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7)德国投降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02:24
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攻克柏林 希特勒自杀 (7)
35年后重新处理希特勒的骨灰
关于希特勒和爱娃尸骨的下落,是20世纪最大的谜团之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2007年底解密的9份文件表明,他们的骨灰已撒入德国易北河。
据苏军某部反间谍科科长克利缅科上校和德国“辨认者”的书写记录,1945年5月4日,他们“在希特勒掩体附近的炮弹坑里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尸身“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经法医鉴定确认为希特勒和爱娃后,这两具尸体被暂时掩埋。
后来,由于这支部队的反间谍科要转移,就把这两具尸体埋到了另一个地方。6月3日又将两具尸体挖出,装入森木匣,埋在德国拉特诺市一片小松林里。墓坑深1.7米,旁边还埋着希特勒的爱犬。文件记载着希特勒和爱娃的墓地的具体方位。没有坟茔,只是在填平的土坑上栽种了号码为111号的小松树。上世纪60年代,时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安德罗波夫经苏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决定将这件事永远“存档”。1970年3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批准了代号为“档案”的计划。
1970年苏军准备将马格德堡军营交给东德。当时的克格勃头目安德罗波夫和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他们对德国人对苏联的态度、西欧国家的东方政策及东西德领导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到紧张。不安分的德国人和尚未处理的希特勒等人的尸骨使安德罗波夫非常担心纳粹势力重新抬头。在他的建议下,勃列日涅夫下令销毁希特勒的尸体。
1970年4月4日夜,苏联克格勃人员在马格德堡市克劳泽纳大街36号地段挖掘希特勒等人的遗骸。他们一共挖出五只箱子,然后,拉到马格德堡黑伦克鲁格兵营后面将其付之一炬。他们将所有灰烬撒在比德里茨村附近的易北河里。实施这次秘密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纳粹分子利用希特勒的遗骸兴风作浪。
不过,希特勒身上还有两个部件留在世上。在莫斯科克格勃总部的秘密档案柜里保存着希特勒的一块下巴骨,而他的头盖骨则放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档案馆里。
在希特勒骨灰的撒放地被发现后,德国各界正在就是否应该保存希特勒最后藏身的掩体进行激烈的辩论。
2000年4月26日,希特勒的头盖骨在莫斯科“第三帝国的罪恶”展览上首次展出,上面能清晰看到希特勒自杀时留下的弹孔。
希特勒死后的德国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之后,苟延残喘的几名纳粹高级将领在位于德国芬兰边界处的弗伦斯堡建立了一个小政府。海军总司令邓尼茨通过广扩电台宣称,希特勒已指定他为继承人,他现在是政府首脑。
尽管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接任了希特勒的职位,但戈林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唯一有合法权力去决定德国命运的人。由于过高估量自己,他在5月6日向邓尼茨建议让他和艾森豪威尔在“元帅对元帅”的谈话中通过谈判为德国赢得一个“极富荣誉的和平”。当邓尼茨连回答都不回答时,戈林便作为“德国国防军级别最高的军官”直接向艾森豪威尔求助他的请求是“亲自接待我”,目的是“阻止在绝望处境中继续流血牺牲”。5月7日,这位帝国元帅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在前往和美军会面地点途中的一条山路上被美军俘虏。
5月1日,帝国新任第一号人物和被免职的帝国卫队负责人会面。海军上将邓尼茨和希姆莱普伦海军司令部里会谈,在他们的周围是潜艇将士。希姆莱从电报中得知柏林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他的被免职。他祝贺了邓尼茨并表示愿意作为国家第二号人物继续为他工作。他要将自己作为代理人开始的飞黄腾达以代理人的身份继续下去。邓尼茨拒绝了。5月6日下午5点,邓尼茨告诉希姆莱,从现在开始再也不想见到他了。
