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位访华总统尼克松为何下飞机便把手伸向周恩来 - 金汕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6:08

 

 

在五六十年代年代中国有个家喻户晓、被民间确认的外交版本,就是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谈,遇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出于礼节,周恩来伸手与杜勒斯握手,启料傲慢的杜勒斯竟然扭头不予理睬。后来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杜勒斯勉强握了握手,但随即转身掏出手帕擦了擦首,以示对中国人的轻蔑,而周恩来见此情景也用手帕擦手随即扔进了痰盂。

后来证实这件事此虚乌有,但也事出有因。当时正值韩战结束不久,头号军事大国美国没有打胜,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朝野无不认为是奇耻大辱,并怀恨上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而杜勒斯又是一个坚定的反华分子,如此毫无礼节也是因情急之中。而周恩来有理有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但历史毕竟不是电视剧,是容不得半点虚构的。

后来中国老外交家王炳南在其撰写的《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写道,“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总理非常审慎和严谨。针对美国的态度,周总理为中国代表团也做了规定:第一,我们不主动和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握手,礼尚往来,我们不要拒绝。”当时在总理身边做俄文翻译的李越然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跟随周恩来参加会议,在走廊,在休息室,曾与杜勒斯几次走对面,周恩来总是面色庄严而不失柔和,从容大度。杜勒斯不同,每次相遇,杜勒斯苍白的脸立刻板紧,目不斜视平视前方。但是,他的动作明显变得僵硬机械,肯定浑身不自在,外人看来不免像小肚鸡肠的女人一样可笑可怜。另一位老资格外交家熊向晖当时是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室主任,他后来回忆,会议开幕式后,英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英国驻北京的谈判代表)找到中国代表团成员宦乡说:艾登外相有一个设想,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外相介绍杜勒斯国务卿同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总理同意,艾登外相再派人询问杜勒斯先生的意见。宦乡请示总理后答复杜威廉说:周总理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周恩来愿意经过艾登外相的介绍,同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但在第二天一早,杜威廉对宦乡说:杜勒斯先生表示,不能接受艾登先生的建议。据说,有人问杜勒斯在会议期间怎么与周恩来打交道,杜勒斯回答决不会同周恩来打交道,并说“除非我们乘坐的汽车在街上相撞”。

所谓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这也说明,杜勒斯是不同意握手的,在名义上是傲慢、自大,实际上为历史留下一个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鼠目寸光的美国外交家形象。他的无理做法让中美关系雪上加霜,这绝不是一个外交家的政绩。

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罢了,全面纠正这一做法的恰恰是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他深知日内瓦握手事件在中美之间“过节”太深,以至于尼克松在1972年1月访华走下飞机旋梯距离周恩来还有几米的时候便早早伸出了他的手,周恩来也随即伸出了手。

尼克松事后在回忆录里是这么袒露自己的想法的:“周恩来站在舷梯脚前,在寒风中不戴帽子。厚厚的大衣也掩盖不住他的瘦弱。我们下梯走到快一半时他开始鼓掌。我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报。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看来尼克松也为他的同胞的做法做了某种反思。

会谈开始后,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刚才不是在毛主席那里已经说了么,我们握手了。杜勒斯就不敢这样做。”尼克松接过来笑着说:“总理也不一定愿意同他握手。”周恩来肯定地说:“不见得,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也会跟他握手的。”尼克松说:“那好,我们再握一次吧。”于是他们隔着茶几又伸手相握,这段对话更生动说明了中国人的大度和不计前嫌。而尼克松总统能够客观而不是站在狭隘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也是值得赞许的。

美国首位访华总统尼克松结束了22年的中美关系的冷冻。后来的美国历任总统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都相继访问中国。而克林顿1994年上任,到1998年访华;小布什2000年上任,2002年访华;奥巴马2009年上任,2009年访华。期间也印证出中国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