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教父”王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5:40


将近76岁的中国作家王蒙这些年笔耕不辍,不时有言论与观点出现在报章媒体,为他赢来了“文坛教父”之称。王蒙近年来积极进行解读传统文化的工作,除了《老子十八讲》之外,去年出版了《老子的帮助》,今年1月又以新作《庄子的享受》问世。
人年纪大了,如果自己不想写作,没有人可以让他写,但是我自己却写得快乐,很有兴趣写,也有内容要写。只要有一杯茶,我就能打开电脑写稿,对我来说,写作出自内心,没有灵感这回事。——王蒙
访中国“文坛教父”王蒙 “我虽卷入政治 但更适合当文人”
张曦娜(2010-03-11)
中国作家王蒙就将76岁了,但著作等身的他至今仍活跃于中国文坛,也一直是文化圈的焦点人物。
作为作家,王蒙这些年笔耕不辍,新作一本接一本问世,从不轻言封笔,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以及不时有言论与观点出现在报章媒体,为他赢来了“文坛教父”之称,也有人因他的老而弥坚,戏称他为“老妖精”。王蒙上星期应新加坡中国学会(The China Society,Singapore)之邀,到新加坡发表专题演讲并接受本报专访。
·卷入政治 庆幸保有写作生涯
在落脚的酒店大厅,神情明朗愉悦的王蒙,在一个小时多的访谈中,兴致勃勃的畅谈他的创作生涯、未来的创作计划,他对当官与当文人的看法。
王蒙说,在北京的时候,他每天就像上班似的,很有规律的在早上8点半就往电脑前坐,然后开始写稿、上网,这一忙就能忙上五六个小时,一直到下午4时才离开电脑。
王蒙说:“人年纪大了,如果自己不想写作,没有人可以让他写,但是我自己却写得快乐,很有兴趣写,也有内容要写。只要有一杯茶,我就能打开电脑写稿,对我来说,写作出自内心,没有灵感这回事。”
王蒙的人生十分独特,一生经历起伏上下,曾被下放到新疆,一去16年;盛年时一度身居高位,于80年代后期出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曾因作品被划为右派,但也因为创作,使他享誉全球华人社会。
谈起文人从政,王蒙说,以他对自己的性格分析,他觉得,相对于做官,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写作,更适合当个文人。
王蒙说:“我喜欢语言,喜欢辞藻、喜欢写作,毫无疑问的,这样的兴趣和性格更适合当个文人。但是由于我从小生活在中国动荡的时代,上小学时是日据时代,上初中是国民政府,上高中以后没多久就进入1949年新中国时代,处身这样的年代,我想让自己不和政治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
王蒙进一步说:“在历史上,文人卷入历史风暴的例子很常见,在中国近代史上瞿秋白就是一个例子,在第三世界,文人卷入政治的例子尤其多,秘鲁作家及诗人巴尔加斯·略萨还曾经角逐秘鲁总统之位,虽然后来并没有中选,但略萨卷进政治也是挺深的。我庆幸自己虽然也卷入了政治,但由始至终,我一直保有自己的写作生涯。”
·解读传统文化 是一种精神享受
王蒙近年来积极进行解读传统文化的工作,除了《老子十八讲》之外,去年出版了《老子的帮助》,今年1月又刚以新作《庄子的享受》问世。
王蒙谈老庄哲学与学院派的学术著作迥然有别,其著作主要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对老子的《道德经》与庄子的《庄子》进行现代阐释。
王蒙说,他年轻时就读《老子》,迷上了《庄子》,60年过去了,过去忙着写小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始终有一种遗憾。
王蒙说:老庄本来是很有生命力的东西,但是经过这些年变成很艰深的文本,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他试图拉近老庄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关系。
他说:“老子是个思想家,他反对战争,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扰,主张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能用惩罚的方式吓唬老百姓。老子的见解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喜欢逆向思维,例如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认为不必特别去提倡仁义。仁义讲的过多,规范和标准立的过多,反而显得不真实。”
王蒙显然对庄子特别倾心,在《庄子的享受》前言之结尾处,王蒙写道:“老王未能将文字文本变成学问,老王只想将学问变成人生的享受与华彩”。
王蒙说:“老子是哲学家,但庄子和老子不一样,庄子是大文学家,文字很漂亮,《庄子》是部奇书,是哲学,是是神话,是寓言,也是散文,连鬼故事都讲得那么精彩,十分华丽热闹。”
在王蒙看来,老子讲的主要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庄子说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态度,庄子兼具文学和哲理之之美,读庄子则是一种精神享受。但无论是老子或庄子,两人的思想有一部分很适合现代人对人类文化提出的怀疑,例如《庄子》之《马蹄》篇和目前轰动各地的好莱坞电影《阿凡达》所要表达的想法很像,两者都提倡回归自然,反对束缚及反对残害事物的本性。
