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之美(二) - 蔡祖史 - 蔡祖史 - 专家博客 - 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08:29
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之美(二)类别:一个诗歌的王朝 | 浏览(849) | 评论(0) 2010-01-12 14:47  标签:作者  蔡祖史  

   

什么是诗歌的思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说白了,就是诗的灵魂。也就是说,诗人以什么样的视角进行创作,就以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为例。 就先以李白的《子夜吴歌》来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境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后两句可看作诗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灵魂,一种期待的心情,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亲人的团圆,国家的和平安定,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了表达这种良好的愿望,诗人以天上的月亮为依托,以平常百姓人家为着眼点,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月是长安的月,家是大家的家,把月和家联系到了一起,月在家的上面,家在月的下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月光的笼罩下,出现的是万户人家;在捣衣服的声响处,就是万户人家。诗人又借秋风的吹,把思念吹到了边关。把风和边关联系到了一起,把边关吹到了眼前,成为了诗人最朴素最迫切的愿望,这个愿望诗人通过诗歌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怎么表达,这就取决于诗人的文化水平,还有思维模式。 既然在这里说到思维模式,我补充一下,诗歌创作思维。在这里,我就以李白的诗歌为借鉴,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诗歌的思维模式。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就以他的《清平调》(三首)为例,我们看看诗人的思维模式,诗人第一首是这样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云看作了衣裳,把花看作了容颜,我们通常把这种写作手法归纳为拟人手法,这也就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云是实景,衣裳也是实景,如何把云和衣裳联系到一起,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思维模式。怎么去把它们消融,合并为一,又不失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诗人在这里仅用了一个‘想’字,就巧妙的把意象转换为现实,把两个不相干的物事融合到了一起,堪称绝妙。 再看第二、第三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思维模式,花儿的红艳,美人的代名词。这种思维模式,在李白的诗歌里占有较大的比重,固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 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多元化的,我们通常看到的写作手法有两种,一种就是被世人著称的浪漫主义手法,另一种就是广为流传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里,就以李白杜甫的诗歌为例。众所周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的就是浪漫主义手法,杜甫的《兵车行》用的就是现实主义手法,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的区分。 就先说说浪漫主义手法的第一要素,就是把意象和现实相融合,也就是说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文中的用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切事物都是在意象中,也就是在设想中,把自己和谢公联系到了一起,穿上了谢公的木鞋;把梯子和青云联系到了一起,登上了青云梯;把大海和日出联系到了一起,就在空中;把鸡和天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梯’、‘海日’、‘鸡’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诗人意象思维的再创作,把自己联系了进去,把梯变成了青云梯,把海日转换到了天空,把鸡看成了天鸡。也就是说,以现实生活事物为参照,以设想为依托,把意象中的事物附加在现实事物中来,使两者合并为一,融为一体,看是假想,却不失真实。再看诗人下面文中的用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霓看作衣服,把风看作马,这又是浪漫主义一法,以实景对照实景,使两者相融合,合为一体。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象什么?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洞察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还有分辨能力了。必须肯定的是,李白的写作手法无疑就是我们借鉴的典范。 现在再说说现实主义手法的第一要素,就是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那个事物放在前,那个事物放在后,用什么语言文字把它们连贯起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韵味。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文中的用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的‘辚辚’是车轮滚压在土地上碰撞出的声音,这里的‘萧萧’是马蹄踩在地上发出的声响,这里的‘行人’腰上都背着弓箭,就是诗人眼里的实景,如何把这些情景联系起来,这就取决于诗人的视角,车在跑,马在奔,如何塑造出车马的奔跑,诗人用了“辚辚”、“萧萧”两个词汇,一语贯穿,可谓神来之笔,车便有了声响,马便有了声音。再看诗人“行人弓箭各在腰”中的用字,一个‘各’字,就把弓箭分别背在了这些行人的腰上,设想一下,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路的车辆,一路的马匹,一路的行人背着弓箭。”你会以什么样的视角为着眼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要知道,写诗不同于写小说写散文之类文本,诗的特点就是精短明了博大精深富于哲理,它要求你必须以最最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意思明白,节奏优美,语言精炼,还必须有悟性。在这里我必须补充说明,诗的悟性就是诗的思想,也就是诗的核心。所以说,我们说诗歌的思想,就是说诗歌的悟性。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诗歌的悟性,必须指出的是,现代诗歌还有散文诗歌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诗歌的悟性,也就是说在诗歌语言文字用语上欠功夫,当然,我并不是说,现代诗歌和散文诗歌文体比不上古诗文体,而是在诗歌语言文字用语上和诗歌语言文字比较美学上欠功夫,所以我强调写诗讲究悟性。因为写诗就是写生活,就是写我们的感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这些事那些事的看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这恰恰就是现代最热门小说所缺乏的思想,也是我们这些现在就是的人所缺乏的思想,这是事实。当娱乐主导时代潮流,我们失去的就是真的英雄。要想改变现在人们要娱乐不怎么要思想的观念,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把思想渗透到娱乐氛围中去,也就是说,既能给读者娱乐的心情,也能给读者思想的感悟,这是关键。如果大家还在抱怨我们的诗歌不景气,我劝大家不要在抱怨了,因为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看看我们这些现在就是的人搬上台面的诗歌罢,悟性恰恰就是现代诗歌散文诗歌所缺乏的,准确的说,就是我们这些台面上诗人所欠的功夫。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把诗歌的核心,也就是诗歌的思想,归纳为诗歌的悟性。那么诗歌的美学和悟性我们该如何在诗歌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呢?下面我再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