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新中国首所综合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7:28

郑州大学新中国首所综合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07:13  大河网-大河报

  

阅读提示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她为中原甚至全国各行各业培养了诸多人才,她是河南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所高校河南人几乎都能叫上她的名字:郑州大学。

  在本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的‘心’地标”评选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不少读者都推举郑州大学:“60年来,河南教育取得长足进步,郑大50余年成长的历史,正是伴随着新中国脚步前进的历史,郑大之于河南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让我们走进金水河畔的红墙青瓦,感受这座高等学府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史。参天树下,绿荫道旁,曾留下了多少学子的奋发脚步,也留下了多少教育人的梦想!

  □记者朱金中文李康图

  建设奇迹选址后5个月就开了学

  8月27日,郑州大学老校区内,由于尚未开学,绿荫道上只有三三两两留校的学生和忙着整修道路的工人。“虽然学生们大多在新校区就读,但研究生院、成人学院等还留在这儿,

  平时还是很热闹的。看着这些学生,又让人想起以前的日子啊!”杨建华老人如是说。今年80岁的杨建华退休前曾任郑大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国家着手调整沿海和内地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办法就是沿海高校内迁,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要搬到郑州来。”杨建华老人回忆说。

  据资料记载:国家教育部门当时效仿苏联的做法,在全国进行高等院系大调整,本计划将山东大学搬迁到郑州来,组建新的河南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并没有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到了济南。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5年2月,中央高等教育规划座谈会决定:在郑州新建一所大学。

  当时的郑州太需要一所高等院校了,虽然开封有一座百年名校河南大学,但195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后,郑州迎来了大发展、大变化时期:郑州火车站扩建改造工程开工,货车北站开始规划,5家大型国棉企业开建……在此背景下,在省会建立一所高等学府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高等教育部对筹办郑州大学是相当重视的,筹委会的同志大多是从山东大学调过来的,办校用的设备也是山东大学提供的。”今年79岁的任明多老人退休前是郑大商学院副教授,1959年,他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调到郑大教学。据老人们回忆,当时的郑大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有清华大学的、天津大学的、兰州大学的。郑大霍裕平院士的父亲霍秉权,当时就是从东北人民大学抽调过来的。

  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刘椽教授先期赴郑考察校址。“当时在建设区经过实地察看,想在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4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省市两级政府很快拍板,并着手动工修建校舍、办公楼、教学楼等。”杨建华老人回忆说,郑州大学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就开了学。

  峥嵘岁月一张床全家人横着睡

  1956年9月15日,是杨建华老人最难忘的日子之一,因为这一天举行了郑州大学第一次开学典礼。当天晚上还搞了场晚会,很多郑大老职工都还清晰地记得,那场晚会上有常香玉唱的豫剧《拷红》,还有侯宝林说的相声。

  创办初期的郑州大学显得非常“寒酸”,只有数理化3个系,学制4年,学生只有700多人,教师也只有53人。今天从郑大老校区东门进去,能看到道路两旁4栋红砖青瓦的小红楼,这就是郑大建校时仅有的4栋教学楼。

  “郑大第一批要设4个系,数、理、化和生物系,一个系一栋楼,最好的那一栋楼原来是给生物系的,后来生物系没设成,1960年设了外语系,这栋楼就给外语系了。”杨建华老人说。

  郑大刚成立时,校园规模还没有跨过金水河,学校只有一个门,就是现在老校区的东门。此后的十几年中,由于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数量不断增加,住房很紧张。

  “当时教师们分的房子都是筒子楼,大约有16平方米,摆一张床、一张桌子就只剩下一条一尺宽的过道了。”今年77岁的陈克老人退休前是郑大商学院教授,他回忆道:“没办法,一家三口只好在一张床上横着睡。”

  在郑大老人的回忆中,那段峥嵘岁月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了催人奋进的东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蓬勃兴起,大批农村孩子得以踏入象牙塔深造,校园对他们来说,如同天堂一般。

  “现在看那是非常简陋了,那个时候不得了啊!我当时进学校,那么大的阶梯教室,那么长的连椅都是崭新的,让人眼花缭乱。”今年73岁的司久敏老人是1956年郑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据他回忆,当时高校不收学费,学生们每个月还有4.5元的助学金,有荤有素的伙食也让农家孩子们非常满意。

