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观格鲁派 》密乘是非分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3:04
《 中观格鲁派 》密乘是非分辨论.keysearch{ border:1px solid #ECB2C5;padding:4px; width:500px;}.keysearch_title{ background-color:#C36;padding:2px 0; height:24px;}.keysearch_title form{padding:0px; margin:0px;}.keysearch_title h3{color:#FFF;font-size:12px;margin:0px;padding:5px 0 0 10px;}.keysearch_title h3 strong{font-size:14px;}.keysearch_form{ float:right;margin-right:10px;}.keysearch_content{font-size:12px;}.keysearch_content ul{ list-style:none;margin:0px;padding:0px;}.keysearch_content li{ line-height:34px; border-bottom:1px solid #ECB2C5;padding-left:8px;}.keysearch_content li a{color:#444;}.keysearch_content li span{color:#C36;}.keysearch_more{ border:none !important;}.keysearch_more a{color:#C36 !important;}

关于“全像式模型理...”的内容

  •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内容
格鲁传承 多识仁波切 着

显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中观的万法性空一样,是认识逐步深入,境界逐步开阔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发展。

第一部分 大方便与狭隘偏见

佛教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大智慧与大方便。

大智慧是于理于事,明察无误的精妙遍知佛智:大方便是于一切时,于一切地.于一切众生的一切习性和心智相宜无悖的应机说法,因材施教。

用医学的话来说,就是“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喻苦集灭道四谛为病与病因,医治康复四事,便是这个意思。佛祖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说法不拘一格,三转法轮,开演三藏十二部,设三乘四续之教,开显、密、禅、净等种种对机方便之门。贤劫法花,各展丰姿,三界众生.各有所归。

由于这个原因.佛陀获得了古往今来,各种人种民族和高低贫富各个阶层的敬仰和爱戴.就连(美)萨缪尔等人写的人类文明史《爱因斯坦的圣经》中也将佛陀 列为“列王纪之第一书”,位居先哲之首。佛陀之前印度婆罗门教等,歧视妇女和下层劳动人民,如农夫、手艺人、奴仆、戏子、歌伎等,限制其入教学法。佛陀推翻了等级制度,尊重人格.实行人人平等,有教无类的开放性教育,将社会各阶层群众,用在家出家等各种方式吸收入教,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根据引度物件的不同,在修行生活方面提出独身禁欲修行法,带欲修行法,化欲为道修行法等,制定僧戒、菩萨戒、密戒等相应的戒律和道德准则,设置了相应的修道解脱体系。吸收出家男女僧众,在家男女居士,隐居山林的男女密修士等各种类型的信教弟子。

这些方便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方便。设想如果不开这样的方便法门,要求所有男女都出家,过戒欲独身生活,人类将遭灭种之灾,还由谁来继承佛的事业 呢?因此佛教修行之道并非非出家不可,戒律也有种种,并非僧戒一种。出家修行之门,只是无量方便门中的一门。三宝中的“僧宝”,指具真智正见,处于见道以上男女修士,并非指所有穿僧衣的出家人。

因此,处于三乘见道以上的修士,无论带发削发都是僧宝,因为僧宝是从修行人的证悟层次上划分的,并非从衣服和发式上划分的。从自身三宝而论僧宝,也是指获得真智的悟境,并非出家在家的问题。

衡量佛教和非佛外道的标准是见行二条。“见”指智慧正见,“行”指慈悲利众行。修持行为在见行上符合教义,就是正门正宗。这“教义”是指三藏四续教 义。并非除佛陀以外,任何人新创的“教义”。法门无量,经典无数,因此,不能以一经一说,一知一见,衡量是非对错,辨别正见邪说。用一种尺度衡量一切,本来就是错误的.若以只适应本门类的尺度,衡量一切别的门类,更是错上加错。

古往今来佛教内部各以各的见闻所知,利益爱好为标准,否定排斥别门别宗正法流者,大有人在,并非虚构。这种互相排斥,拉山头,争地盘,争利养,争衣钵 等种种离经叛道行为,使佛教内部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这种行为名为护教,实为灭教,其后果远远超过“三武”、“朗达玛”之类外部的灭教行为。“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若自身有生机,外部因素构不成灭绝的威胁。

