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我们如何面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4:46
E-Learning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引言
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在电子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的日益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变化正与日俱增。首先是人们受益最多、也是最广泛最普及的是电子邮件E-mail,这几年又相继出现了E-Marking、E-Government、E-Management、E-Library……还有我们正关注的E-Learning!于是有人又说我们步入了一个“e时代”,一个“e-化世界”。
长期来,我们的教育盛行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中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2001)报告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四个L)[2]:一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三是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是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四L”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是吻合的。E-Learning正是基于这种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认识E-Learning
E-Learning正是信息社会中关于教与学的一个新理念,也可以说是一个泛指的名称,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教学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技术(包括媒体技术、传播技术等)、教学应用等方面。
1. 关于E-Learning的定义
E-Learning,一般译为电子化学习,或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狭义地讲,E-Learning是一种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的、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3]; 广义地讲,E-Learning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数字化,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观点、教育模式乃至教育组织形式的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4]。
2. 国内外其他有关E-Learning的定义
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的论述和国内外对E-Learning较权威的解释,主要有 [4] [5][6][7] [8]:
① E-Learning是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的简写,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通常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与相关服务。
② 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收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③ 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④ E-Learning就是运用网络技术来设计、传递、选择、管理及拓展学习的方式。
⑤ E-Learning是学习、网络和新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培训未来的模式。
⑥ 从广义上看,E-Learning包括众多的电子化学习方式:从技术分类来看,可以分为基于Web的课程,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虚拟教室、数字化协作;从教学内容的传播方式上看,是指通过Internet、音像磁带、光盘、卫星广播、交互式电视等来传递内容。
3. E-Learning的特点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E-Learning是在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与网络有关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低廉、高效、快捷、灵活的学习途径。它的特点是:
(1)学生学习的主导性
客观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作用是将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知识只有在完全“迁移”到人的“大脑内部”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因而客观主义强调“知识灌输”。而指导E-Learning的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发展。E-Learning教学方式会有更多的信息流向教师或反馈到联机系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我组织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和自己确定的目标,来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找出自己的差距,拟定奋斗的目标。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变得更加主动。
(2)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E-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机会。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
E-Learning是交互式的。学习者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者围绕当前或当时的学习主题进行相互讨论,形成各自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甚至于相互答疑、分析和评价。E-Learning将“个别化学习”、“集体化学习”、“合作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时空的随机性
E-Learning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学习者需要,可以在家里、在学校、在图书馆、在外地、在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5)培养素养的有效性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5]。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信息素养不仅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综合的能力。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E-Learning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学校开设网络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毕业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6)终身学习的灵活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陈旧或不适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以后,在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要求面前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而需要继续“充电”。
E-Learning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正因为如此,E-Learning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取有用知识和最高效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
三、从E-Learning说开去
我们在前面分析了E-Learning的定义,阐述了E-Learning的特点,E-Learning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说:“E-Learning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其研究内容、模式和方法都还在讨论之中,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应用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3]
1. E-Learning的定义不够严谨
