为是教会内部很多人渎职,滥用权势,致使一些人看不惯教会,又无力挽回狂澜,终于失望地放弃了天主教会。事隔将近五百年,今天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昔日宗教改革运动的真正因素是属于内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说:到了中古世纪结束之际,人们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耶稣基督真正的面目。这是经过几百年的痛苦考验之后,人们比较公平、客观的看法。近几十年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经多方努力,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家都认为马丁.路德的行为是出于宗教狂热热忱。教会是由人组成的团体,人的缺陷和缺失往往造成教会的不幸,这些不幸有时是难以弥补和复原的。这次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基督教,但分裂后的各教派在国际上仍统称为基督教。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教会
16世纪初叶,欧洲的大小国家多达四百多个,其政治异常复杂,宗教生活也相当低落。 当时,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兴建之中,费用浩大,一时不能筹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处募捐,对踊跃捐赠者,颁赐若干大赦。颁赐大赦并非不合法,但担任劝募的人,或有过分重视金钱之嫌,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前往罗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会的决心,不过,他并没有“另起炉灶”的企图。实因后来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会的导火线。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国威丁堡教堂张贴95条,发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这种浪潮愈演愈烈,进而涉及教会的基本信条。教宗无法说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颁布诏谕,限他在60天内撤消争议,否则,将其开除教籍。路德当众将诏谕焚毁,以表示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剥夺了他的教籍。从此,新诞生的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现在仍没有达到共融合一。成义
天主教主张人的成义得救,不但靠信德,而且也要行实这信德,即是信德要结出善工。基督新教各教派除圣公会(在1534年正式脱离罗马)、信义宗外,其他各派都主张人只靠信德就可成义得救,并不需要善工;可喜的是,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与信义宗在德国奥斯堡正式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天主教的成义观
信仰是无偿贶赠,因信成义。
公元前1250年,上主雅威把若瑟家族从为奴之地--埃及领出来,在西乃山脉的曷肋布山与天主订立盟约--西乃盟约(思高版圣经P81-108)。此盟约是神人之间互立的权利与义务的盟约--双方性,是天主自我起始率先的行动(德国方济会士傅和德神父着《旧约的背景》P325厄罗兴典有条件的信仰盟约),要求以民作出回应--服从天主的法律和举行宗教崇拜。从旷野时期(申、主前1250年-前1200年)经过定居圣地时期(苏、民)到南北的合分与流亡巴比伦的充军期(撒上下、列上下)共700多年(到前561年止),此其间凡遵守法律的,则蒙祝福;弃守法律的,则受惩罚(列下二十五27-30,《旧约的背景》P6)。此时期,以民却误解了此有条件的信仰真谛,其错误观念中认为获取天主的爱就是成就所换挣。更遗憾的是在宗教改革时代,强人路德最终还是爬到另一个无可救挽的极端--只“信”足够了,而拒绝一切功行的价值。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而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雅二14)?