佛教有史以来.内部的法流派系之争从来未间断。佛祖示寂不久。声闻一系,在经文的理解上产生分歧,三五成群.各持己见,各占山头,分裂为十八个部派--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内部分裂。

有部小乘弟子,信奉的经典主要是《四谛论》《四分律》等佛陀初转法轮时的经典。它们信奉的经典中对成佛的因缘广大行,诸法无我性空见,佛的法身、报身等广大境界未作开示。

在大乘经典所讲的诸法性空之理与有部经中的五蕴实有等说完全对立,因此,小乘以有部经典为根据.提出了“大乘经典非佛说是魔说”的观点,挑起了大小乘之争。视大乘为异端邪说,极力反对排斥。在小乘教盛行、教徒多、并得到当权者支持的历史条件下,据经典记载。大乘教在印度曾遭受过三次灭顶之灾。

在历史的紧要关头,相继出现龙树、提婆、马鸣、弥勒、苏省、世亲等一批着名的大乘论论师,力挽狂澜,破斥否定大乘的乱论邪说,从理论上粉碎了小乘有部 的进攻。世亲在《俱舍论》中称:大师世眼久己闭,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就是指的反大乘的情况。在诸大乘论师中论证大乘。拨乱反正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龙树、弥勒、苏省三大论师。

龙树从理性正见方面阐发了三乘解脱的不二法门;弥勒、苏省根据《般若》《法华》《涅盘》《华严》《十地》等大乘经典,构建了三乘佛教的根、道、果系统理论体系。此后两千多年来,大乘佛教始终保持了佛教的主流和中心地位。

但近百年来.有一些人受小乘有部经典和文字资料的影响,老调重弹,拋出“大乘佛经非佛亲传,属后人伪造”观点,企图否定博大精深的大乘思想为佛的真传,在诽谤佛法的队伍中,有些人竟然是以大乘比丘僧,善知识的面貌出现的,这比历史上小乘佛教徒,反对大乘佛教更进了一步,从外部的进攻变成了内部的分裂倒戈。可惜,他们除了重复过去的陈词滥调以外,摆不出任何使人信服的可靠证据。

第二部分对密法的种种歪曲和攻击

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中观的万法性空一样,是认识逐步深入,境界逐步开阔的完全合乎逻辑的发展。若不是对大乘经论的粗浅的阅读,而是精细入微地细察深究,就会发现显宗经典在轮回转世和物质的人体和非物质的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断粗细障与能断意识的粗分细分分类问题以及有漏的身心转化为无漏智身等方面似乎有言而不详、意犹未尽之处。

从物理的角度讲.似乎只深入到原子物理的层次.还没有揭开微观量子物理的秘密。接着继续研究无上密教理(因为下三部密中未涉及到密法深层义理)就会认识到在显宗经典理论的山穷水尽之处.密法展现出一条崭新的金光大道。

日本人空海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第二佛陀宗喀巴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
以上这些话都不是无根据的夸张,而是经过显密教理深入对比研究所作出的真确的结论。

而反对密宗的人,从其见识谈吐来看,没有一个真正瞭解密宗教理的人,只是从一些表面现象上对密宗吹毛求疵.妄加指责,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这种纯粹从争地盘、争利养,出于嗔恨心,嫉妒心和无知偏见而挑起的教派之争和排外之举,从本质上来看是封建割据,狭隘偏执的思想产物,绝不是实事求是研究教理,从理论上分清是非的学术作风。因此,针对密乘发起的摇旗呐喊的进攻。实质上只是一些纷纷扬扬的纸人纸马,对于具有合乎理性的教义和可靠实证坚固基础的金刚乘起不到任何摧破动摇的作用,只是在对那些对密法缺乏瞭解不明真相的信众中起到蛊惑人心的作用,造成莫名其妙的误解和排斥,故需要辩明是非。

由于金刚乘部教义特别是无上密,属于不得公开的秘传、密修之法,对于来自外部的诽谤攻击进行申辩就会泄秘犯戒,故忍气吞声,不于理睬,这是其一;学无上密的善知识中精通汉语文,看得懂对方的评论文章.能着文反驳,澄清事实者,在藏人中此前几乎等于零,这是其二。

