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领航中学教育”高峰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2:17
世界名中学校长共话中学教育走向  教育家和企业家细数成功人才品质教育:展开美好未来的蓝图(附照片)“二十一世纪领航中学教育”高峰对话在上海市徐汇区举行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由欧盟教育基金会、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名中学校长高峰对话”在上海市徐汇区举行。对话的高规格、主题的前瞻性、参与的代表性、探讨的多样性,结论的深刻性,使此次对话受到了格外关注,引起了热烈反响。
    本次对话围绕“二十一世纪领航中学教育”的主题,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聚焦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建设共享资源平台。
    这是上海市徐汇区高层次开展教育国际交流的一种新尝试;也是与欧盟教育基金会携手深度打造的名中学交流的一个大平台;更是中外校长、企业家共同对面临的教育挑战的一种热回应。
    纵观此次对话,有三个特点:
    一是中外名中学及名校长云集,交流更具代表性。英国伊顿公学、马尔伯勒中学、温切斯特公学,美国迪尔菲尔德中学、哈佛西湖学校,澳洲基隆文法学校等名校校长专程前来,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复旦附中、上海师大附中、位育中学、建平中学、进才中学、延安中学、徐汇中学等名校校长一起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名校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了深度探讨。
    二是企业家参与对话,他们的思想触角和一番见解丰富了对话。杉杉集团董事长、磐石资本董事长的“加盟”,使对话的社会性价值陡增。
    三是中外学生的广泛参与,体现了教育要为教育对象成长服务的思想。首场安排的“探索精神与想象力”的讨论会主题,吸引数百名中外学生参与,使对话的层次更为丰富,让学生直接受益。
    许多场次的讨论会,由于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得不延长,甚至过了午饭时间,中外校长的探讨还言犹未尽。
    值得一提的是,对话期间举行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加入世界名中学联盟签约仪式,使南模中学的教育国际交流进入新的阶段。而徐汇中学校史长廊、音乐工作室及学生演出、美术工作室及郑阶平书法等参观、观赏活动,给中外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讨论会主题1:探索精神与想象力
    参加者:中外校长、学生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沈韬首先向中外来宾介绍了徐汇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情况。他说,徐汇区深厚的科技、文化积淀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4年徐汇区启动了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光启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形式,2009年9月建立了徐汇区青少年“光启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首先在全区高一学生中选拔出部分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在人文和科技方面具有浓厚兴趣和一定潜质或特长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光启创新基地”的活动。学员每周六集中或分散活动0.5天,每学期安排10周,寒暑假进行冬令营及夏令营集训。基地办公室设在校外机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活动的实施。基地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在“三导师制”协同作用下,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创新教育。
    在区教育局、区科委科协的指导和协调下,光启创新基地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软件园区、上海昆虫馆等科普基地共同签约,使区域内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有效整合。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环境学院及纳米材料工作室、上海环科院、龙华中医药科普实践工作站、上海交大机器人工作室等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已成为创新基地的实验基地,为学员课题研究创设条件、提供指导。同时,这些实验基地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员尽早接触和了解科技前沿发展信息。目前,学员已在上述实验基地进行实验实习。
    基地实行专家导师、指导教师和生源校教师“三导师”制,对学员进行指导。目前,基地已有这三个层面的指导教师56名,与学员结对进行指导。
    学员在基地活动中人手一本《学员手册》,它既是每位学员活动的真实记录,又是对学员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指导手册。
    观点集粹
    王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学生):创新是与生俱来、潜在的一种能力,在适当的引导下,人们开始拥有这种意识,并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运用。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将有更多的空间去追求更多的能力发展。
    彼得·华沙(美国迪尔菲尔德中学教务长):富有创造力的人,重复完成同一项任务,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尽量让学生在不可知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例如,在我校的科学课程中,老师们不会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去寻找答案,或者提出问题。同学们也适应接受了这种故意不提供答案的教学方式。
    斯蒂芬·米克(澳大利亚基隆文法学校校长):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传授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成功的学习是可以产生新的思想,而不是记住某些知识。我很欣赏中国的教育公平、扎实的学习基础等,我觉得中西方的教育是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
   
讨论会主题2:批判与创新思维及交流能力对成功创业的重要性
    参加者:中外校长、中国企业家
    观点集粹
    郑永刚(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教育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最终是进入企业工作的。企业不缺乏人,但是缺乏人才。为什么众多的人只能成为消费者,而极少成为财富的创造者?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为重要,无论是企业,或是学校,事实上社会各层的核心是人才。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最基础的教育。
    陈琦伟(亚商集团董事长):中国经济的成功不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成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所谓的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促进下的产物。
    托尼·里特(英国伊顿公学校长):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教育更注重于自我导向的培养,西方教育十分看重培养学生自我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了解指向,明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为之努力。学生能在校外学到更多的东西。
