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8)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秘密搏杀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33:42
   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攻克柏林 希特勒自杀 (8)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秘密搏杀

 

                  传闻一:斯大林建议德国停火

          斯 大 林                                   希 特 勒

    为争取时间、保存实力,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斯大林建议德国停战,共同打击英美。

    在1942年2月下旬,这样的谈判确实举行过。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看到,由于战前准备不充分,战争初期战略、战术失误导致红军损失严重,大多数工厂正在向大后方撤退,后勤补给十分紧张,急需喘息时间。最高统帅下令情报机关同德军指挥部联系,以他的名义建议停火。

    双方情报部门接洽以后,苏方副内务人民委员梅尔库洛夫奉命到德军占领下的姆岑斯克参加谈判,德方是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斯大林建议,1942年5月5日6时到8月1日18时全线停止军事行动,随后德军应撤到事先商定的界线,并在1943年年底前与苏军一起对英美开战。文件表明,苏联准备考虑对德媾和条件,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到国际犹太人组织头上。如果德方拒绝停战,苏军将奋起反击,直至将德军击败,德国将不复存在。

    梅尔库洛夫1942年2月27日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德方建议停火后把战线现状维持到1942年底,苏联政府应立即把犹太人送到北极地区的集中营里消灭;在随后的世界格局中,德国要求统治拉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苏方表示无法接受德方要求,谈判中断。斯大林没有出卖本国的犹太人。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想同德国一起对英美开战又是一种策略手法,目的是赢得时间。

 

 

 

 

 

               传闻二:斯大林放弃了消灭希特勒的计划

 

早在1941年苏联就准备谋刺希特勒。招待刺杀希特勒计划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四局发现,希特勒经常去位于波兰温尼察附近的战地大本营“狼穴”。一支游击队被派往那里。1943年秋天,侦察员库兹涅佐夫得到了大本营的平面图。然而,由于希特勒从1943年10月起不再前往战地大本营,刺杀行动不得不终止。

最接近于成功的是老特工、四局局长苏多普拉托夫和伊林筹备的“连环套”。他们通过希特勒的亲信,步步接近“元首”。第一环是名演员布鲁门撒尔-塔马林娜的儿子弗谢沃洛德,他曾投靠德国,并与希特勒宠爱的影星契诃娃一起,取得了纳粹的充分信任。第二环是苏联把弗谢沃洛德的侄子米克拉舍夫斯基派到他身边。1943年,这时情报机关向斯大林请示如何行动。斯大林听完梅尔库洛夫和苏多普拉托夫的报告,只说了一句话:“这事别干了。”但米克拉舍夫斯基的线没有断。1944年,机会又来了,再次请示,斯大林指示:“希特勒不用收拾掉。”这次梅尔库洛夫大着胆子探问原因。斯大林说:“要想彻底击溃德国,我们需要希特勒。只要他活着,德国就不会同西方单独媾和。万一希特勒消失,西方就可能同他的继承人戈林等谈妥条件。这对我们不利,我们已经接近于彻底打败德国了。所以你们别碰希特勒……”就这样,斯大林出于战略考虑,放过了希特勒。

 

 

                    传闻三:德国也想暗杀斯大林

 

    希特勒曾下令刺杀斯大林。为采取行动,德国人挑选了前苏联军官塔夫林。此人在前线向德军投降,后又进入德国军事情报机关的间谍学校,他表示愿意去暗杀斯大林。打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干部局和预备队司令部的两名德国间谍给他伪造了假履历,塔夫林和报务员希洛娃装成在前线行动中负伤的苏军锄奸局少校夫妇。

    1944年9月5日,空投塔夫林和希洛娃的德国飞机被苏军高炮击伤后迫降,他俩捕。塔夫林马上招供,苏方将计就计,让他向德国请求支援,从而轻易地消灭了新派来的德国特务。这场游戏一直1945年4月,蒙在鼓里的德国人还在眼巴巴地等结果,丝毫没有怀疑他们派来的人已被识破。苏联的反间谍机关一直等到1952年,确信再也没有德国特务上钩,才枪毙了他俩。

 

 

 

 

 

 

 

 

 

                 有关朱可夫的趣闻几则

 

                          谁是络腮胡?

 

    战争期间,朱可夫元帅因为无法说服斯大林,两人各将语调升了八度,争执起来。朱可夫怒气冲冲地走出斯大林的办公室,在会客厅里嘟囔起来:“真他妈的络腮胡!”不料被旁边一位好事的将军听见,偷偷告诉了斯大林。斯大林马上下令召见朱可夫。

    “你说‘真他妈的络腮胡!’到底指的是谁?”斯大林一双星目直瞪朱可夫。

    朱可夫何其聪明,他马上回答:“我骂的当然是希特勒,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沉默片刻,抽起了烟斗:“没错,朱可夫同志,我也会这样骂他的。”随后,他扭头问告密的将军:“那你认为络腮胡指的是谁?”

