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2:08:29
 相比之下,鲁稚这本《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更加平实,也更加真诚。不是回溯,是跟读者一起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享感受,有欣慰,困惑也不少。母亲也不是那个指导、控制、施压的角色,而是共同成长。“在我们的交流中,并不是我在引导他,而是彼此照亮。”

    鲁稚相信,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工业时代的批量化大生产,不可能要求太高。遇到欣赏孩子的好老师,是幸运,也是特例,无法做统一要求。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做,也不可能完全不要这一套。不是人人都可以做郑渊洁的。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只有靠家长。书中,有不少鲁稚和儿子鲁鲁之间谈天说地、说古说今、品物评人的过程,趣味盎然。

    路过一个矮围墙,儿子说,这么矮,一翻就翻过去了,有什么用啊?老妈分析,围墙是象征性的,就像动物喜欢留下气味,表示“这是我的地盘”。世间的规矩多是象征性的。如果非要超越这个界限,事后必定会付出代价。儿子看着大门口的保安直点头。

    儿子成绩不突出,从来得不了100分。老妈对儿子说,你要是每次都考100分,我还不高兴呢。人生就像马拉松,一开始就冲刺,跑不了多远就累垮了,还怎么跑到终点?

    遭遇不公平?当妈妈的知道,生活从来就不公平,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即使世界不公平,我们获胜的几率也会大一些。

 

    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她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发现孩子说谎不能简单界定为品德问题,还是个能力问题。有能力承受,他就会坦白直言。承受不了暴跳如雷的父母,他就会说谎。说谎的孩子是可怜的,“一个孩子说谎,内心常常是恐惧无助的,说谎都是大人逼出来的”。

    她喜欢对孩子说,你是个有福的孩子。让他确信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是蒙恩之人,是被命运眷顾的。相信这一点,那他的内心就是始终踏实、安全、有自信。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母亲。一方面,她深爱自己的孩子,用尽全力让孩子成长得健康、快乐,心灵不受委屈。相信无论什么情况下,培养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永远比培养一个“优秀”的、“卓越”的孩子更重要。

    另一方面,她也无奈地发现,激烈竞争无可避免,只有参与其中,否则就会被边缘化。于是她也积极地介入其中,帮助儿子提高竞争力。她说,“不要轻易说随便”,如果总是这样,你就失去了发言权。太善良随和就会被人操纵,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不指挥别人,就会被别人指挥。她说,“最好的学生就要坐前排。”因为第一排离老师最近听课听得最清楚,也最容易被老师注意,被提问的机会最多。她也承认,“长大以后的学习成了一种可怕的生涯。”

    为什么要让孩子好好学习?

    对这个家长和孩子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鲁稚的想法是,“人要努力,要奋斗,只有到了上层,你的生命、你的尊严才能有保障。”她举了一个战场上的例子,士兵上战场,很容易被打死,而将军只需要发出指令,流血的可能性不高。即使被俘虏,一个将军和一个士兵,受到的待遇也大不相同。所以,人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分量的人”,上层的人。

    期待从书中学到技巧和方法的读者要失望了,连鲁稚自己“也难有真正的平和,我自己也经常处于矛盾和烦躁之中”。

    父母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永远给孩子力量,永远为他鼓掌,不回避那些必然会遭遇的忧伤、痛苦、孤独、烦躁时刻,对他的困惑感同身受,帮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随人俯仰,穿越成功的幻象,告诉他:孩子,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

    怎样教育孩子,这不是一道爱心题,这是一个人如何建立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内心强大的问题。

    凡是根本的重大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本书中也肯定没有。虽然畅销,但畅销跟一本书是否能帮助读者得到所谓的“成功”并没有关系。

    更何况成功本身,也许正如德鲁克所说,根本是个伪命题,根本没有成功这一回事。生命是一个过程,而所有的成功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影像,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的是沧桑和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