对于E-Learning的定义,目前有多种多样,尽管都围绕“网络学习”这一基本要素,但叙述却各不相同。定义是一个命题,它应该揭示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本质,也就是事物或现象的本然。但E-Learning的定义却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电化教育”的定义一样,每个人都可以下一个定义,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因而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就E-Learning的定义而言,从已发表的相关文章来看,直译的主要有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学习等;广义的则有基于Web的课程,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虚拟教室、数字化协作等,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教学理论、教学媒体、教学技术(包括媒体技术、传播技术等)、教学应用等方面,它是一种教育和与教育相关的服务,是运用网络技术来设计、传递、选择、管理及拓展学习的方式。
就E-Learning的作用而言,从何克抗先生的叙述[4]来看,几乎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作用相差无几。
2. E-Learning的涵盖内容过于宽泛
一个专家对一个名词的定义总是有它的号召力的,对E-Learning的定义也不例外。但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不应涵盖过于宽泛,否则就令人难以置信。
“一把钥匙一把锁”的事实连小孩都知道。一种药不可能保治百病。而E-Learning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理论、媒体、技术、应用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效率、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等都在其中。这就像我们当初宣传电化教育的作用一样,有一点夸大其词、王婆买瓜自卖自夸的味道。这实在对我们的工作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不利。其实我认为,E-Learning最具实用价值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3.从电化教育到E-Learning
E-Learning的直译是电子学习或电子化学习,这就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早期对电化教育的定义。
舒新城先生在当时的中华教育杂志复刊1卷7期(1947年7月)撰文指出:“电化教育这名词,据我所知是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作者注)陈礼江先生任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所提出来的。其内容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在英美称为视听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见《影音》月刊1937年11月第6卷第7、8期第118页)
当时主管电化教育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杜维涛在《电影与播音》(简称“电音”,后改为《影音》)第4卷第2期发文《电化教育的回顾与前瞻》认为,         电化教育“就是利用电影和无线电播音以及其他用电器材来施行活的教育。”
孙明经先生也曾撰文回忆说:由于电影、广播、幻灯“这三种媒介都要用电,同时在当时,电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发达, 所以叫电化教育还有一点说明它的先进的教育方式之意。当时采取这个名词后很快就用开了。”(见孙明经《试论电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北京电影学院1982年6月印、1983年5月重印)
从E-Learning的直译到我国最早对“电化教育”这一名词的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又让我们联想到近70年来对“电化教育”英译引起的争议和用“电化教育”不利对外交流问题,为什么人家的E-Learning可以有几种译义,而我们的“电化教育”却不能。我很佩服有些院校,他们对自己创设的系科仍称为“电化教育系”,为继承我们的传统在努力着。
4.从E-Education到E-Learning
在《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上,黎加厚先生撰文提出将“电化教育”英译为“E-Education”,并解释为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关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9]
我们且不论其定义准确与否(该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但就其英译而言,它与电子学习(E-Learning)是吻合的,与我国早期对电化教育的定义(用与“电”有关的器材进行教育)也是吻合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传统的;也可以说,它又是现代的。这无非是受了信息时代“e”的盛行的启发而突发其想,提出了这么个“E-Education”来。而把它界定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关的活动规律”,明显扩大了“电化教育”这一概念应有的外延。因为与人类学习行为的因素很多,从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到社会形态、体系制度与整个人类实践的知识经验,无不与人类学习有关,但这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10]
5.面对现实,走好自己的路
名称问题只是一个符号问题。一个人出生后是跟父姓还是随母姓,叫什么名字,他(她)的姓名也只是一个符号。而他(她)的体质、智商、情商才是重要的。因此,无论是E-Learning,还是E-Education,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教育技术,关键还是要看它的内涵,看它的实质,同时要看我们的工作业绩。图有外表、图有虚名是不可取的。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1972年、1977年、1994年先后对教育(学)技术下过定义,说不定新的定义又要出笼。我们却老跟着人家转,新的定义出来后讨论一番、争论一番,是没有意义的。近年来,已经有人对AECT新定义提出疑义,包括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我很敬佩南国农先生,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也为电化教育先后下了几个定义,并仍在为中国的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而努力着。他的’98新定义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它的公式为: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11]
紧跟时代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要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毕竟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走好自己的路。
四、结语
E-Learning是一个抽象化的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最直接的理解为基于Internet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方式。随着普教“校校通”工程的开展和高校网络学院的成立,以及Internet的普及,E-Learning无论是对在校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还是对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作为大众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其作认真研究和探索都是必要的,这对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李克东.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
[3] 张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序.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前言.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郑世良. 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 陈敏等. 分布式虚拟环境中E-learning的设计与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程向前等. 联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余丽. E-learning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 黎加厚. E-Education: 电化教育的新定义.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
[10]杨耀东, 苗新萍. 概念、观念、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