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手法揉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2:57
  定义:以指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轻柔缓和的内旋、外旋,转动、带动肩部皮下组织的手法,叫揉法。
     揉法与摩法有相似之处,摩法着力轻,不带动肌肤,揉法则着力较重,操作时带动局部肌肤筋脉。
     一、手法操作
     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大范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以食指、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法;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操作,称三指揉法。
     2、掌揉法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称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和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一、揉太阳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轻而和缓地揉动1~3分钟。后以一手扶头部,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指揉时宜轻缓、柔和,摩动可稍用些力量。
    (2)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术后头脑清爽。
     4、作用   疏风散热,清头明目。
     二、揉风池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拇、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指揉1~3分钟。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头宜直立,不可偏斜。
   (2)指揉方向,向前并微向上方。
   (3)术时局部有酸、胀、温热感;术后颈部、肩部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疏风清热,清头开窍。
    5、注意体弱者可俯卧位。
    三、膻中揉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贴于膻中穴上,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后以大鱼际同样各揉30次。
    3、 要领
    (1)迎随呼吸而起伏。
   (2)用力要均匀,缓慢而有力。
    4、作用宽胸解闷,行气活血。
    四、揉大椎、阳关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钟,再指揉阳关穴1~3分钟。再以掌心于大椎、阳关穴处进行团摩1~3分钟。
    3、要领
    (1)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
    (2)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以皮肤微汗为度。
    (3)指揉时局部有酸、胀感。团摩时有温热感。术后腰背肌及腹部舒适。  
     4、作用疏风散寒,温补脾肾。
     五、背部拳揉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拳面四指的本节部分着力于背部左、右肩中俞穴处,进行拳揉1~2分钟。再两侧大抒穴的高度,沿脊柱两侧经过脾俞、胃俞、肾俞到大肠俞,反复拳揉约1~2分钟。
     3、要领
    (1)体壮者用实拳,体质虚弱或久病后宜用空拳揉。
    (2)术时宜着力,但移动宜缓慢,揉动以皮肤微红为度。
    (3)肩、背、颈、项强痛者,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胃肠有病宜重揉脾俞、胃俞。腰痛者宜重揉肾俞、大肠俞。
    (4)术时局部有沉重、舒适感;术后皮肤发热,胸、腹、腰部舒适。
     4、作用振奋脾阳,化湿消滞。
     5、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
     六、揉臀部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臀部秩边穴为中心,拳揉1~3分钟。再沿骶髂关节上缘向下经臀部拳揉到承扶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体弱者用空拳,体壮者用实拳拳揉。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感到腰背轻松,温热。
     4、作用强健腰膝,宁心安神。
     七、股内侧揉捏法
     1、 体位仰卧位。
     2、 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股内侧上方阴廉、五里穴处。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过阴包到阴陵泉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自上向下揉捏时手法应缓慢而有力。
    (2)沿经穴位阴廉、五里、阴包、血海等处应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八、小腿内侧揉捏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阴陵泉穴处,拇指置阳陵泉,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地机、漏谷、三阴交到踝下照海穴后,再以四指摩动到隐白穴止。并将拇趾屈曲按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移动要缓慢。
    (2)揉捏经过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穴位处,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轻快、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清化湿热,通利三焦。
     九、股后揉捏法
     1、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四指置股上方内侧,拇指置股外侧,做钳形揉捏。自上向下逐步移动,由承扶经委中,承山到昆仑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时大。小鱼际应着皮肤,拇指与四指掌侧应着力作缓慢而有节律的移动。
    (2)移动时揉捏手势随下肢解剖形态而改变着力点。
    (3)大腿部用力应重于小腿部。
    (4)术时局部微酸、胀,感觉舒适,术后感觉下肢温热、轻松、有力。
     4、作用强健腰膝,活血通经。
     十、揉血海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血海穴向上,置于床上。
     2、操作术者一手握拳置于血海穴上,做旋转揉动,反复操作数次。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门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抚摩经血海到阴陵泉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拳揉动作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应缓慢而轻快。
    (3)术时有紧张和酸、胀感;术后下肢温热、轻松,下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法瘀止痛。
     十一、揉足三里法
     1、体位仰卧或直坐。
     2、操作术者以食指屈曲,以指背揉按足三里穴2~3分钟。再以四指自阳陵泉穴处,自上向下抚摩到悬钟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按揉时用力不可过大,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宜轻缓。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并向下放射;术后下肢温热、,轻松,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补脾和胃。
     5、注意下肢肌肉萎缩者慎用。
    十二、揉三阴交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三阴交穴向上屈曲膝关节,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一手四指置照海穴,经然谷到隐白穴进行抚摩,并以拇指端点按大足趾顶部。再以一手四指置三阴交穴处进行长按,拇指置悬钟穴处进行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三阴交穴位用力应重于按揉悬钟穴。
    (2)长按以能耐受为度。长按后可配合进行抚摩法。
     4、作用活血法瘀,通经止痛。
     十三、揉悬钟法
     1、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屈曲食指背按揉悬钟穴2~3分钟。再以拇指置小腿外侧条口穴,食指置承山穴,着力相对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
    (2)颈部不适时,以按揉悬钟穴为主;下肢不适时以对按条口、承山为主。
    (3)术时局部酸、胀感;术后下肢有温热及轻松感。
      4、作用调和经脉,舒肝理气。
      5、注意皮肤干燥,肌肉瘦弱者慎用。
      十四、双手揉球法
      1、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2、操作术者双手掌指略屈曲。两手掌心对置于肩关节的前后,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对旋转揉动,如球在手中揉动。然后紧揉三角肌部位,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着力要均匀,持续。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
     (2)术时双手动作要协调,不可摩擦皮肤。
      4、作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滑利关节,消除肿胀。
      十五、揉劳宫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自上向下经过劳宫推摩到中指第一节指骨处,反复进行数次。再以拇指置掌心的内劳宫,食指置掌背的外劳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合揉2~3分钟。
     3、要领
    (1)揉动时内劳宫用力重于外劳宫,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
    (2)有恶寒发热者,宜蘸酒揉。
    (3)术时有微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
     4、作用镇静安神,疏通心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