确实,天主国的救恩不是论功行赏的,而是与天主建立位际关系。打破论功行赏观念在福音中是屡见不鲜的。主,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耶稣伸手抚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吧(玛八1-3);百夫长的仆人的康复,基督对百夫长说--在以色列我从来未遇见过一个人有过这样大的信心(玛八5-13);你看见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这是耶里哥盲者复明恩典(路十八:35-43)。特别在雇工比喻中,耶稣对那个“红眼病”说--难道不许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玛二十1-6);在荡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和拉亚禄复活中(若十一17-44)--主耶稣打破自己民族因守法而得赏报的固有观念,进一步加强了与主建立位际关系。显然,雇工与主人之间的权利与名份绝对不能套在天人之间位际关系上。从上面小小片断可知,不论功行抑或无功行赏,都与恩宠性不相违背,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惠,我们那一样不是领受来的(格前四7)。天主在我们内工作,使我们愿意,使我们力行,为成就他的旨意(斐二13)。我们该明白,无偿恩宠与赏报不是件东西--物质性,而是天主整个自我的给予,如此报酬决非凭任何名份可要求的赏报,反而是天主恩赐,永恒无偿的。
马丁·路德对物化恩宠的反弹推出唯独靠信成义,唯独恩宠,唯独圣经的三大至上原则。他的神学信念与圣经相悖。以致在德文罗马书三28中“成义”之后加上alene唯独一词,可知他没有遵从圣经,不尊重圣经权威。他宣称义人只靠信本身便能成义,《雅各伯书》是“无价值的书信”。但是,雅各伯书二24明确表示人的成义是由于行为,不仅是由于信德。强人马丁.路德主张成义只靠信德,不靠圣事和个人努力。他在教堂竟然鼓吹只靠信心,更甚在讲道台上宣称--我可在一天内犯罪奸淫100次而不影响我在上帝前的成义(史考特与金柏莉夫妇着《甜蜜的家--罗马》P7)。确实,天主教与新教都同意救赎是来自恩宠(弗二8-10),但圣经没有否定行为的价值(罗二6,玛二十五40)。 基督新教的成义观: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是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根据基督宗教教义,人因有原罪和本罪,不能自救,在上帝面前不能称义。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宗教各派共同的信仰。至于如何使罪人获得这种恩典,收到得救的效果,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在基督新教看来,天主教规定信徒必须按教会的要求履行某些功课或善行,如做弥撒、奉献、悔过、补赎等,表示自责或补偿,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主教和教皇)成为垄断救恩的代理人。新教认为这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根据《新约》的《罗马人书》和《加拉太书》的教训,认为遵守律法和诫命不能使人称义。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基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生效,使信者“还是作为罪人的时候,在上帝面前得及被称为义”。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其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天主观
天主教的天主观
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弥赛亚、唯一的救主耶稣基督,以敬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通过这信仰的认识,在基督内,接受圣神的洗礼,敬拜天主圣父,成为父的子女。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天主观。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
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
基督新教的天主观
敬拜他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除了唯一神派、耶和华见证人派、普救派、一位论派、完全不信一个天主有三位格,即是圣父、圣子、圣灵,只相信有一个天主外,其他基督新教的各教派基本与罗马天主教会一致,绝对坚信一个神有三个位格,即是圣父、圣子和圣神(灵),只相信有一个上帝。圣事
天主教的圣事观
天主教尊重圣经,忠实履行与保全耶稣基督的宝训,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
圣事是从耶稣十字架的苦难,那无穷的功劳而得到它的价值。它是由耶稣基督所建立,又经教会确定了的七个神圣标记,由教会用作救赎我们的途径。耶稣愿意用这种外在的动作来表示不可见的恩宠的通传,这种通传就是圣事。圣事共有七件,称为七件圣事(Sacraments):圣洗、坚振、感恩(圣体)、忏悔(告解)、病人傅油,圣秩、婚姻。
基督新教的圣事观
基督新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认为是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礼仪。
