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杉破中国生物质能源之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08:44
古杉破中国生物质能源之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07-12-25 10:04:39 浏览: 2
    石油消耗殆尽?
    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2005年,这一比例为7.5%。 
    其中,"生物液体燃料是重要的石油替代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规划>要求,到2020年,"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作为中国最早和目前产能最大的生物柴油公司,民营企业古杉是一个先行者。古杉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将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但,这只是这场产业角逐大戏的序幕。 
    不同背景的玩家将陆续登场,不同的发展路径将激烈碰撞…… 
      
      
    美国时间12月19日,古杉环境能源有限公司(Gushan Environmental Energy Limited,下称"古杉")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GU",成为在纽交所上市的第39家中国公司。 
    这家运营于中国大陆的生物柴油制造企业,新发行1500万份ADS(每份ADS等于两份普通股,约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8%),发行价为9.6美元/ADS,募得资金1.44亿美元。包括老虎基金、瑞安集团在内的部分早期投资者亦藉此部分退出,合计售出300万份ADS,套现0.288亿美元。 
    成立于2001年的古杉,是中国最早和目前产能最大的生物柴油公司。虽此次筹资规模不大,但其在公开资本市场率先获得认可,对此前"叫好不叫座"的中国生物能源产业来说,堪称破局之举。 
    神秘"古杉" 
    2006年,古杉首次走入公众视野。当年,古杉创始人俞建秋入选胡润百富榜,名列第92位,财富估值为人民币32亿。此次上市后,身为董事局主席的俞建秋持有古杉42.31%的股权,按首日收盘价9.73美元计,其市值身价约为3.385亿美元。 
    这位1965年2月出生的42岁富豪颇为神秘。除了2001年创立古杉外,其过往经历鲜为人知。 
    古杉官方资料称,"俞先生在石化和汽车服务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运营和管理经验"。1997年至2000年间,俞建秋在福州晋安区鼓山镇经营一家名为"古杉汽车保养有限公司"的企业,主营业务为"汽车维修和小修,汽车(不含小轿车),摩托车,润滑油零售"。"古杉"与"鼓山"为谐音。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俞建秋早年任教于福州大学。2002年,俞当选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和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政协委员。 
    古杉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是首席技术官陈德裕。69岁的陈"在化工研究领域拥有超过36年的经验",早年于福建省化工科技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陈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于2001年古杉创立时加入。 
    2000年,俞建秋"意识到汽车工业的无污染排放及替代能源的开发将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当年7月,"福州古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鼓山镇成立,主要从事"环保节能产品、生物能源、石化产品研究,开发,技术转让"。 
    2001年,古杉研发出其核心技术——"植物油下脚料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用植物油下脚料(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的油脚或皂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解决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难关,产品质量达到了德国DIN51606标准"。这一成果获得"2001年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古杉称,"我们的专利生产技术使得我们能够使用低成本的原料,包括植物油下脚料、动物油脂和回收的烹饪油,而我们国际和国内的很多竞争对手则使用价格更高的、食用级的植物油"。 
    2001年6月,古杉的第一家工厂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设立,产能为1万吨/年,开始了生物柴油的商业化运作。 
    2005年5月和6月,古杉又在福州和河北邯郸设立了两家工厂,并藉此迅速扩大了产能。2004至2007年,古杉的年产能分别为4万吨、7万吨、17万吨和19万吨。 
    掘金"下脚料" 
    "我们主要从垃圾处理公司和植物油生产企业那里获得原料。"来自植物油生产企业的是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而来自垃圾处理公司的则为从饭馆等处回收的烹饪油(俗称"地沟油")。 