由于以上原因,反密谤密之士,一路杀来如入无人之境,旁观者以为密宗理屈词穷,无反击之力,进攻者认为自己真理在握.所向无敌,更加滋长了骄慢之情。 “谎言说上一千次也会变成真理”,若不澄清,长此下去,对方消灭密乘,独霸天下的痴梦就会成真。对这一谤法灭法,违背如来大方便教义的叛道行为怎能置之不 理呢?再者,别人说了近一个世纪,也该让密宗方面说话了。

孟子曰:“是反为非,虚转为实,安能不言?”王符《潜夫论》曰:“予其好辩?将以明真”。下面将历来歪曲攻击密乘的言论.摘要归类,一一据理辩析,以正视听:

一、拐弯抹角想从密法的来源上否定密法,为此他们炮制了所谓“密法来源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种种说法。

如说:“密咒发源于婆罗教”(见圣严《印度佛教史》)“密宗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一种宗教形态”(见李冀诚,丁明夷《密宗百问》)“密教乃大乘晚期与印度教融合的产物.传入西藏后,又于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结合.非纯粹正统佛教”。(见陈兵《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以上是比较典型的否定密宗是佛法、正法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能成立,就会得出“密宗不是佛法、正法而是魔法、是外道”的结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结论,但从所提出的“来源”和 “成分”的前提,就会必然推出这样的结论。

很显然,密咒密宗既然“出于婆罗门教印度教”.就不可能是佛陀所传的佛教了。婆罗门教、印度教、苯教都是外道,既然密咒密宗“发源于婆罗门教”,“是与印度教、苯教相结合的产物”,那当然是外道了。既然密乘是外道,打击诽谤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可见反密战士挖苦心思、拐弯抹角达到目的的战术,何等高明!但遗憾的是,对方的那些论点,除了说“一般认为”“我们认为”“历史传说”之类的理由以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经典历史资料根据。

而这样的缺乏证据的立论,只是说说而己,在学术上既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而与此相反,我们可以提出密宗是佛陀亲传、纯真佛教的强有力的证据,予以反破对方的论点。现一一陈述如下:

(一)即使是否定大乘佛典是佛说的人,也承认小乘佛经是佛说。密咒是“三密”中言密的表现形式,是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既然密咒散见于小乘经典.就足以证明密法是佛陀亲传而并非发源于外道。

小乘经典中已发现很多密咒,见如下资料:

1.“所明密法道理及秘密修法《阿含经》里均有含藏”。见能海《阿含学记》

2.“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即有佛陀所许持善咒治疗素食不消,毒蛇,齿痛,腹痛等记载”;“佛在长阿含卷十二大含经中,为了 降伏诸天,结了数咒”;“佛在杂阿含卷九•二五二经,也向舍利弗说了毒蛇护身咒,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见圣严《印度佛教史》

(二)大乘显教经典中有关密乘的记载和密经、密咒的出现:

3.“菩萨处胎经卷七的出经品说,佛灭七日,五百罗汉受了大迦叶之命,至十方恒沙刹土,邀集八万四千比丘,以阿难为上首,经集了菩萨藏、声闻藏、戒律 藏,将三藏又分作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计为八藏。”(见圣严《印度佛教史》)

4.“《如陀罗尼自在王经》,《金光明经》,《千钵经》,均判为先说有,次说空,后说(真常之)中;《理趣经》举三藏般若、般若陀罗尼。”(圣严《印度佛教史》)
5.汉译《大般若》六百卷,第十分般若理趣分,明密法教理,为学东密者每日所必诵,与真实名经同为密法要典。见《能海学记》

6、般若心经中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有人说,大乘经典中的密咒是后人加进去的,难道心经中的这些句子也是后人加进去的吗?

7.《般若》、《华严》、《金光明经》、《宝集》等大乘主要经典中均有密咒.有人说这些密咒是后人加进去的,但却提不出任何可信证据。

(三)藏文密宗经典中有关佛陀传密法的根据。

8.佛陀成佛后第二年.在南印度一海岛上米堆塔前应香巴拉国月贤王的请求佛说《时轮本续》,化现法性语自在坛城,灌时轮项的记载(见《密法源流》)

9.佛陀赴乌杖焉国,向恩扎菩提王与王妃、王子等化现密集坛城,举行灌顶,传授《密集本续》。

10.佛陀为了镇慑印度教湿婆大神及其二十四地眷属部从.化现胜乐坛城,传授母续之王《胜乐本续》,举行灌顶之事。(见《密法源流》)以上时轮、密集、胜乐等《本续》《说续》等经典的藏文译本等完整地保存在《甘珠》和《丹珠》部。