除圣公会外,基督新教其他教派仅仅保留耶稣亲自建立的七件圣事中的圣洗圣事。对于耶稣建立的圣体圣事,基督新教仅称之为圣餐,只是纪念耶稣在晚餐厅成圣体圣血时所举行的礼仪,但并不相信饼酒在被祝圣后立即变成耶稣基督的真实血肉。对于坚振、告解、病人傅油(终傅)、圣秩、婚配五件圣事都删除了。在婚姻方面,天主教世世代代谨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离婚);基督新教各教派允准离婚。
新教强调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虽然新教的多数宗派仍然保留教务专职人员(牧师等)的职称和封立仪式,但这主要是职务上的标志,不意味着具有颁赐恩典的特权。天主启示的传递
天主教观点:
主张天主的启示来自圣经和圣传,并称之为信德宝库,世世代代忠诚地保管。
一、宗徒圣传
“主基督、至高天主的全部启示之完成者,命宗徒们把那曾藉先知们预许、由他本人实现及亲口宣布的福音,向一切人宣讲,藉此,而把天主的恩惠,通传给他们,并以福音作为一切得救的真理和道德规范的根源”。
宗徒的宣讲
福音的传递,依照上主的命令,是以两种方式进行:
口传:“宗徒们以口头的宣讲、以榜样和制度,将他们从基督的口授、生活和行事上所承受的,或他们从圣神的提示所学来的传授给人”;
笔录:“宗徒及他们的弟子们,在圣神的默感下,把救恩的喜讯辑录成书”。
藉宗徒继承(apostolic succession)而延续
“为使福音在教会内时常保持完整与生生不息,宗徒们立了主教们作为继承 者,并把自己的训导职务交给他们”。因为,“以特殊方式写在默感书上的宗徒们的宣讲,必须以不间断的继承予以保存,直到时期的圆满” 。 这种在圣神内完成的活生生的传递,称为圣传,因为它有别于圣经,纵使跟 圣经有密切的关连。透过圣传,“教会在它的教义、生活和敬礼中,把本身所是以及所信的一切,都传诸万世,永垂不朽”。“教父们的言论证明了圣传 确实活生生地存在着,圣传的丰富内涵渗透在教会实际生活的信仰和祈祷中”。 就这样,圣父透过圣子,在圣神内所作的自我通传,不断在教会内临现和进 行:“过去曾说过话的天主,仍不断地与他爱子的净配交谈;而福音的充满生命的声音,藉圣神而响遍教会,藉教会而响遍全世界。圣神引领信友走向一切真理, 并使基督的话洋溢于他们心中”。
二、圣传与圣经的关系
一个共同的泉源
“圣传与圣经彼此紧紧相连并相通,因为两者都发自同一的神圣泉源,在某种情况下形成了同一事物,趋向同一目标”。两者都使基督的奥迹在教会内临在并使人受益,基督曾许下要与自己的门徒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 (玛28:20)。
两种不同的传递方式
“圣经是天主的话,因为是在圣神的默感下写成的 ”。
“至于圣传,则保存了主基督及圣神托付给宗徒们的天主圣言”,并把它“完整地传授给他们的继承 者,俾在真理之神的光照下,他们能以自己的宣讲,把天主的话忠实地保存、陈述及传扬”。 于是,教会受托传递及解释启示,“并不单从圣经取得一切有关启示之事的 确实性。因此,两者都该以同等的热忱和敬意去接受和尊重”。
宗徒圣传与教会传统
我们所说的圣传是来自宗徒,是他们从耶稣的言行举止所接受、及从圣神那 里所学到而传授的事。事实上,第一代的基督徒还没有写下新约,而新约本身也证实了圣传是一个活生生的传授过程。
与此不同的,是地方教会历来所产生的神学、纪律、礼仪或敬礼方面的“传 统”。它们构成了具体的模式,透过这些模式,伟大的圣传就能以适当的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表达。在宗徒圣传的光照下,这些传统可被保存、修改 ,甚或依照教会训导的指示予以放弃。
三、信仰遗产的诠释
信仰遗产交托给整体的教会
蕴藏在圣传和圣经里的信仰“神圣遗产”(信仰宝库) (弟前6:20),是 宗徒们委托给整个教会的。“当全体子民依恃着它,并与自己的司牧团结一致,在宗徒的训诲、共融、擘饼及祈祷上持之以恒,即坚守、实践及宣认所传授的 信仰时,主教与信徒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精神团结”。
教会的训导当局
“正确地解释书写的或传授的天主圣言的职务,只委托给教会内活生生的训 导当局,”即是与伯多禄的继承者──罗马教宗共融的主教们,“他们以耶稣基督的名义行使这权力”。 “但教会的训导职务并非在天主的言语之上,而是为它服务,这职务只教导 所传授下来的真理。因为,训导当局因天主的命令和圣神的助佑,虔敬地聆听天主圣言,圣善地予以保管并忠信地加以陈述。训导当局提出为天主启示的一切当信之 道,乃取自唯一的信仰宝库”。 信友们由于追忆基督向宗徒们所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路10:16)这句话,应顺服地接纳牧者们以各种方式所给予他们的训诲和指示。天主教教堂内部
基督教观点:
唯独圣经
基督新教各派强调惟一根源就是来自圣经,对天主教所强调的圣传拒绝不纳。
唯相信圣经,只凭据圣经论据,只有记载在圣经里,才有效力。一切不符合圣经的理由,都拒绝承认圣事的事效性,这就是唯独圣经。
认同天主教圣经观,但不承认旧约中属于七卷希腊原文的巴路克书、多俾亚书、友弟德书、智慧书、德训书、玛加伯书上及玛加伯书下为天主所默启的圣经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共66卷:《旧约》有39卷,《新约》有27卷
自由解经
基督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和用法不尽一致。如基要派强调圣经的每句每字都出自上帝的灵感,绝无讹误,其他一些派别的神学家却认为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它反映了圣经各卷的作者在不同时代对上帝启示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应用文字考据和历史考证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圣经,以发现其中蕴藏的真理。总之,各教派主张每个信徒都可自由解释圣经,按着自己的解释去了解圣经。因为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因此,致使基督新教内部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各行其是。崇拜祈祷