    2004年至2006年,古杉获得的原料分别约为5万、12万和21万吨,2007年前9个月为18万吨。其中,植物油下脚料的比例分别为93%、96%、76%、45%,其余部分为"地沟油"。 
    古杉的工厂从这些"下脚料"中提取的生物柴油,被销售给三类客户:直接客户(主要是使用柴油动力的船舶经营者和工厂),柴油批发商和个体加油站(二者为柴油卡车和汽车提供燃料)。"除少数船舶完全使用生物柴油外,其它客户一般用20%的生物柴油与80%的普通柴油混合使用。" 
    2004年至2006年,古杉分别销售了约3.6万吨、6.1万吨和15.9口万吨生物柴油,2007年前9个月为13.7万吨,销售额分别为人民币1.722亿、3.608亿、8.245亿和7.364亿元,而净利润则分别为0.742亿、1.525亿、3.328亿和2.501亿元。 
    生物柴油生产的副产品(甘油、沥青、芥酸等)亦成为古杉的收入来源。 
    以四川工厂为例,其主要原料是菜籽油下脚料,而油菜籽是生产芥酸的主要原料,由菜籽油下脚料提取出来的芥酸,价格比生物柴油还要高。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前9个月,在整个古杉,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27.3%、37.9%、15.9%和17.9%。 
    风投助阵 
    在石油供应日紧、环保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具有"替代石油"、"可再生"和"清洁"概念的生物柴油,自然成为风险投资追逐的目标。 
    2005年5月,同属瑞安集团的长江创业基金(Yangtze Ventures Funds)和On Capital China Tech Fund,合计投入770万美元,以约0.41美元/股的价格,获得了古杉当时15%的股权(1857万股)。 
    其后,古杉发展迅速,价值亦快速增长。 
    2006年1月,老虎基金(TGPIP)、维众创投(UCI)、韩国KTB等合计投入2500万美元,仅获得古杉当时7.7%的股权(约1300万股),每股价格飙升至1.92美元。 
    而2006年4月,当蓝山资本(Blue Ridge)从一个老股东手中购入部分股权时,股价已经是3.62美元。 
    正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2005年5月之后,古杉走出了四川,拓展至福建和河北,迅速扩大了规模。而在古杉成功上市之后,这些投资机构也将功成身退。 
    先行者之踵 
    扣除发行费用,古杉将从此次公开发行中净获1.312亿美元的资金。古杉称,"其中的1.2亿美元将用于扩大产能,包括购买生产设备和增设新的工厂"。 
    除了现有的四川、福建和河北,古杉已明确计划,"通过在北京、上海、湖南和重庆设立新厂,以及扩大现有工厂的产能,至2008年底,将产能扩张至40万吨"。广东亦在其未来计划之中。 
    但扩大产能未必应是古杉的第一要义。这个中国生物柴油产业的先行者亦有"阿喀琉斯之踵"。 
    原料问题首当其冲。在古杉的总体成本中,原料成本在90%左右。 
    这种以"下脚料"为原料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古杉对上游供应缺少控制力。如,"植物油下脚料是植物油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副产品,它的供应量取决于植物油的产量,而影响后者的因素并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与此相对,意图进军生物柴油产业的传统能源巨头,正在各地种树。他们选择的原料,是更加可控的"原料林"。 
    古杉预期,2008年,国内"可收集的"植物油下脚料和地沟油总量约为230万吨。对着力扩张的古杉来说,在这个并不大的空间内,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来自直接竞争对手——其它生物柴油公司,或间接竞争对手——同样以下脚料为原料的化工厂。 
    早期,通过"现款采购"的方式,古杉与供应商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关系。但古杉与多数供应商签订的只是一年期甚至更短的采购合同。 
    "如果原料供应减少,将会影响我们的产量,或增加我们的生产成本,或两者都有"。2004年至2007年9月,古杉收购地沟油的价格从1571元/吨增长至2012元/吨,年增长率为28%。 
    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供应商意识到了这些原料的价值"。对于在每个区域市场主要依赖一两个供应商的古杉来说,这当然不是个好消息。2006年,古杉从五个最大的供应商那里采购了60.3%的原料,2007年前9个月,这一数字为54.7%。 
    而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上述问题都需要重新求解。因为,"地沟油和植物油下脚料的长途运输是不经济的","我们的运营,受到工厂所在地原料供应的重大影响"。 
    这种"过于集中"的风险在客户方面同样存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前9个月,我们对五个最大客户的销量,分别占比49.5%,28.9%,37.1%和25.2%","失去任何主要客户,都将使我们的收入锐减"。 
    除了销量,影响收入的另一个要素是价格。生物柴油的定价基于普通柴油零售价,古杉"以30元到100元每吨的折扣"进行销售。而国内柴油价格由政府公布的"柴油指导价格"决定,虽然,"柴油指导价格将持续上涨",但"涨价的时机和空间可能无法反映原料价格的上升"。 
    最终,资本市场做出了判断。古杉成功上市,但最终发行价"9.6美元/ADS"相比其最初预期的"12.5美元/ADS"打了个折扣,而上市首日,涨幅仅为1.35%。当然,这亦与美国资本市场时下的景气状况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