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养老金“空账”规模为何越来越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7:48


我相信正道上传

凤凰网资讯
> 评论 > 经济民生 > 正文2010年07月16日 07:33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 观察家

要解决“空账”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尽早用国有资产来填补亏空。但如何保证这笔储备积累的基金不被贪污挪用。要是严加管制,这笔钱又变成了死钱。这就形成了今天“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日前,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空账”已达1.3万亿元。

要说明的是,上述出现“空账”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指的是现行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是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为特点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因为当年收取的养老保险费(包括企业缴纳的和个人缴纳的)都用于支付当年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还不够,还需要国家财政贴补,所以个人账户中实际上并没有如制度设计的那样真正存有资金,这样就形成了“空账”的问题。

“空账”的实质是国家对1992年以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1992年当时已经正式参加工作并且工龄“视同参保”的“中人”的社会保险欠账。

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据保险基金是对社会总产品“必要扣除”的理论,这部分“扣除”包含在企业利润中被国家全部拿走了。然而,政府拿走“必要扣除”后,并没有形成一笔独立的保险基金,而是投入建设事业了。

到90年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新的制度安排成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于是,以1992年为“杠杠”,此前退休或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因为政府已经拿走了他们的“必要扣除”,所以不能再要他们缴费。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把这笔钱补上,这样新制度就出现了亏空。但是,已经退休的老人的退休金是一定要发的,所以就把收上来的保险费统统用来满足当前所需,仍然不够,就由政府财政给补上。政府给补上的这笔钱,到现在每年至少也要1000多万。

“空账”日积月累,如今已经到了1.3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对于这个“亏空”,政府也想尽了办法。在世纪之交时,也曾想把个人账户做实。采取的措施是把个人账户的缴费占整个社会保险缴费的比例降低,从11%降到8%。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缴费用于“社会统筹”,个人缴费用于“个人账户”,这在辽宁试点时实施了。但是,这又导致两个问题:一是这些钱都要由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来补上,投入太多,辽宁一省尚可,全国都要补上就麻烦了。二来这笔基金形成后,又将如何保值增值。

所以,当试点推到东三省时,做实个人账户的比例减为5%。及至推向全国时,再度减少为3%。正因为如此,做实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空账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尽早用国有资产来填补亏空。因为国有资产中本来就包括了当年的“必要扣除”。但这样做又有后患,除了保值增值的压力之外,还有管理上的难题,如何保证这笔储备积累的基金不被贪污挪用。要是严加管制,就像现在那样通上“高压线”,这笔钱又变成了死钱,放在银行里,享受着“负利率”。这就形成了今天“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也有政府官员认为,不应该过分担心“空账”问题。中国如果出现养老金赤字,将会由国家兜底。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对“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坚持”显然是一种讽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现收现付,个人账户恐怕将是一个“传说”。

□唐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