希姆莱在从邓尼茨办公室出来的路上,碰到了新外交部长希维林.冯.克罗塞克伯爵。他向伯爵描述了他今后的计划。他说:“西方不久就会和俄国人产生不愉快。我打算一直隐匿到不久将到来的那一时刻,然后当德国在东西方之间的争论中占据‘起决定作用’的地位时,我的时机便来了。”希姆莱估计到那个时候他将躲二至三个月。
德国向盟军投降
邓尼茨派纳粹国防军的几名高级将领前往设在法国北方城市兰斯的盟军最高司令部,试图通过谈判,分别向美国和英国投降。其中的一名将领弗里德伯格奉命请求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允许德军残余部队向西方盟军投降,否则,他们就会“被红军赶尽杀绝”。史密斯轻蔑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他坚持,德军必须全部向包括苏联在内的盟军投降。
1945年5月7日,战败的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向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无条件投降。约德尔上将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签字仪式在在美英军指挥部所在地兰斯举行。盟军将这份议定书视为预备性文件。
投降书上宣称:“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向所有听候德国调遣的武装力量下达命令,从中欧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01分起停止一切战斗行动。”
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总部设在柏林东郊卡尔斯霍斯特的一所学校内,德国第二个投降文件就是1945年5月9日在那里签署的。
西方盟军的代表是:英国空军司令特德,美国空军司令斯帕茨和法国将领塔西尼。
朱可夫和其他将领首先来到用白石灰粉刷的一间很大的会议室。中午12点零5分,德军陆军元帅凯特尔被带了进来。他身着军装,但未佩带肩章和其他饰物,态度傲慢,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态。朱可夫用俄语大声宣读了德国全面投降的文件,翻译随后用德语译出。
朱可夫站起来说:“请德国代表团过来,到这张桌前来,你们将在此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凯特尔迅速站起身,将极不友善的目光投向朱可夫等人,随后,他低下了头,缓缓从桌面拿起元帅权杖,极不自信地走到朱可夫他们的桌前。他的单片眼镜突然滑落,在吊绳上晃来晃去。他小心翼翼地把一个镜片夹在右眼中,然后坐下来,用略微颤抖的手用草体在一式五份投降书上写下KEITEL(凯特尔)6个大写字母。然后,他起身戴上右手手套,想跟平常一样板直身子,但没有成功。他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1945年5月9日零点43分,德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结束。朱可夫请德国代表团离开会场。
两分投降书虽然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欧洲的战争却是以后一份投降书作为结束的标志。
朱可夫率军长驱1600公里,从已沦为废墟的斯大林格勒一直打到到处是断壁残垣的柏林,这个仪式无疑是他最大的胜利。柏林战役苏军伤亡30万人,德军伤亡6万人。
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攻占了德国,总共约有1110万德国士兵被盟国俘虏,其中有315万被苏联俘虏。
签字仪式结束后,朱可夫站起来,用俄语厉声说道:“现在,我要求德国代表团离开房间。”
凯特尔站起来,啪地一声合上文件,然后走出房间,德国其他官员随后也跟着他步出会议室。
盟军领导人相互握手庆贺。朱可夫晚些时候举行一次宴会。宴会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六点,与会者共干了25次杯。
路透社从莫斯科发出一条新闻报道:莫斯科的人们昨晚就寝时还在战争中,今早醒来和平已意外地降临。电话值班人员向每个叫电话的人致贺:“你知道今天是胜利日吗?”红场上晨曦微露时已人山人海,人们都相互拥抱和接吻,或把帽子抛入空中。
5月9日,斯大林大元帅宣布: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在为祖国和自由与独立的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为此,莫斯科以1000门大炮齐发30响向致敬。这几分钟之内,莫斯科上空有3万发炮弹轰鸣!