·文化没保密必要 阳光态度写自传
王蒙近年来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是完成了《王蒙自传》,这部百余万字的自传共三部,分为第一部的《半生多事》、第二部的《大块文章》、第三部的《九命七羊》。书名来自他自己的诗作:“此生多事亦堪哀,九命七羊叹妙哉。误解方愁诚似巧,夹击复笑妒犹猜。河东皓月千山静,案底闲花四海开。大块文章皆胜景,逢源蜀道过蓬莱。”
王蒙说,生于动荡的年代,他一生经历的事情非常多,他是以一种比较阳光、坦诚的态度来写自传。
王蒙说:“有人觉得以我经历过的事情,要写自传并不容易,我自己是觉得,如果自己本身充满阳光,没有事情是不可写的,当然,有些东西还是要保密,例如自传中有些人的名字我就没有写出来;但文化本身是公共的东西,没有保密的必要,有保密的就不是文化。”
王蒙自传的第一部《半生多事》写的是王蒙从童年到“文革”结束的40年时光,其中也包含了甜蜜的初恋,及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第二部《大块文章》记录了王蒙在文革以后到八十年代后期这十余年的历史,这也是王蒙进入文化界高级领导层的人生阶段,这期间他担任过《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以及文化部部长。第三部《九命七羊》也是王蒙的最后一本自传,此书展示了王蒙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所谓“九命”源自民间传说猫狗有九条命,意指生命丰富多彩。“七羊”则有年逾七十及吉祥的意思。
王蒙说,在他心目中,这3本自传并没有轻重区别,但不同的读者却各有喜好,有些读者喜欢第一部《半生多事》,因为他们特别能感受、理解那个年代,认为写得真实而诚实。有些读者则偏爱第二部《大块文章》,觉得这一部分材料多一些。又有读者喜爱第三部《九命七羊》,认为王蒙在此书中打开了自己的心胸,畅谈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
王蒙简介:
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南皮县,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王蒙著作包括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踌躇的季节》等;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不成样子的怀念》;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等。
古稀之龄写爱情小说
王蒙多年来一直没有远离小说创作,谈到近年的小说作品,王蒙有几分“洋洋得意”的说,他这一两年还写了两篇爱情小说,一篇名为《太原》发表在《上海文学》上,另一篇《岑寂的花园》发表于《收获》杂志。两篇爱情小说的题材与灵感来自年轻时的经验与回忆,其中《岑寂的花园》还获得“中华文学奖”之短篇小说奖,并选入2009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以古稀之龄还写了爱情小说,王蒙仿佛以此说明自己心还不老。
王蒙笑说:“年纪大的人写爱情,起码还有年轻时的记忆。每天都在发议论也很累,偶尔写写爱情,写些感性的东西也很好。”
王蒙创作领域宽广,近年来也积极从事微型小说创作,部分作品已结集出版为《尴尬风流》,内容由主人公“老王”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组成,王蒙说,“尴尬风流”之后,他一直持续以“老王”为素材创作,先后出版了小品散文“老王”系列丛书共四本,取材社会现实、友情、亲情、旅游感想等方面,分别为《有》、《友》、《幽》、《幼》。“老王”系列目前共有400篇,他计划再多写200篇,共计600篇。
系列微型小说目前已写了400篇,他越写越有兴趣,打算再写个200篇。
王蒙说他对生活充满兴趣与好奇,人生吸引人的地方太多,吸引着他去体验与创作。他计划下部作品能够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做背景,写写现代人的生活。“生活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我对人生充满好奇。”
王蒙和名家课程体系
吕小霞 丁林 欧阳霞
作家走进高校,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像王蒙这样真正担任实职的,在国内不多见。王蒙2002年4月从海大校长管华诗院士手中接过聘书时,曾说:“我来海大不是闲逛的,要为恢复海洋大学人文科学尽微薄之力。”
历史上的海大园曾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宝地。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郁达夫、沈从文、老舍、萧军、萧红、王统照、赵太侔、臧克家、游国恩、徐中玉等众多光耀中国现代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名家大师,都曾在这儿任教、讲学、创作。那时的海大真可谓作家学者云集,人文气象云蒸霞蔚。
