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8:13
2010年07月15日 10:17:55




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美是杭州。”
我所梦寐以求的,也就是古今文人骚客不吝笔墨、盛情歌咏的杭州西湖。虽然不曾亲临踏访,但它却以如雷贯耳之势,从小到大,如同晨钟暮鼓,时刻撞击着我的心魄。
如今正值盛夏,好想站在西湖边上,看看杨万里笔下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这接天莲叶,也正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在这占地面积达420余亩的大型园林中,仅荷花池面就有38亩,且珍稀名贵品种颇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好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将周敦颐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闻名于世,与西湖的旖旎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湖,多少似水柔情在这里流淌,多少缠绵悱恻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其中,《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及法海的爱恨纠葛深入人心,妇孺皆知。虽然马友仙演唱的秦腔片段《断桥》我看不懂,也不爱看,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风靡大江南北的《新白娘子传奇》却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这个高处,就是断桥。从古至今,无论断桥上演绎了怎样风情万种的故事,也不管断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传说,但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却是游人流连忘返、玩味不尽的胜景,也是画家取景描摹,倾心不已的对象。明代画家李流芳在《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中说:“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从画家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欣赏断桥,其深刻和绝妙的美感让人钦服。
早年上学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就对先生的观点深表赞同。“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是的,对于不通情理、蛇蝎心肠的法海,对于将一对美满夫妻活活拆散的妖僧来说,我们表示深恶痛绝。我们不要看什么“雷峰夕照”,我们只盼望雷峰塔早日倒掉,让白娘娘和许仙夫妻团聚。尽管我们的心灵幼小,但同样可以明辨是非,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我们义无反顾地捍卫正义。然而这毕竟是一段传说,虽然众矢之的的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但在它的原址上,一座新的雷峰塔已于2002年年底建成。新塔的建成,化解了人们世世代代积聚的不平之气,也让更多的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欣赏雷峰夕照的美景。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西湖因湖而美,毗邻钱塘江,潮涨潮落,水天相接,画桥烟柳,云树笼纱,一派绚烂的自然美景。后来才发现,西湖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白堤、苏堤、杨公堤,还是净慈寺、灵隐寺亦或放鹤亭,还有钱王祠、岳飞墓庙和万松书院等。自然和人文的有机融合,也是国内名胜古迹的一大特征,处处都融合着儒释道的理念和精神。试想,如果西湖只是拥有一泓波澜不惊的水域,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体现?如果只是长有参天大树,这在哪里看不见,西湖边上的又有何不同?所以,西湖之所以是西湖,就在于它和文人骚客、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们有着紧密联系。
实际上,西湖不仅仅有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它还有花色美秀、幽香宜人的梅花。而西湖边上的梅花,早在唐代就已经出名。白居易在《忆杭州梅花》中写道,“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白居易虽然对孤山梅花给予了很高评价,但真正将梅花写的出神入化的,却是被宋仁宗誉为“和靖先生”的北宋诗人林逋。他在《山园小梅》一诗中,将梅花写的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梅妻鹤子”的林逋,隐居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由此“梅妻鹤子”就成为千古佳话。今天,孤山东北麓的放鹤亭,就是为了纪念和靖先生而建。亭内悬挂的“龙匾”,乃乾隆皇帝御笔“放鹤亭”三字,而早先挂了30年的民国时期书法家杨学洛先生的牌匾则被取下。谁让孤山曾几何时就是清廷的行宫呢?这与它的历史地位是吻合的。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灵隐寺弥勒佛堂前的对联,妙趣横生,暗藏玄机。不知不觉,从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中建寺,至今已有1600余年。林木耸秀、云烟万状、古朴幽静的灵隐寺,静卧在游人如织的西湖风景区,在一片喧嚣世界里,独僻清净与阴凉。任世事轮回、红尘滚滚,灵隐寺以其巍峨庄严的姿态,俯瞰人世沧桑、波澜不惊。
南屏晚钟、花港观鱼、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龙井问茶等等,西湖的美景千百年来吸引着中外游客的视线,滞留着无数恋恋不舍的脚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驻足西湖岸上,凭栏远眺,遥想千百年前古人踏访西湖时游目骋怀、兴尽而归的景象,追慕那些狂放不羁、心境自由的风范,顿感古今交融的酣畅淋漓。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知我者古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