作为希特勒武装部队的首领,凯特尔后来被送上盟军在纽伦堡设立的审判战犯的法庭,并于1946年7月被处以绞刑。
苏军抢先攻克柏林,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的苦战,一举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在几天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为攻克柏林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伤亡人数达50余万人,其中阵亡达10余万人。
在苏军开始对柏林强攻前,美国军队已经到达易北河,积极准备向柏林推进。当时许多德军部队对美军奉行不抵抗方针,想让美军先于苏军攻占柏林。如果由美军来占领柏林,将会大大减少盟军在攻克柏林中的伤亡。但是,苏军为了抢在美军之前攻占柏林,不顾一切地提前发起了进攻。
苏军为何一定要抢在美军之前攻占柏林,并且不惜付出重大的兵员损失代价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一定要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苏联的声望,并有利于与美英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最新解密的资料表明,苏联这样做是为了震慑美英政府,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当时苏联间谍机构获得的情报表明:1945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开始新的战争。他在4月命令英军参谋长制定一项代号“难以想象”的对苏作战计划。丘吉尔为这项军事行动计划选定这一代号,是因为在他看来,苏联绝对想象不到盟国将要对苏宣战,届时盟军开始的军事行动会使苏联大吃一惊。
5月22日,英国军方上交了代号为“难以想象”闪电战的计划。计划的主旨是“迫使俄罗斯遵从美国和大英帝国的意志”。
计划制定者周密地考虑了各种作战方案。他们先否决了用局部战争达到目的的可能性,认定必须发动全面战争:占领苏联的战略要地,掐断其物资供应,同时对苏军予以致命打击,使苏联无力再战。
“难以想象”的计划是: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计划中说:“苏联军队此时已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也已消耗殆尽,因此把他们赶回到战前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应没有任何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国家制度的更迭和苏联解体。作为恐吓措施,可以轰炸城市,特别是莫斯科。”
丘吉尔是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到二战末期,美英两国已经各自拥有上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仅在欧洲战场的盟军部队有将近500万大军、一万辆坦克和上万架飞机,丘吉尔认为盟军自登陆以来,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仗,就这样结束战争未免可惜。在他看来,苏联的国力在战争中已经被极大削弱,眼下是对苏联作战、消灭布尔塞维克的最佳时机。根据英军制定的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于1945年7月1日爆发。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并不赞同对苏开战。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然去世,斯大林非常怀疑是丘吉尔为了推行他的反苏战争图谋,下毒手杀害了罗斯福。苏联曾紧急请求美国政府对罗斯福进行验尸,但被罗斯福夫人所拒。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苏联军队是十分强大的。单是在欧洲战场,苏军就拥有660万作战部队、12000辆坦克和15000架作战飞机。苏联部队实力超过西线盟军,战术空军与盟军旗鼓相当。盟军方面惟一具有的优势是战略空军力量。
战争计划制定者们也注意到,战争将面临诸多棘手问题。首先是地缘因素。苏联国土过于广柔,苏军退守的空间太大,盟军不得不深入苏联腹地,战线简直长得没有边际。其次,苏联在中欧部署的兵力约是盟军的3倍,苏军实力也不容小觑。苏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指挥得力的队伍,其装备水平也不比西方军队逊色。战争的结果很难预料。
1945年6月8日,丘吉尔收到了英军总参谋长布鲁克等高级将领联名签署的意见书。意见书指出:一旦开战,盟军方面没有能力快速取胜,并将卷入敌强我弱的持久战,而且如果美国人的参战热情减退,那书面就更糟了。
拿到这份文件,丘吉尔失望之极。就连拥有原子弹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对苏联也相当忌惮。除了取消计划之外,丘吉尔又能如何呢?
斯大林在获悉英国正在准备反苏战争,特别是得知罗斯福总统逝世和杜鲁门上台的消息后,认为苏联同西方进行战争的危险大大增强,于是决定一定要抢在盟军之前攻克柏林,向西方显示苏联军队的强大实力。
本来,柏林战役由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发动已绰绰有余。但是斯大林为了尽快攻克柏林,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主力也从东普鲁士方向调来,集中三个方面军的部队进行柏林战役。原先斯大林是打算由作为胜利象征的朱可夫元帅所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城头的,但是为了调动各方面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尽快攻克柏林,他决定改变初衷,让各方面军展开公平竞赛。为此他向苏军总参谋部明确表示:谁先打到柏林,就让他攻占柏林。
于是,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250万大军,6250辆坦克和7500架飞机,对第三帝国的首都发动了强大进攻。久经战争锻炼的苏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很快就一举攻克柏林,粉碎了总数达100万人的德国柏林城防集团。柏林会战中,苏军歼灭或击溃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48万人,缴获飞机4500架......
