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到"第一桶金" 上海八成创业者29岁前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8:24
上海八成创业者在29岁前成功
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八成以上已经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企业主是在29岁以下就掘到“第一桶金”,而且这个年龄越来越呈年轻化的趋势。
这一调查称,上海的青年创业者表示:创业的最佳年龄一般在25岁到30岁之间。这段时期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精力最充沛、最好动脑筋、创造欲最旺盛的高峰 期。尤其是在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是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创新精神”,而人在29岁以前是最有创新精 神的。上海有许多在这个年龄段已身价百万乃至几千万的人士,一般在20岁刚出头时便已在这些领域摸爬滚打,有的甚至在求学途中就开始寻求市场的创业之路。 创新精神加上锐利的市场信息洞察眼光和敏锐的反应,使得这些人有了丰厚的业绩。
调查还显示,作为一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七大特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热衷所从事的职业;漠视财富的积累;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面对工作挑战;知识不断更新增值。
美国青年如何创业?
当今越来越多美国青年人的梦想就是———“当自己的老板”。
在当今美国人眼里,“20多岁的人什么都敢做:从创建自己的梦幻王国到管理成功的公司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美国企业总数中,11%是25岁以下的青年人创办的。仅1997年新开张的就有130万家,遍布各行各业,其中不乏只有老板一人的小小公司。
在美国,青年人创业的环境可谓越来越好: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有互联网的帮助,每年交150美元就可以上投资人网站寻找投资资金;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早早就 用孩子的名字在银行存钱,作为子女长大后的创业启动资金;找父母、朋友集资创办企业的青年人比过去更多了;当然有良好的借贷信誉,到银行或投资公司贷款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不过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过去人们创办企业首先想到银行、投资公司的传统做法正在改变,青年人更愿意走别的路子筹集资金。美国还有许 多协会、咨询公司愿为青年人创业出谋划策。创业的培训班、讲座、书刊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可谓全国上下都十分关注青年创业,这是美国青年人创业,很多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轻富翁是怎样产生的?
最近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刊载了11位白手起家的百万 富翁自述的发家史,与现在迅速掘到第一桶金的中国年轻人比起来,他们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大洋彼岸的这些富翁们分布在金融、IT、传媒、零售、快递、体 育等各个行业,亲身创下的企业如今都已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细读他们的故事发现,这些了不起的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靠点子起家,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敢想敢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并且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他们创造了百万、亿万的财富,甚至对某些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挖 掘第一桶金的大胆决策到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经营战略,这些杰出的领袖式人物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表现也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发。
有关专家指出,新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促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利用。要鼓励所有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创新。创新与速度是新经济的真正内涵,是市场竞争的不败法则。
世界巨富怎样掘金?
美国《财富》杂志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前任总裁比尔·盖茨的家财仍居全美首位,共有430亿美元。尽管盖茨在去年一年中损失了110亿美元,但他仍然位于财富榜榜首。
比尔·盖茨18岁进入哈佛大学,大三辍学,与同窗保罗·艾伦开创一家公司。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小计算机设计一个BASIC语言。5个星期后,他们的 BASIC语言写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公司诞生了,他们随即把它称为“微软”(微软公司)。当时微软与MITS(一家公司)签署了协议,期限 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与MITS的合作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借过钱。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 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 球拥有3.6万名员工。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他赚到了2000美元。学生时代,戴尔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自于他从16 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通过卖报,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迪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 客”的市场细分战略。
中国年轻人谁掘到了金子?
当今中国,有更多年轻的创业者把创建国际化大企业作为自己成功的梦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据《天府早报》报道:29岁的夏驰,做过营销员,在面店当过削面工,凭着一股闯劲,目前在四川已拥有15家超市,在成都还有一家食品制造公司。如今,一个3000万元的食品制造基地正在投建中。
1995年,夏驰只身来到成都做市场营销工作。第二年初,他果断辞去当时在别人眼里还算收入不菲的销售工作,选择创业的道路。他花了300元在西南食品城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做起了刀削面生意。在夏驰刀削面馆开业的当天,他就赚了100多元钱,数着一沓还沾有油渍的钞票,夏驰笑了。“那段日子很辛劳,但今天想起来仍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在那样艰苦和收获的过程中,坚定了我创业的勇气。”开面馆的同时,夏驰特别留意在这里做批发的商人。在经过细心观察和研究后,他发现刚出品的琥珀桃仁和地瓜干许多商家因顾虑是二流品牌,而不大爱销售。他立即瞅准这个商机,主动找到商家游说,经过几次试销,赢得商家信赖,他最终取得该产品在四川的代销权。到1997年底,夏驰因成功经营琥珀桃仁和地瓜干,给他创造的财富已达数百万元。在批发领域越干越起劲的夏驰并不满足,1998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专门从事土豆片、山楂片的加工和制作。“那时我每年有近100万元的销售额,我又一次突发奇想,大胆决定自己走超市零售连锁之路。”就这样,在2001年4月,夏驰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超市,之后在短短的一年中,他的超市在全省十多个地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15家,公司员工从最初的4人猛增至1000多人。面对数千万资产,拥有“四川省二级城市超市航母掌门人”之称的夏驰仍野心勃勃。他说,自己这辈子的目标和梦想就是力争把旗下的超市做成中国的沃尔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