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11:52
   《周易》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者:佚名
类型:哲学论著
成书时间:西周至战国时期
《周易》-背景
   
《周易》帛书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的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又叫《十翼》,意思是《易传》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现存的《周易》10卷,由《易经》、《易传》两部分组成。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体系的中国字,但《周易》的卦象符号的出现远早于甲骨文,所以也可以将《周易》视为有据可考的“文化之源”。
易卦产生于何时?易传为何人所做?至今仍众说纷纭。传说成书于周朝。也有传说认为是伏羲画卦,文王做辞而成,但追溯其源,在夏、商二朝的占卜书《连山》、《归藏》中,已经有八卦阴阳爻出现,而这也就是《周易》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基础。时至今日,《连山》和《归藏》早已亡失。《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传说为孔子所做,据历代学者研究,大抵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关于《周易》的书名, “周”字有两种解释,一说“周”指的是代名,即周朝;另一种解释,“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的涵义,也就是说它理论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易”字有变易、简易、不易三层涵义,所谓变易,就是概括、穷尽了万物变化的规律;所谓简易,就是用最简明、最根本的道理来解释、驾驭变化万千的大千世界;所谓不易,就是揭示的规律具有最本质的特征,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周易》-内容
   
八卦
《周易》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上自帝王将相的治国之道,下至平头百姓的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1820-1895年)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刻片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 《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分: 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 由“一变” 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人直接是自然产生的,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统一的。《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 兑三索而得女, 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在大自然中,天(乾)、地(坤) 与雷(震)、风( 巽)、水( 坎)、火( 离)、山(艮)、泽(兑)诸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做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画像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郭沫若(1892-1978年)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如履卦九二爻辞: 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里所讲的“道”,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十翼”对于《周易》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可以说是理解得很深刻,发挥得很透彻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进一步产生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随而发生,相伴随而发展,以至于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具备。
五星占帛书
《周易》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什么是道?按《道德经》的说法,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用通俗的文字来表述“道”的含义,可以说,道是制约天地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状态的,恒久稳定的、不可轻易改变的规定性。如果我们透过《周易》身上层层笼罩的“迷雾”,就可以发现, 《周易》的确可以称为探索大道的著作。我们理解,凡是能称为“道”的东西,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不可改变的规定性。(二)恒久性。(三)广泛的适用性。在这三个特征中, “不可改变的规定性”与“恒久性”已被《周易》研究的历史所证明。
至于“广泛的适用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中说:“易之为书,推天道明人事者也??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真实地说明了一种现实存在,即《周易》可以和许多的、表面看来几乎不相干的领域发生密切的联系(以中医为甚)。如果进行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就会发现,《周易》与许多领域的联系并不是机械的、牵强的,而是圆通的、有机的。不仅如此,《周易》还被奉为许多领域的指导思想,不但从哲学的高度,而且从实践的方法的基础层面,有力地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周易》思想“广泛的适用性”是无法辩驳的。
《周易》-专家点评
   
二十八宿衣箱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易经》的变化原理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完全相通。而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影响很大,成就很高。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原来这位西方哲学家也在研习中国的《易经》,运用中国的《易经》。
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年)以力学三大定律闻名于世。而恰恰就是这位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对于自己发明的力学规律,始终解释不了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问题。于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只能违心地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说成是上帝给的力。
1972年10月2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中说:“牛顿力学已被量子力学代替了,在量子力学中有条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测不准定律’。”李政道指出,这个原理与《易经》及老子学说有相近似的地方。
汉·干支五行骨筹
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原子形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过《易经》,对于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变化的观点、阴阳互变的原理、阴阳互补等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比较透彻分明,64卦的变化(如否极泰来)启发他与李政道一起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强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宙不守恒定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学习《易经》以后,对奇偶性不灭定律也产生了怀疑。
目前,中国的科学家以《易经》为基础,完成了“宇宙物质成因学”。发明者是在破译了伏羲古太极图,完成了拉普拉斯到爱因斯坦的统一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科学系列理论。这一突破,将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对当今世界一系列科学观念进行一次总体上的大清理和根本性的大改造。
总的来看, 《周易》最主要的功用是运用那些知识和义理,来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信息。《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可以说, 《周易》是我国预测学、决策学、信息科学的起源和基础。在当今世界学术界,被誉为“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自古以来,《周易》都以其玄妙而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用朱砂书写着符咒的陶罐
据说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绝”)。孔子自己说过: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历史上许多帝王为确保社会统治的安定性和稳固性,除了自身及周围的文武大臣纷纷求助《易经》,并以《易经》为治理天下的学问之外,甚至连朝代名称也求助于《易经》。
除了朝代的命名,我国及其他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帝王们还普遍采用《易经》起年号:如蒙古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根据《易经》的《乾、彖》中“大哉乾元” 的含义取意。又如明朝的 “明”字取自《易经》中《乾、彖》“大明终始”之义。大明为日,而日又是宇宙间主宰光明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为“大明”。
此外,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唐高宗的年号“咸亨”等等,都取自《周易》。
《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流,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
以地处弹丸之地的岛国日本为例,近代能以富强的经济地位雄踞东方,并且能以举世瞩目的民族凝聚力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自强,其中全赖明治维新运动,由此奠定了国家民族走向富强的基点。而“明治” (1868-1912年)这一年号,也取自于中国《易经》的《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响(向)明而治。”所以在日本明治期间,全国上下掀起学易高潮,甚至提出有名的:“不知《易》者,不能入阁”的组阁原则。
此外,日本的年号“大正” (1912-1926年>,也是取自《易经》的《无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号,又是取自于中国的《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除了日本外,众所周知的还有韩国以太极图为国徽等等。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论述辩证法的经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它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历经风雨,连绵数千年,一脉相承以至今日,其极强的生命力与其发源阶段就具备的优良素质有关。在这个方面,《周易》功不可没。
《周易》-妙语佳句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观贞无咎。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
四书和五经
展开收起 四书五经 书籍     主要内容 备注
四书《大学》 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被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 孟子的言论汇编
五经《周易》 占卜之书 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 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诗经》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年的诗歌305篇 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礼记》 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左传》  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篡弑等
十三经
展开收起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诗经》 |《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 |《周易》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尔雅》 |《孝经》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