柏林战役充分表明了苏联军队和美英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主张进攻苏联最卖力的英国人见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最先软了下来。英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研究了柏林战役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英国军队难以战胜苏军。
因此,苏军攻克柏林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粉碎了英美对苏发动战争的企图,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波茨坦会议
在苏美英三国分别占领了德国领土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波茨坦举行。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签署发表《波茨坦宣言》,向法西斯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中国虽然没有与会,但中国在宣言上签了字,苏联虽然参加了会议,却没有在宣言上签字。
波茨坦位于德国柏林远郊,那里的塞西林宫曾是德国前皇太子的行宫,是一座褐色石房子,当中有一个院子,里面已经铺满了苏联人种植的二十四英尺宽的红星花坛,由天竺、 粉红玫瑰花和紫阳花组成。三个同盟国的国旗在宫殿的正门前飘扬。
当时苏美英三国选择在塞西林军举行首脑会谈,是因为欧战刚结束时柏林已成一片废墟,只有这座建筑因地处柏林远郊才侥幸地留下了屋顶。波茨坦属于苏联占领区,故由苏联负责安排这次会议。
苏联在巨大的战争灾难中挺立而未倒,其国际影响力和地位,较之战前有了空前提高。在纳粹德国战败、欧洲势力范围重新划分之时,希望尽快结束对日战争,把人员伤亡尽量减少的美国,也不得不寻求苏联在远东出兵对日作战。
杜鲁门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坦率地说,他到波茨坦是对斯大林有求而来的。
处在极为有利地位的斯大林,在波茨坦有充分的理由踌躇满志。
就个人而言,二战爆发后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是在领袖位置上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罗斯福于1945年4月因病去世,没有亲眼看到纳粹德国的灭亡,接替他出席波茨坦会议的是新任总统杜鲁门。丘吉尔虽然出席了波茨坦会议,但会议期间正逢英国举行大选,会议中途休会,他回国等待大选结果,因为落选,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几天后,接替他来到波茨坦出席会议的,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
美、英政坛领袖相继更迭,苏联的斯大林则牢牢地掌握着领导权。因此在杜鲁门和艾德礼两位新手面前,斯大林这位政治强人坐在波茨坦的会谈桌前,镇定自若。富有政治经验和外交谋略的他,运筹帷幄,静看欧战硝烟消散,凝望远东风云变幻,寻找最佳的机会以获取苏联的最大利益。
自1945年初雅尔塔会议以来,围绕着敦请苏联出兵与日作战,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而进行的大国间的讨价还价,是世界外交风云的焦点之一。抗战中的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因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一度被视为“大国”,但却先后缺席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正是在中国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美英苏三个大国决定了与中国主权相关的事宜。
波茨坦会议主要是为通牒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召开的,中国虽然没有与会,但仍被邀请联合签署了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的《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简称《波茨坦宣言》)。参加会议的苏联,由于此时尚未对日宣战,故未列入该宣言的签署国。
《波茨坦宣言》的草案,是杜鲁门从美国带到波茨坦的。他先和丘吉尔讨论了一下,丘吉尔很快就同意了那个公告的原则。斯大林虽然不能参加发布这项公告,但杜鲁门考虑最好是让他知道他们即将采取的行动。
杜鲁门和丘吉尔都认为蒋介石应该被邀请参与发布这项文件,而且中国应被列为发起的政府之一。于是他就把这项文件的内容电告了在重庆的赫尔利大使,并指示他从速取得蒋介石的赞同。
蒋介石基本同意公告草案,但他提出,希望把列在上面的三个发起国的政府首脑的名字更换一下,把他放在英国首相之前。
《波茨坦宣言》于1945年7月26日签署发表,三国向仍在顽强抵抗的日本发出了通牒。然而日本却拒绝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很快日本就发现了,这使它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几天后,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炸响了;与此同时,苏联对日宣战,苏军挺进中国东北,日本百万关东军一夜之间溃不成军……
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7)德国投降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讯博客 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7)德国投降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讯博客 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4)希特勒的婚礼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讯博客 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8)斯大林和希特勒的秘密搏杀 - 东方红丛书 - 王先金 - 和... 抗日风云(三) 第12章 (1)苏联对日宣战内幕-王老头子 -东方红-强国博客-人民网 王先金的博文-东方红丛书-战略网博客 东方红丛书 王先金的博客(blog)主页-《文学博客网》【综合性图书类:编号O1-00004】 中华网论坛十周年--抗日风云(二) 第11章 (7)抗日英雄杨靖宇--网友影响中国--全国... 第一卷 初期风云 第九十五章 燕赵多佳人 第一卷 初期风云 第九十六章 往事重提 金融交易学 - 风云天下 - kamway - 和讯博客 一般人何以失败? - 风云天下 - kamway - 和讯博客 抗日风云影像揭秘 抗日风云(一) / 王先金 / 第1页-[天涯] 民国第一“变色龙”军阀:投降日本前被部下活埋 - 星虎军政参考 - xnz - 和讯博客 第九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第九章 党卫队的意义和组织 第九章 以色列和救世主(3) 第九章 以色列和救世主(4)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的罕见图片集 “东方红”和“国际歌”:两套话语体系 - 五柳村文粹 - 歪酷博客 Ycool Blog 第一卷 初期风云 第九章 说大人者,藐之! 第一卷 初期风云 第九十一章 突如其来的一问 第一卷 初期风云 第九十四章 养士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