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移民”现象看高考录取分数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38:53
高考移民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统一,即使采用相同试卷的各省区,高考录取分数线依然相差悬殊,有的相差100分到200分。一些山东考生的高考成绩如果放在西部省份能上重点本科,在山东可能连专科提档线都达不到,这显然不能说是公平合理的。
全国高考分数线之所以不能统一,人们常说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为了保证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省区的高考录取比例,国家运用政策杠杆(考生户口、招生名额分配等)调节高校招生,从而降低了这些地区高考录取的分数“门槛”;其二,在阅卷工作分省组织、分省进行的情况下,各省市区在具体掌握阅卷标准上难以达成一致,如果统一了全国录取分数线,有的地方为了本地有更多考生上学,可能会高抬贵手,有意放松评分标准。
在笔者看来,这两个原因其实都站不住脚。就第一个原因来说,众所周知的是,除了一些中西部欠发达省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以外,每年北京、上海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很低,甚至低于这些欠发达地区,而且录取比例很高,这也是近年来人们质疑的主要目标。如果说高考分数线不统一是为了照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线为何也这样低呢?似乎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每年“移民”至北京、上海的外地考生也是有的,只不过北京、上海户籍管理比较严格(办理户口花费较大),“移民”到这两个城市的外地考生不多罢了。
况且,高考录取政策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其实际作用其实很有限。这个政策虽然能保证这些地区高考录取时的人数比例,却无法限制考生们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流向,越是优秀的毕业生越容易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寄希望通过高考分数线的调节来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面貌,并不现实。
就第二个原因而言,其实也经不起细细推敲。每门高考科目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每个省市区的每位阅卷老师只能据此给考生打分,而不可能另立一套答案和标准。因此,所谓“阅卷标准难以做到全部统一”,只是针对像高考作文这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打分尺度相对灵活的“主观题”来说。但是,“主观题”的判分松紧程度,同一个省市区的各个阅卷小组掌握得不一样,同一个阅卷小组的各个阅卷老师掌握得也不一样。就是说,判分松紧程度有差异,是集体阅卷工作固有的弊端。我们不能因为各个阅卷小组、各个阅卷老师的判分松紧程度不一样,就在同一个省市区内搞多个分数线,同样的,判分松紧程度有差异,也不能成为全国录取分数线不统一的理由。
其实,像高考作文这样打分尺度相对灵活的“主观题”,在整个高考试卷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同一试卷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差100至200分,这种悬殊的差别显然不能以各省高考阅卷判分较松来解释,也根本解释不通。
高考既然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就应该让考生们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竞争,而不应该变成省、市、区范围内的竞争。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统一,使得考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出生在哪个地区以及父母是谁,录取分数线的不公平实际上造成了考生人格上的不平等。如果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能统一,那么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就必然让人产生怀疑,“高考移民”现象便不可能因为封堵、打击而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