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国高考移民现象反思公平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1:10
不得不说,中国人实在太有才,居然还能用钞票买个“外国人身份”在中国当起了“留学生”。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个商品社会,钻营手段无所不能,《法制日报》报道,一位考生家长表示,一个移民中介公司称,只要交二十万就可以让高考分数不到四百分的考生进入某高校。“跨国高考移民”现象正在引起人们注意。
在鼓吹高考机会公平的时候,人们见到如此创意“留学”,在哭笑不得之余发现原来只要有钱,就能轻而易举的进入大学,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二十万钞票砸下,指责中介公司唯利是图也罢,叹这些父母溺子过甚也罢,无非政策的漏洞为人心所钻营,“财”字当道。就连高校遭诟病姑息如此留学,其理由之一亦是校方看中留学生学费昂贵可有所创收。
在这里,没有受害者,他们都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在面临汹涌的经济浪潮时,各自瓢去了一份利益。于是,皆大欢喜。入读大学,成为了一场交易。
如果说2005年那位演绎了悲喜剧的海南高考移民从理科状元被清华录取到被取消资格,又戏剧般的被香港大学录取,毕竟是个人才值得人们同情,那么,“跨国高考移民”的这些父母其实也不应该受到责难,毕竟他们交纳的二十万也是血汗钱。除非有证据表明这些钱财来路不正。
他们都是要进大学,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利用分数落差,还算考进去,另一个则是纯粹的买进去。因为外国留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文革时期毛泽东曾以高考是“助长精英意识的资本主义温床”为由,取消了高考。“工、农”一类好的出身成份成为了接受高级教育的通行证。三十年前,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五百七十万名学子参加了1977年恢复的“高考”, 只有2%的考生笑到了最后。中国媒体评论说,恢复高考是“让中国变成竞争社会,造就今天的转折点”,韩国《朝鲜日报》赞成辉煌灿烂的中国的发展是竞争的产物。
想不到三十年后,竞争的社会又出现了一批不必通过“竞争”即可进入高校的人,而这批人的出身不再是收入普通的“工、农”子弟,而是那些可以拿出二十万的中介费,每年缴纳两千美元学费的有钱人子弟。
尽管不同的是这并非国家鼓励而造成的现象,只要将法律法规的漏洞补上,自不然可以得到控制。然而,高考的竞争开始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三十年来,上一代被强力制造的平等已经被差距取代,我们应该看到,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已经不单是当年那个只靠自身努力,即有机会赢得成功,这个竞争的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因素介入去影响公平的较量,个人的出身,家庭的背景,财富的多寡一次次的使得看起来的公平变得不再公平。当连中国最为努力去维持公平的高考也变成了父母财富实力的检验场,那么,还有什么是财富不能操控的?
也许,对刻苦读书的考生来说,“跨国高考移民”如此进入大学受教育是不公平的,然而,这是竞争社会市场上的一场交易,那看起来又是如此的公平,到底,哪里出错了?
其实,转念一想,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大部分学生付出了努力,通过高考赢得了进入大学就读的机会,“跨国高考移民”何尝不是付出了金钱?同样是付出了代价,只是内容各不相同而已。出现这一现象,就目前来看是因为法规出现漏洞,“没有明确外国留学生加入外国国籍的时间,也没有对在国籍国居留时间的要求”造成的,然而,这漏洞大可不必去“弥补”。
因为,承认了财富差距,承认了目前大学进行的是大众化教育,这部分“跨国高考移民”本质上同“高考移民”利用地域分数差距投机考试不同,他们并未损害高考考场上的公平性,他们进行的是一场交易,在这场交易中,各方都获得了利益。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介是其中的最大财富受益者,为什么不让这部分财富由高校获取呢?
研究生分自费公费,考生成绩略有不足可以通过金钱弥补,提倡大众化教育,提倡教育产业化,无外是让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完全可以让这部分高考移民缴纳高昂的费用光明正大的进入大学就读,这样一来,高校可以获得收入,而这些学生也不必“偷偷摸摸”。
只需要高校肩负起他们的责任,宽进严出也好,使用新的措施也好,保证这批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教育,也就不枉这一场花费,对得起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对得起人们的宽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