    贝瑞·博克(欧盟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同意“自我导向”的重要性,并且要使之融入学生的思维,成为其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的商学院,是指除了教授学生创业精神与市场知识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真正的自我创业的实践过程。
    丁国荣(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西方社会现在是相对而言非常成熟的,相比较中国的整个体系并不适合急于将所谓的创新思维带入教育。因为如果学生在学业前期就表现的过于活跃而不安定,那么他非常有可能根本无法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中学教育最重要。
    程光(三菱集团董事长):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所以目前所追求的公平只能在应试教育中通过分数衡量。对于西方的制度,中国总有四种过程需要经历:引进、吸收、消化、超越或创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必然的需求,所以要因材施教。
   
讨论会主题3:21世纪中国更需要精英教育
    参加者:中外校长、中国企业家
    观点集粹
    斯蒂芬·米克(澳大利亚基隆文法学校校长):精英学校不只要培养未来能够成为社会精英的学生,更要提供给在校学生真正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成功与否从学生的言行就可以表现出来。学生有许多挑战,如:跑步,徒步穿越丛林。所有成员不能离开同伴,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要过集体生活,试着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陈青洲(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评价精英,可通过三方面来加以衡量:知识、能力、人品。知识:东西方文化的兼容、不断汲取;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品:诚信、真。我们要把生活而不是成功作为指标,要品味生活(旅游、艺术等)。幸福指数要增加。学生在学校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不要浮躁,要有社会责任感。
    周少雄(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哪个更重要?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哪个更重要?中国思想比以前开放。希望精英教育能够尽快在中国普及。
    珍妮·霍布西兹(美国哈佛西湖学校校长):哈佛西湖学校每天规定学生和教师要有一定的空闲时间用于互相交流,谈论每天的学习生活、足球、电影等话题。老师和学生是朋友。
    严红娟(上海致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再成功。学校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讨论会主题4:中外中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参加者:中外校长、徐汇区教育局领导
    观点集粹
    托尼·里特(英国伊顿公学校长):伊顿从不参加任何的学校排名,也不接受评估,如果我们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追求,占用学生业余时间,家长是不同意的。因此,基于学习成绩的评估,我们退出了。伊顿注重整体教育,关注做人,不是得多少分。
    刘延宁(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执行会长):中西方名校的差异在于对人生成功的定位不同,西方强调非功利性的学习,学习的学生不追求社会地位的改变,但中方学校在意功利性学习,认为通过学习要提高原先的层次。这种功利性使办学有时要走样。
    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最初对学校的评估来自西方,目前我们对评估有争议,一般而言,评估在规范化建设上有意义,促使办学规范,但对已规范的学校来说,评估意义不大。个性化学校不是评估出来的。
    郑方贤(复旦附中校长):学校办学和招生,不能偏离对教育的正确理解,考试只是单纯的选拔不利学生全面成长。
    高屹(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让禀赋不同的学生各展其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发展的必备素质,如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想象能力、心理素质、终身学习的能力、交往的技能、演讲能力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发展和幸福。
    尼古拉斯·桑普森(英国马尔伯勒中学校长):一所伟大的学校必须努力提炼出前人取得的精华成果,然后用最好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必须信任伟大的教师教学课程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希望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并参与实践研究。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探险,如何产生打破成规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贾博(欧盟教育基金会理事兼中国区总裁):荷兰学校更加看重学生的本身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的个人特质。成绩不能代表很多方面,反而是综合的素质才更为重要。
    沈建华(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国的学校中考试确实很多,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考试以及分数仍旧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政府应该重视不同性格,不同才能,不同学识的人,使所有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使大家都有机会获得最为基础的教育,并且也为那些将会进一步发展学业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托马斯·赫德纳特(美国哈佛西湖学校执行总裁):教师的工作事实上是一个需要身体支撑的事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西方的教师会逐渐失去对于讲台的激情,不知中国的学校如何鼓励老教师丧失教育激情后继续留任教学。
    王从连(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进才中学是一所相对而言比较年轻的学校,学校拥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分布非常广泛。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以帮助全校教师建立共同愿景,帮助教研组建设,进行学科发展,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使青年教师以最快的方式融入学校的教育模式,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三年站活讲台”的要求。
    庄小凤(上海市徐汇中学校长):学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以鼓励并刺激老教师继续教学。首先,学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老师持之以恒地发展。其次,徐汇中学作为一个拥有160余年历史的学校,全校拥有共同的愿景以促进发展,学校将老教师放在示范位置,希望他们能够表现师范精神,引领年轻教师前进。第三,学校将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成为搭档,共同发展。
    刘晓舟(上海市位育中学校长):首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意鼓励老师以教师作为终身职业而努力发展,例如徐汇区就存在学科带头人等评定制度。其次,学校与教师共同探索学习型校园的发展,校内以任务驱动方式促进老师进步。
    郭雄(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何让学生在未来有成就感及满足感,如何从已有的学科资源出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学校要关注学生原创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