天主教的崇拜:礼仪生活的中心是弥撒圣祭。
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阅读、默想、分享、见证生活圣经,常年施行圣事,天天为天主子民奉献圣祭,拯救人灵,领受主的体,恭敬耶稣圣心和圣母无玷圣心,追悼先人……
基督新教的崇拜:解释圣经,宣传教义、唱赞美诗
新教很重视崇拜仪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弥撒改为使用民族语言的圣餐礼文,并逐渐以较为灵活的形式,引用《诗篇》、经课、祷文等,由信徒参加诵唱。有些宗派还编成专书,供公开崇拜之用,如圣公会的《公祷书》。新教在崇拜中很重视讲道的作用,其内容为解释圣经,宣传教义,以坚定听众的信仰和诱发宗教热忱;有时还从教义出发对社会道德政治问题作出评论。由参加礼拜的全体信徒同唱赞美诗也是新教在崇拜仪式上的特点之一。
敬礼圣像
天主教许可在教堂或教友家中供奉任何圣像,犹如供奉先人的遗照一样。
上主天主是一切受造物之美的源由(智十三3)。他是万有,超越他的一切化工(德四十三27-28)。其他区别
1、在成就大义上,基督教(新教)各派都主张靠信德可称义,通过行为成义(得胜);天主教按耶稣基督的教诲,一方面靠信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
2、在圣事上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天主教徒相信面饼和红酒经过神父祝圣后从实质上就成为耶稣基督的体血,因此称圣体圣事)、婚配、告解(我们认为主教们是使徒的继承人,根据新约圣经若望福音20章21~23节,便有了现在的告解圣事)、圣秩(也称神品,即成为神职人员)、终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变化(并不成为圣事)或者删除。另外天主教不许离婚,基督教允许。
3、根据教义的来源:按天主和基督的传授,有两个来源:圣经和圣传,又称信德宝库;基督教只承认圣经为唯一根源(事实上也包含一部分类似“圣传”,比如宗徒信经等,但是新教认为天主教的圣传有误,已经不能作为教义来源)。
4、圣经的卷数目录,天主教新旧约共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十六,新约二十七;基督教圣经只有六十六卷,旧约只有三十九卷,基督教把旧约中用希腊原文写的七卷划为次经,不承认是天主所默示的。
5、在礼仪上,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礼仪方面则予以简化和删除。
6、在体制、信仰内容和教务行政上,普世天主教会都奉行统一的教义、戒命、圣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所不同,除公认异端外的所有教会,都有共同的基要信仰,但各有所侧重。信教在行政方面互不联系,教会的沟通类似于一个有实体的松散联盟。
7、对于圣母玛丽亚,天主教给与适当的敬礼,因为她是耶稣基督肉身的母亲,养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补赎时为基督分担精神上的痛苦,并有服从、谦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基督教尊敬玛利亚,也认为是圣徒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但不认为“圣母无原罪”,也不承认她是“天主之母”(圣经中,耶稣也从没有称呼玛利亚为母亲)。但是某些不了解敬礼玛利亚的肢体甚至谴责、曲解天主教恭敬圣母玛丽亚的本意。
8、关于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教友在家中供奉圣像,共教友瞻仰敬礼,比如供奉耶稣苦像,就会使我们想到耶稣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崇拜偶像,是罪恶的行为。
9、关于祭祖,天主教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礼,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有的行鞠躬礼,有的只做一般记念。
10、在称呼方面无论是对于主的称呼也有不同,天主教称天主,基督教成上帝或 神(前面有两个字节的空格),在天主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据译为圣神,基督教译为圣灵。在圣经中对与地名、人名的翻译也有不同,如天主教称伯多禄,基督教称彼得,其他不一一列举。
11、神职人员,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女等需要发愿终生坚贞,基督教无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级的叫执事,高一级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区别为可执行圣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据教派不同多称为牧师"minister",也有称为长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
[编辑本段]
天主教与东正教
分裂原因
由于东西方两派教会都自认为自己才是天主教的正统,因而,两派人马相互争夺天主教会的首席地位。罗马教皇以教会元首自命,自命不凡;同时,君士坦丁堡教长以总主教自居。所以,东西方教会分裂不能说是神学的争执,因为神学争执在之后才发生的。天主教的分裂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也是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言所提,东西两派的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一面,而在宗教面反映出来。拉丁人被日耳曼民族征服,产生新的血缘;另一方面,希腊民族与斯拉夫人和亚美尼亚人通婚。因此,古罗马的纯一种族变成两种不同的种族。文化背景不同,神学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就不同。例如:东派教会认为“得救之道”是“圣言成血肉”,而西派教会强调“救赎论”。由此可知,两派宗教认知的差异。再来就是东方帝国和西方帝国的逐渐分裂,因而也造成东西方教会的分歧。在西方,教宗可以自由的行使职权,管理调度西方教会与文化。但在东方,牧首因为驻节在京都之地,在行使职权受到拜占庭皇帝不少的牵绊。这也是东西方教会领袖的不同之处。历史背景
