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式发展已到尽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4:26:42

■李远涛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2008年以后,虽然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外表上凯歌高奏,但长期积累的各种内部问题时常爆发,行业的成长颇受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待重新探讨。  笔者根据出版业历年的数据,从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增长方式、产销对比四个方面,对中国出版产业的行业成长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张,主要的出版集团和一些大社、名社的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的出版集团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安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为代表,纷纷走上业务多元化发展道路。通过大举进军房地产、金融、医药、贸易、旅游等领域,这些集团的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出版业已经出现进入中国国内500强之列的企业。  行业的经济支撑仍主要依赖教材教辅,专业出版发展缓慢。在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791亿元产值中,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教参就占273亿元,再加上超过150亿元的中小学教辅以及其他教育方面的辅助产品,整个教育出版在全年图书总产值中超过50%;文学图书、儿童图书、社科人文等大众读物的产值所占份额不到40%;科技、财经、法律、医学等专业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只占10%左右。同时,在图书零售市场,教材教辅所占比例也很高。  反映出版发展规模和人均图书册数的指标——总印数,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性增长,在各项指标中基本处于最低位,甚至负增长,虽然每年的图书出版种数不断扩张,单品种印数却持续下跌。  目前,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逐步放缓,产销严重失衡,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库存的持续快速上涨表明图书行业市场化运营的业务产能过剩,销售乏力。库存不断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为了保持增长,不断增加新书出版品种,但真正在市场上实现销售的图书总册数远小于年度的图书总印数,且退货率高;中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和出版业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给出版社报废处理库存设置了各种障碍。为了账面指标,出版社宁可增加库存而不对图书做出报废处理。

  这种局面已经清楚地表明,多年来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采用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而以大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支撑书业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当前全球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求相悖。因此,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出版业的产业转型已经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在发展中有波折,但仍保持着长期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的基本结构不断改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图书出版产业虽然外表凯歌高奏,但是内部各种长期累积的问题爆发,行业的成长性颇受打击,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待重新探讨。本文从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增长方式、产销对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图书出版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出版企业跻身国内500强

  从出版物的总量来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8年中国出版图书品种达275668种,其中新版图书149988种,重版、重印图书125680种,总印张560.73亿印张,总印数69.36亿册(张),定价总金额791.43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1.03%,新版图书品种增长10.1%,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12.16%,总印数增长10.21%,总印张增长15.26%,定价总金额增长16.95%。年度图书纯销售67.09亿册(张)、539.65亿元;年末库存51.08亿册(张)、672.45亿元。(数据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2009年,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中国的图书出版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出版图书27.57万种,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数据来源:《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大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从当前中国主要的出版力量——出版集团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出版业的产业规模也在迅速增长。主要的出版集团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尤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安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为代表,纷纷通过大举进军房地产、金融、医药、贸易、旅游等领域,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此过程中,这些集团的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企业的规模迅速膨胀。出版业已经出现进入中国国内500强之列的企业。根据调查(见表1),2009年,中国主要的出版集团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再次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产品结构倾斜严重 深度依赖教育出版

  从出版规模上看,中国已经是全球出版大国,从资产和销售规模来看,中国的出版企业也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从图书出版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根据受众的需求和自身的功能,现代出版业大致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三大板块。现代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其成熟阶段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业务结构和经济支撑上对于教育出版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大众出版高度发达,出版业的娱乐功能被充分发掘出来;以提升职业、发展科技、研究学术等为目标市场的专业图书出版蓬勃发展。
  中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就三大板块而论,目前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出版业还存在差距。
  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在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791亿元产值中,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教参就占273亿元,再加上超过150亿元的中小学教辅以及其他教育方面的辅助产品,整个教育出版在全年图书总产值中超过50%,文学图书、儿童图书、社科人文等大众读物的产值所占份额不到40%,科技、财经、法律、医学等专业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只占10%左右。(数据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大众出版迅速发展,出版业对于教育出版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减弱,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基本结构正在走向日益成熟的道路。但是,出版业的经济支撑力量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旧是教育出版尤其是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此处以某省出版集团2004年度销售收入的构成为例说明(见表2)。
  由表2反映的情况可知,该集团和所属出版社的利润来源主体为教材教辅,仅靠一般图书业务难以维持生计,这也是当下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基本状况。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图书零售市场上,教材教辅(主要是教辅,因为教材进入零售监控的情况并不太多)所占比例也很高。自北京开卷1998年开始跟踪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并建立完整的监控数据以来,教材教辅类图书所占零售市场份额一直在20%左右。在多数年份,教材教辅类在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各个一级市场中都是份额最大的类别。不仅如此,因为教材教辅的单册价格比较低,其零售册数所占比重更高,2008年就占了32%(见表3)。这类读物在零售市场上所占比重过高,反映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还出于比较低的水平,同时其占用的人力、物力和市场资源也影响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进程和产业转型的速度。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深度依赖教材教辅,专业出版的发展缓慢也是一大症结。
  专业出版包括科技、医学、财经、法律和学术文化出版,是现代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涌现了如励德•爱思唯尔、威科、斯普林格、约翰•威利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出版巨头。
  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出版业中,业界一般所谓的专业出版物要么近于研究性教材,要么是打着专业图书旗号的大众读物,真正属于严格意义上专业出版的出版物还是十分稀缺的。
  其中的部分缘由在于,一方面内容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质量一流的科研成果尤其是科技方面的论著相当一部分已被国际上的出版巨头吸纳并在海外出版英文等外文版本;另一方面国内专业图书的市场不振,销售疲软,出版社因为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出版。这种状况与中国正积极推进的创新战略严重相悖,有待于出版业界在今后认真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增长方式粗放 增长态势不减