  更让司久敏等人兴奋的是,当时郑大汇聚了国内一批著名学者:郑大首任校长嵇文甫先生不仅是当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国内著名哲学家、史学家;车得基教授是当时国内一流的化学家;化学系首任主任刘椽教授也是当时国内顶尖的化学家;物理系首任主任霍秉权教授是我国首批从事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能聆听这些大学者授课,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分分合合清淤“清”出一座工学院

  司久敏老人不仅是郑大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也是郑大培养的

  第一批老师。“1960年,我从化学系毕业,校领导找我谈话,让我留下来教书。”司久敏老人回忆说,前一天还是学生,第二天就成了老师,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人才,经过短期进修后,司久敏就从讲台下走到了讲台上。

  那个时代,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建校时的数理化三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958年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管理后,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1958年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

  1958年“大炼钢铁”,响应国家的号召,郑大师生们开始对金水河畔的梅湖进行清淤扩建,挖掘出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现在很多学生都不晓得这座山叫啥,它叫跃进山。”杨建华老人说,后来,跃进山成了很多来访者参观的“景点”之一。当年国家有关部门一位领导到跃进山参观后,很有感触,建议郑大应该增设工科院系——这个故事也成为郑大工科创办的典故之一。

  事实上,增设工科,为河南培养更多人才也是当时的需求。1959年,在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郑大增设了机械、土建、水利和电机4个系,但到了1962年,国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工科恰恰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的专业。“办工科很费钱,怎么办?省里经过研究,决定把工科转交出去,最后答应接收的是化工部,后来工科就被划出去,成立了郑州工学院。”杨建华老人说,但当时把工科转交给化工部时,省政府特意提出了一个条件:河南是农业大省,水利人才万万不能少,水利系必须保留。让化工部“办水利”,对谁来说都是很无奈的选择,这也是肩负着为河南培养人才重任的郑大必须坚持的。2000年,郑州工学院又重新并入郑大,至今一些郑大老人仍说,郑州工学院不能叫并入,而是回归。

  高速发展“母校变得都不认识了”

  在郑大法学院党办工作的程瑞彩仍然记得1996年的那个夏天,当她见到刚招收来的147名学生时的激动心情。“那是我当辅导员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他们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至今他们147人的名字我还能叫得上来。”程瑞彩说,那一年郑大刚刚被列入“211工程”建设行列,招考条件比往年提高了一大截,“那一届学生的分数都比重点线高出20分”。

  郑州市管城区公证处工作人员周斌就是那一届法学院的学生,更为巧合的是,4年中他就住在郑大9号楼211宿舍。“郑大进了211工程,我们进了211宿舍,当时全宿舍8个人都觉得很幸运。”周斌说,因为那个时候,“211”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尺,在很多人心目中和重点大学画上了等号。

  但进入“211工程”只是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之一,能否在教育软硬件上完全达到重点大学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刚入学军训的时候,赶上庆祝郑大建校40周年大会,记得当时曹策问校长讲了这么一段话,说大学不是简单的教会你们专业知识,而是要让你们的理念和思维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周斌回忆。

  当时的郑大各院系也在努力进行着教学制度上的各项改革。“我们这一届学生没有分专业,入学后统一归口在大法学指导思想下学习,直到最后一年才根据选修课程的不同分经济法和法学专业。”在周斌等人的回忆中,那段时间的郑大也在不断变化。

  当然,最为直接的变化体现在校园建设上。“前几年还经常去郑大转转看看,自从搬到新校区后就很少去看了,校园太大,楼也盖得漂亮,我都认不出来了。”周斌如是说。

  现在的郑大新校区是一座占地面积4845亩的花园式学校,几万名莘莘学子在这里求学深造。2000年,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即郑州工学院)并入郑大,2004年,郑大迁入新校区,如今的郑大已和半个多世纪前的“数理化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郑大已经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郑大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当年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授、学者、工作人员汇聚到这里,就是为了能打造出一个好的大学,现在看,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任明多老人感叹。T

  推选理由

  郑大退休教师陈克:郑大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就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为河南造就各行各业人才的历史。

  郑大2000届毕业生石岳:

  在郑大学习的4年,是我一生中收益最大的4年,是永远忘却不了的记忆。

  建校时最早盖起来的几座红楼今天仍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