这类无上密部的续经.至今没有汉译本,这也许是外部不瞭解密法深层内涵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密宗与印度外道对立的思想文化特征。

11.佛教与外道相区别的思想标准是四法印。一切外道,世间宗教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无论对天堂作何种解释。但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成 就断二障,证遍知,具色法二身的无上佛果。达到此终极目标,就需要有相应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密宗与显宗大乘具有相同的根、道、果理论,也要有不同的修道方法和成就途径(如无上密),而且密宗教义理论更加精细严密。科学上把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事物被视为同类事物。那么同理,把在教理 上与大乘佛教完全一致而只在方法上有差别的密乘判为非佛外道是站不住脚的。

12.文化现象上的差别异同是各种思想文化有无亲缘关系的一种重要标志。佛教是一种与一切世间外道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如反对造物主,反对世间神如梵天、湿婆、维修奴等主宰命运的外道思想,反对杀牲祭神活动等等。

如胜乐脚踩造物主湿婆与时间女神,手持大梵天的血淋淋的首级。大威德脚踩梵天、湿婆、维修奴、因陀罗、六面童子、象头魔、日神、月神等印度教八大天神。所有密宗佛都脚踩莲花、日月轮。莲花象征离欲,日月象征具悲智,各种兵器象征征服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恶魔;颅骨钵中盛血,表示饮食五蕴、烦 恼、死亡、天子等“四魔”之血;身带六种骨饰,代表身行六度等。这些佛像法器的象征意义,完全代表佛教思想,与印度外道没有任何共同点。至于说:“藏传佛教传入西藏后又于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相结合”也非公允之论。

诚然佛教传入藏地后,在一些文化习俗方面难免染上一些苯教的东西,但在教义上找不到任何受苯教影响的痕迹。表层的文化习俗方面,不仅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同样受到汉地儒道和老庄等地域思想文化的影响,但不能把汉传佛教说成“非纯粹正统的佛教”,因为,他的基本教义未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五)密法诸佛名称并非“于史无证”。

有人说:“无上瑜伽部法多称非释迦牟尼所传,大圆满称其法源出于原始法身普贤王如来、大手印等法系以本初佛金刚大持为法主。原始佛,本初佛.不但于史无证,即使大乘佛典,也无出处。”

13.无上瑜伽部中除了大圆满法流之外,都是释迦牟尼所传。密法经典续部明确记载,续部经都是释迦佛游戏化身--本尊佛 所传,并非僧人形象的释迦佛所传。

所谓“本初佛”(原始佛)“金刚持”或译“持金刚”是释佛说续时的名称:如释佛传密集时化现阿閦佛金刚持:传时轮时化现本初佛时轮金刚持;传胜乐时化现海噜嘎金刚持;传瑜伽部大日续时化现毗卢遮那等等。密法中把传续经的本尊金刚持和释迦佛从来没有被看作是两个人。

如果读过《华严经》,懂得一粒微尘中含藏三千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于一粒微尘,诸佛法性平等无二,一佛等于诸佛,诸佛等于一佛的道理的话.就不会怀疑传经的僧人相释迦牟尼和传续的金刚相释迦牟尼非一非二说。所谓普贤王如来等“不见于经史”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普贤”有二义:一指诸佛慈悲利众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佛都是“普贤”,此说见于《因明释量论》及其各种《释量论疏》。二指愿行第一的“普贤如来”:普贤如来说法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

毗卢遮那佛名同样出于华严经。华严认为全法界,皆是法身佛毗卢遮那的显现,清净法身充满全法界。--语见《印度佛教史》。

不动金刚“阿閦佛”名见于《般若部》。在汉文资料中异口同声地都说“密法教主是大日如来,一切密法都是大日如来所传”。从这一说法可以证明,东洋和汉地的 研究密法的人,只知道下部密,不知道无上密,因为大日如来作教主传密续是瑜行二部的说法.无上密中的教主金刚持是不动佛,而不是大日如来。

从这点可以证明.以往在汉文资料中所谈到的关于密法的问题,大都没有超出下三部(即东密)的范围.在教义的解释上有以局部代替全面、以偏概全的失误。

[ 本帖最后由 寂静梦影 于 2008-7-14 11:2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