  从1978年至今,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始终处于扩张进程中,其间有波折,但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见表4)。从出版品种来看,出书种数和新出图书种数持续较快增长,新书出版已经达到年出书15万种,名列世界前茅,其中既有精品力作,也有粗制滥造之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活跃程度,同时,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粗放发展方式也一览无余。从图书种数、新出图书种数、总印数、总印张、总定价五项指标来看,1998年之前,这些指标尤其是总定价的波动特别剧烈,各项指标的增长走势显得散乱,之后,这几项指标在发展的趋势上已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反映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的这五项指标在大体同步的同时,其增长速度和趋势在向年增10%以下发展(2008年的总定价和总印张增长有特殊原因,见下文)。而且,反映出版发展规模和人均图书册数的指标——总印数,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性增长,在各项指标中基本处于最低位,甚至负增长,每年的图书出版种数不断扩张,单品种印数持续下跌,出版产业的增长动力来源于印张价格上升和单册印张增加,其中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值得担忧的问题更多(见图1)。

  产销严重失衡 库存带来高压

  近10年来中国的图书造货码洋、开卷监控的销售额、年度的行业纯销售和年末库存进行比较,可看出整个行业产销方面存在的问题(见表5)。
  依2008年出版业的造货总量,可以预估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中的年度图书造货总量会是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2007年开始中国在全国大规模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设20万个点,最终目标是要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村一个,每个点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这项工程正式启动后,给中国各地的出版单位带来一次巨大的政府采购机会,促使近两年的图书造货规模大幅度扩张; 另外一个原因是自2007年开始,政府管理部门有意无意地放开并鼓励出版单位与民营文化公司合作。原本民营公司出版的图书总量在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年度统计时,品种大多不会遗漏,但是印数、码洋难以精确。而当政策显示出宽松态势,出版单位就采用“假收编”的方式,将这部分出版力量纳入正规出版大军。民营公司出版的图书也由此被顺利统计入年度数据,由此导致2008年的出版定价总金额的暴涨。
  此外,库存的快速增长,有民营合并进入体制内出版单位的影响。加之,近两年中国的图书零售退货率急剧上升,一般已在25%到30%,库存的居高不下乃理所当然。
  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图书市场仍处于扩张进程中,因为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行业年销售不论是开卷监控的市场销售还是政府统计的年度行业纯销售都在继续增长。但图书市场总体的发展趋势增长正逐步放缓,因为年造货的增长速度逐年在下降(2008年的大增有特殊原因),市场纯销售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开卷对中国主要零售书店的监控数据。数据表明,最近10年来,除了2003年受到“非典”的不利影响而造成书业销售增长减速(年度增速只有4.3%)以及2005年外, 2000年至2007年的其他几年书业销售的年增速都在10%以上。但是,自2008年增速开始下降至4.44%,到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4.21%,大大低于年度GDP的增速(8.7%)(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书库存增长的幅度10年来始终大大高于年度造货和行业纯销售增长的速度。
  关于库存不断增长的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在中国出版产业的产品结构中,中小学的教材,包括一部分的高校主干教材,属于市场情况已知的刚性需求,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库存。库存主要产生自教材之外的出版物,库存的持续快速上涨表明图书行业市场化运营的这部分业务产能过剩,销售乏力。
  而各地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为了在单品种平均印数、单品种销售册数下降的状况下继续保持增长,不得不大量增加新书出版的品种数。结果,虽然总印数没有大的增长,但随着退货率的增加,加上印刷好的部分书根本就没有从仓库发到书店,使得真正在市场上实现销售的图书总册数远小于年度的图书总印数。
  同时,中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和出版业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给出版社报废处理库存设置了各种约束机制。出版单位也因处理库存带来损失,妨碍其完成经济指标(主要是利润指标),从而使得每年真正被报废处理的图书总量与整个库存增加量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由此导致图书库存越来越大。而一般图书在报表上显示的所谓利润一大部分都沉淀在难以实现销售的存货中。
  库存的居高不下和不断增长已经使得相当部分出版单位的经营状况日益艰难,如果没有教材来支撑或由其他业务利润来弥补,很多出版社已难以继续维持运营。由此可见,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十分乐观。

  结语

  通过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行业成长性的分析可知,当前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张,主要出版集团和一些大社、名社的实力显著增强。行业的经济支撑虽然仍主要依赖教材教辅,但是书业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正稳步改善内在素质,不断提升发展的水平,渐次脱离其初级发展阶段。
  同时,通过对出版产业行业成长趋势的分析可知,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增长势头正在逐步放缓,产销严重失衡,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这种局面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已走到尽头。而以大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支撑书业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当前全球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求相悖。
  因此,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出版业的产业转型已经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