起始原因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各自为政的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天主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从而,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就成为东西教会的宗教中心。
由于时代的交替和帝国的衰弱,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世界的霸业也逐渐消失。以前各民族都屈服在帝国的统治下,因而大多数人都懂希腊文和拉丁文。教会也因此易于从事教会活动。帝国的衰弱,语言的统一使用也成为空话,东西方教会各自以希腊文与拉丁文钻研宗教问题,忽略双方的交流,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阂,进而发生了历史上的天主教大分裂。综合比较
在教义方面,东正教主张圣神只来自圣父,天主教则主张圣神来自圣父和圣子。东正教没有关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存在“炼狱”的说法,而天主教声称两者之间有炼狱。东正教否认贞女玛利亚童贞受孕及其肉体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认。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宗为普世教会首脑,只承认他的主教和“西部教会牧首”的职位,而天主教教宗自称是全世界教会的领袖。
在神学方面,东正教没有什么革新和发展,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则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在世界许多地区开展的活动较有生气,主张社会开放、自由、平等,提出诸多进步神学,像解放神学、妇女神学、大众神学、等。
在礼仪方面,东正教教士衣着打扮与天主教教士不同,东正教主教头戴圆顶帽,身穿银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挂圣像,手持令牌,而天主教主教头戴桃形尖顶帽,身穿特制黄色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举行仪式时,东正教除了可使用希腊语外,还可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天主教则在长时期内只使用拉丁语(天主教在梵二之后,允准用本地方言),但有些天主教教会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语言;唱圣歌时,东正教唱诗班没有风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诗班则有;祈祷时,东正教徒用三个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画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画十字;受洗时,东正教采用浸水式,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东正教主张婴儿受洗后就有资格领圣体,天主教则持反对意见。东正教的坚振礼在小孩﹝七岁前﹞受洗不久举行,天主教的坚振礼在小孩长到七岁到八岁时进行;举行圣餐礼时,东正教使用发酵面包和酒,天主教使用无酵面包,并规定,只有神职人员才能使用面包和酒,一般教徒只能使用面包;礼拜时,东正教堂里不摆坐椅,参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里放有成排的长板凳,供祈祷者跪坐;忏悔时,东正教规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则规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着;东正教允许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在婚姻问题上比较自由,而天主教则很严格,一切神职人员都不得结婚,强调独身主义和禁欲主义。
在节日方面,东正教的一些大节日与天主教的大至相同,只是称谓不同。在神品方面,天主教分裂后,东正教会实行牧首制,牧首制确立后,神品分黑白两种:黑神品有修士、修士辅祭、修士大辅祭、修士祭司、修士大祭司、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驻国外教区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诵经士、副辅祭、辅祭、大辅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长等,天主教会神品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罗马教廷制进一步发展后,主教品位又分为教宗、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红衣主教服饰
