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改变了我的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1:54
“李约瑟改变了我的一生”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6-6 23:4:4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采访者/本报记者 钟华
受访者/王钱国忠 上海李约瑟文献中心主任
从解放军某野战医院的麻醉医生,到出版了13本专著、传记的李约瑟研究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这样评价王钱国忠——“30年来,他以火一般的热心,孜孜不倦地日益深入到李约瑟研究这一领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李约瑟研究来说,他做的工作之多,大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王钱国忠的新作《李约瑟传》洋洋50多万字,生动地讲述了李约瑟传奇般的一生,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经历,他的充满科学智慧的学术生涯,他为中国人民的科学事业和友谊而不懈工作的种种事迹。记者采访王钱国忠的时候,他刚刚从剑桥大学参加完“李约瑟中国科技史档案”的会议回来。作为会议上3位主要发言人之一,他介绍了自己整理的李约瑟访问中国的一些历史档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高兴地说:“我想这也是给我们中国人争了光。”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逗留的短短半个月里,他又收集了500多幅图片、1500多页资料。
记者:我觉得你从一位医学工作者到对李约瑟开始感兴趣,到在李约瑟研究中作出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具有传奇色彩。你能讲讲1974年《参考消息》上那篇演讲是如何改变了你的一生吗?
王钱国忠:我从小就很喜欢文学和历史。后来到部队被分配去学医,但是自己还是对古典文学、历史有兴趣。1974年从《参考消息》上看到李约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以后,就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对中国古代的事情那么了解,所以以后就搜集所有跟他有关的材料,已经下定决心要改行了,要搞历史研究。1975年转业回上海,我就放弃了医院的金饭碗,因为这样可以利用时间看书写作了。也可以说,李约瑟改变了我的一生。
1983年后期,我跟李约瑟联系,他也寄给我很多资料,我很庆幸找准了李约瑟研究的这个方向。我积累了很多资料,关于李约瑟的档案在国内我是最多的。我现在研究李约瑟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一个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做。
记者:1993年,你开始沿着李约瑟当年来华的路线作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感悟?
王钱国忠:我把他到中国后经过的几个城市的档案馆、图书馆走了一圈。我先到昆明,再从重庆到鲁桂珍的家乡南京。后来我也到过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还去过沈阳收集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有3点感悟。首先就是他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我们的科学研究处于封闭状态,研究成果、论文不能到国外发表,李约瑟帮助中国学者发表了几百篇论文。第二是他对我们中国的文化的酷爱,这也激励我们更加热爱中国文化。第三是他把我国古代的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以前的西方中心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但是李约瑟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套书,他第一个向世界宣布: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步。
李约瑟一生为中国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们也应该为他做点事情,他留下的李约瑟研究所是我国科学史工作者共同的家园。
记者:1992年你出版的《李约瑟与中国》一书,得到了李约瑟的首肯,获得巨大成功。而今年出版的《李约瑟传》,在此基础上又有哪些突破和创新呢?
王钱国忠:这本传记是比较完整的,从李约瑟出生到他过世,以及中国对他的研究情况也作了些介绍。书中引用了许多新的史料,包括采访史料。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他公开讲的话、发表的文章里面的内容跟事实不符。相关问题我在书中都以脚注的形式写出来了,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还要逐步搞清楚。
另外在《李约瑟与中国》有一些错误,在这本传记中我们都纠正过来了。这本书主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史实,从历史的角度来写。
记者:如果把你这二十几年对李约瑟的研究分成几个阶段的话,你自己会怎么总结?下一步你还会做哪些工作?
王钱国忠:第一阶段是1992年《李约瑟与中国》出版以前,这是李约瑟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找方向、积累资料。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到1999年《李约瑟文献50年》的出版,是我正式进入到李约瑟的历史研究这个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果的阶段。第三阶段是1999年以后,是从基础向学术研究发展的新阶段。
过几年,我们打算把研究的方向转到东方科技史,我们要继续向研究的纵深发展。我也一直在从事李约瑟科技历史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最近在上海外滩举办了“李约瑟与上海”的档案图片展,我提供了十几箱资料,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大陆第一次举办李约瑟的展览,我想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博物馆、展览要和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长期的一个想法,当然,困难也不少。
记者:作为一位世界上知名的李约瑟研究者,请你谈谈你心目中的李约瑟,以及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王钱国忠:李约瑟是高山、是大海,我们只能在海边拾几个贝壳而已,但是我决心要拾一辈子。
李约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是他有一个独特的机遇。他在中学时碰见一个好老师——昂德尔公学的桑德森校长,对他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他得到了中国学者的帮助,王铃、鲁桂珍给他的帮助最多,此外还有海外华人的帮助。最重要的诱发点就是鲁桂珍1937年到剑桥以后对李约瑟又产生了一个影响,他们几个留学生向李约瑟讲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科学,让李约瑟很感兴趣,于是他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的疑问。当然他个人的天赋、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因素加起来,使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