 

                          可怕的朱可夫

 

    1941年秋,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古德里安上将率领的德国坦克部队势不可挡。朱可夫是西部方面军司令,他素来治军严格,对下属求全责备。他麾下的一名少将德米特里.列柳申科(后来的苏联大将,两度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虽然骁勇善战,但却非常畏惧他,总是千方百计避免与他见面。

    每当朱可夫往其军队视察,列柳申科都让副手顶上,自己宁可上前线指挥与古德里安的战斗。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才弄明白。一次,他来到军中,不无揶揄地问列柳申科的副手:“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副手回答道:“他率部队突袭敌人后方去了。”朱可夫一惊,随后无可奈何地皱起眉头:“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

 

 

                         朱可夫临阵变招

                                           朱可夫和红军战士在一起

1945年春,奥得河两岸剑拔弩张,百万大军隔岸对峙。

这场战役的主角是一对老冤家,一方是德军的海因里希上将,另一方是苏军的朱可夫元帅。两人曾在1942年的莫斯科战役中多次拼杀,彼此十分熟悉。

海因里希清楚,朱可夫在每次攻击前都要进行长时间的炮击,而后才发动突击。海因里希还发现,朱可夫通常在进攻前一昼夜进行战斗侦察,于次日凌晨开始进攻。

海因里希早已习惯了朱可夫的这种“公式”,并找到了对付这种“公式”的办法。每当他综合所得的情报、算准苏军的进攻时间后,就命令部队悄悄后撤2.2公里。等到那倾盘大雨般的炮弹倾泻后,海因里希的部队迅速回归战壕,轻轻松松地对付朱可夫的突击队。这次他也打算故计重施,来对付朱可夫这个老对手。

4月5日晚上8点,分析了各个战场的报告和多方面的情报后,海因里希算准朱可夫将于次日凌晨发动总攻。他下令部队在凌晨前两个小时后撤,占据第二道防线阵地。

然而,当晚深夜,几千枚信号弹突然从苏军的阵地上腾空而起。140部探照灯照向德军阵地。顿时漆黑的夜晚如同白昼。苏军总攻在夜间开始了!

海因里希一下子傻眼了。朱可夫临时把进攻时间由凌晨改为了夜间,炮击的时间也比以往大大缩短。朱可夫临阵变招,打了海因里希一个措手不及。

 

 

                         晚年朱可夫

 

    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于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一个鞋匠家庭。他一生娶过两个妻子,一是阿.基叶芙娜,生有两个女儿;二是加林娜.亚力山德罗芙娜,也生有一个女儿。

    1922年朱可夫与基叶芙娜结婚。

    卫国战争爆发的那天,朱可夫没有回家,他去的是前线,在捷尔诺波尔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相当长时间家人没能见到他。但他时常打电话给妻子,并在信中劝她不要惊慌。

    莫斯科会战后,形势稍有稳定,朱可夫便安排妻子和女儿去了前线。卫国战争结束前夕,家属们又到朱可夫当时所在的德国去了两个月的时间。

    1945年5月9日,朱可夫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柏林接受了法西斯德国的投降。同年6月24日胜利阅兵式,斯大林安排他担任大阅兵的首长。在他看来,这对他是个最大的信任,也是个莫大的意外。

    1946年1月1日,《红星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斯大林身穿军服、容光焕发的巨幅照片。在他后边稍后一点儿,便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的朱可夫。同月,该报还刊登了朱可夫的长篇传略,历数他在各个战役的英雄业绩,同时宣称,“这位斯大林培养的著名的军事首长已被选为最高苏维埃候选人”。此时,战功卓著的朱可夫担任着最高副统帅、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要职。

    五一节那一天,朱可夫还同其他军政领导人一起出现在列宁墓上。然而,两个月后,《真理报》突然宣布,朱可夫被调到敖德萨军区任职。1946年6月9日,斯大林签署命令,对朱可夫进行了一系列指责:“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已。”甚至认为,“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政府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朱可夫担任的几个要职均被解除,他从党中央委员会中被开除,并受到降职处分。

    1957年,朱可夫彻底结束了军旅生涯。

    朱可夫帮助赫鲁晓夫上了台,后来,赫鲁晓夫却报复他,取消了他的任何活动。他的女儿埃拉义为:“父亲不该与政治发生关系。在这一方面他一窍不通。但形势所迫,尤其是他当了国防部长之后,他只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他受赫鲁晓夫的影响,而对方利用了他。”

    在他的另一个女儿艾拉看来,“此前则是斯大林利用了他。战争期间,他与大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可斯大林却在那么多人中间煽动不和,并‘分而治之’。父亲想工作,但不善于迎合,父亲过于直率,不同意就要争论。可能,问题就出在这里。”

    朱可夫第二个妻子的出现,成为元帅精神世界和爱情生活中的巨大慰藉。他在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时,健康状况一度不佳,被派来照顾他的军医是加林娜。她为人正直,善良热情,又年轻漂亮。1950年,31岁的年龄差距也未能阻拦他们走到一起。加林娜毅然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朱可夫,与心爱的元帅共同走过24个春夏秋冬。1957年,他们有了女儿玛丽娅。

    1967年加林娜病重作手术,两个星期后朱可夫得了中风,于1974年5月18日病故,7个月后加林娜去世。朱可夫的遗愿是土葬。对于家属的请求,勃列日涅夫干巴巴地回答:“我和同志们商量一下。”而“商量”的结果还是火化。不痛不痒的正式讣告两天后才见报端,而且不在前几版。追悼会不在显赫的苏维埃宫圆柱大厅举行,而且规定花圈不能超过30个。没过多久,朱可夫的女儿们及老人接到通知,务必在48小时内搬出离索斯诺夫卡别墅。这本是莫斯科战役胜利后,斯大林对朱可夫的一个“奖赏”。

    1969年,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出版了。这部历经坎坷的巨著产生了轰动效应,头两版就在苏联印刷360万册,并翻译成17种文字,在26个国家出版。但此书在苏联出版之前,书刊检查机关删去了许多重要内容。1995年,莫斯科新闻出版社终于出版了由朱可夫女儿玛丽娅修订的《回忆与思考》这本最忠实于作者原著的新版本,以新特色和新质量受到了广泛青睐。它恢复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前武装力量建设进程和战争准备等内容,肯定了斯大林领导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希姆莱在推铅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