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在教历方面,东正教使用儒略历法,是现在公历的前身,即旧历。罗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对旧历进行改革,于1582年公布新历法,称格列历法,自那时起天主教就用此历法。此历法被多数国家使用,被公认为公历。
在教堂方面,东正教教堂的建筑式采用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用罗马式或哥德式。而其内布置也各有不同,东正教堂圣坛中央挂有圣像,四周则挂圣徒画像,而天主教堂圣坛中央挂圣母玛利亚画像,圣坛两旁挂耶稣画像,周围墙上挂十四幅耶稣受难画像。
在哲学方面,东正教哲学主张天主和世界的统一、天主和人类和谐性、神性与人性结合、神学与哲学合一,反对理性,提倡神秘主义,通过神秘主义,使人吸取神的智能,强调救世主如何变成有血有肉的躯体和如何降临于人世的奥秘;天主教哲学主张理性,强调天主的启示和人类的理性是一致的,反对神秘主义。东正教哲学提倡用神学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贬低天主教,认为天主教不能发扬基督的博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指责天主教把天主和人类分离开来,因而不能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
[编辑本段]
中国天主教
天主教大规模传入我国有两次:第一次于元朝铁穆耳时期(十三世纪末),时称“也里可温教”。第二次于明末(1582年)再次传入中国,定名为“天主教”。
天主教会在元朝时,曾由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总主教。不过未能融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至明朝中叶,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国。隶属于耶稣会的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虽然经历清雍正“禁教”政策以来的各种影响,但天主教在中国至今已经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后,教会采取了天主教“中国化”的措施。1922年教宗比约十一世派遣刚恒毅为教廷驻华专使。1926年教廷首次任命六位中国籍主教。1946年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137个教区,分属20个总主教区,辖教友300余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7年6月30日向中国的天主教徒发一封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 他在牧函中坚持教廷才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教廷可以和中国内地能够达成协议;此外,他促请中国政府给予信徒宗教自由,并期望能够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教廷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声明中指出,“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公教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所期盼的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1500万人。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为拉丁礼的罗马天主教会。
香港与澳门地区天主教会
香港与澳门地区的教会,因为曾经历外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天主教香港教区在一国两制下,仍受罗马教廷的领导,而非爱国会。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主教为汤汉主教(Bishop Tong, Hon John)。天主教澳门教区和天主教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回归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天主教澳门教区现任主教为黎鸿升及荣休主教林家骏。
台湾天主教会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殖民台湾北部,至郑成功家族统治台湾中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据时代,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从中国大陆带来大量的天主教信徒及神职人员,在1952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罗马教廷的圣统制度。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七个教区,以及教廷直辖的金马宗座署理区,共十七位主教(包含全球仅有的两位华人枢机主教之一的单国玺),并设有一主教团(台湾地区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
台湾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约30万人左右,虽然仅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天主教团体在台湾的社会服务、医疗与文教等方面的贡献上,有相当高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