1958年,随着山大主体迁往济南,新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成为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历经80年的发展,学校虽然在国内外海洋教育、科研的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要把学校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要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兼备人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仅有海洋学科的教育科研是不够的。
经过全面考虑及与王蒙先生的多次沟通,2002年4月,王蒙走进春光明媚的校园,从管华诗校长手中接过聘书,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王蒙的加盟,是海大加快人文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海大向建成国内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大学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王蒙受聘后,及时给海大提出了建议:聘请驻校作家,让他们在海大创作,把身影留在海大。王蒙的构思与管华诗一直以来的思考契合了。
2002年10月29日,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等五位作家从校长管华诗手中接过为期三年的聘书,成为海大首批驻校作家。这在国内高校尚属首次。
在海大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驻校作家这种制度显得非常必要,意义也会在几年后体现出来。这些作家在海大创作,他们的身影就会留在海大,学生们看到他们就有一份惊喜和感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潜在的影响不能低估。
有人说,海大请王蒙当文学院院长,最大的作用莫过于通过王蒙延揽大批国内知名学者、作家到海大任教、教学;利用王蒙的威望和影响,聚集人气、文气。王蒙受聘海大文学院院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海大开列了一长串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的名单,并提议在文学院建立名家课程。王蒙说,国内的学者、作家,我请他们来讲学,不敢说请一个来一个,60%总有。这些大家、学者,刚性引进难度很大,但可以通过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柔性的方式引进,让他们定期来校为师生讲课、作报告,并建立起系统的名家课程体系。不但学生受益匪浅,而且对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吸引和凝聚其他资源都非常重要。
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杨自俭这样评价名家课程体系:这是中文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修定之后的专题性提高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该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名家课程的主要内容:本学科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简史;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国内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名家的主要任务:按计划完成授课任务;给全院、全校作专题讲座;指导师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与师生合作研究、编写教材;接受师生访谈,活跃学术气氛。
2002年4月,王蒙为全体海大学子作了《小说的可能性》演讲,拉开了名家课程的序幕。2003年4月,经过王蒙引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泰斗严家炎先生受聘海大客座教授,为海大师生作了现当代文学10个专题学术报告。并与王蒙及全校师生共同拟定了海大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受聘为海大文学院院长后,王蒙每年都有相当时间在海大,办公地点就在海大人都熟悉的一多楼。做讲座、开专题、接受师生造访,两次主持召开“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会。王蒙为海大人文学科发展,可谓尽心竭力,倾情付出。
短短两年时间,一个基础薄弱的学院,因为王蒙、因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加盟,获得了一个高起点,建起系统的“名家课程体系”。以此为标志,海大重振人文学科、再创人文辉煌的进程并向前开拓着、延伸着……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