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回想:40%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王晓阳-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25:04
搜狐博客 > 王晓阳 > 日志 > 历史真相

2009-09-10 | 教师节回想:40%财政支出用于教育

标签: 教师节  张作霖  中国教育  贡献 

张作霖:被抹杀的贡献

——9评民国之6,民国官员如何重视教育之张作霖篇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从教师节一个著名案例张作霖谢师开始:据曾在吉林做过校长的李鼎彝(李敖的父亲)回忆说,每当孔子诞辰日,张作霖都会脱下戎装,穿着长袍马褂,到各个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坦言自己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仰仗各位老师,特地赶来致谢,云云。

    张作霖最震撼我的,则是他那个“40%财政支出用于教育”。

    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常把民国官员形容为军阀模样。一说起这些官员与教育的关系,似乎就是打压进步教育、镇压学生游行(黑暗的“旧社会”允许学生游行?果然黑暗)。

    其实,民国官员的素质,尤其是这些官员对民主政治的理解(当时的形势所迫),是后来很多年某些官员所不具备的。

    今日中国大陆的教科书,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之间,有意丑化前者,美化后者。其实,张作霖对东北的建设颇有功劳,他在反抗日本占领军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所以才导致后来日本人要炸死他;另外,根据前苏联解密文件,张作霖系苏联为挑起中日对立,布局谋害的)。而张学良,几乎没有做过几件好事,其生性风流是他自己的事,暂且不说,只说他对民族做的几件大事:日本人发动9·18战争后,张学良为保存实力,带兵退出东北,然后把不抵抗的屎盆子扣给国民政府(但是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张学良说自己在东北不抗日,是因为要服从政府命令,可几年后,当中央政府要求驻扎在西北的张学良迅速剿灭共产党军队时,张学良却又不服从政府命令了。原来,是否服从命令,是要看形势的:在东北,张学良有路可退;在西北,他无路可退,为了保存实力,不惜发动兵变。他改变了中国,领先江先生一步。

    张学良出了几块钱,让一个叫刘长春的人去国外运动场上跑了几步,就被大陆某些患有严重的“东亚病夫自卑症”的人反复歌颂;而张作霖为东北教育拨付的经费可以用数字惊人来形容,却被大陆那些所谓历史教材、历史学家刻意隐瞒。无耻可以很轻易地战胜良知。

    好,言归正传,说一说张作霖对东北教育的贡献。鉴于当代歌颂类文学达到5000年中华歌颂文明的顶峰,特仿照当代歌颂文章的8股模式来说:


1,张书记思想上重视教育
    1916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条陈上批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

 


2,张书记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在1915年以前,由于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奉天省职业学校仅有8所。这远远满足不了对实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张作霖统治奉天之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取得很大的成绩。
1916年10月27日,张作霖颁发省教育会决议案给各县。决议案指出“中国兴学十余年,毕业生千万数。其优异者,赫耀里闾,平庸者或执教鞭,或事庸书舍,余则无业可操,学校多一毕业学生,即国家增一无业游民,贫累家庭,贻讥社会。考其主因以学校教育纯属空谈,遂致积弊日深,几乎不可挽救。”“中国欲富强,必以职业为基础,各校添授职业教育,实为当务之急。”
    张作霖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加强课余时间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寓于普通教育中。为此,他特于1917年12月2日训令各道尹、省辖各学校,强调学校教育务注重实用。要求“所有中小男女各校,对于图画、手工、算术各课程,毋徒专求美观,务当注重实用主义”,以使学生全面发展
    他还派人对全省的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以了解各地方究竟需要何种人才,何种职业最受欢迎等情况,以便制定实施职业教育之标准。张作霖还指定办理职业学校专款抽收园圃捐,用作此项专款,使奉省教育的发展有了可靠的经济保证。
    在张作霖的一再催促下,各地方加紧进行职业学校筹建工作。到1929年,全省的职业学校总数达45所,省立6所,县立39所,在校生4798人。


3,张书记要求各级党委从经费上保障教育
    教育经费的短缺一直是制约奉省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张作霖认识深刻,他认为,必须把教育经费问题当作首要大事来抓。因而,他于1916年10月28日,训令各道尹重申省令,严责各县知事增加教育经费,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成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1918年12月,他再次重申学款应占岁出40%的标准,并严订办法,如“今后各县知事仍不实行办理,即以废弛学务论,照地方兴学考成条例予以相当之处罚”。
    请问:后来的政府,哪个敢承诺财政支出的40%用于教育


4,张书记要求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经费不被贪污
    除以行政命令加强教育管理外,张作霖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完善教育管理。在1919年10月,奉天省教育厅成立之前,由张作霖亲自过问而制订出来的关于奉天教育的地方法规就有二十多项,涉及教育行政,教育视导,教育经费,初、中、高等教育,师范、职业,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分明是“依法治国”在我国教育战线的充分体现。


5,东北大学:张书记的丰碑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在整军经武的同时,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采纳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并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5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 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除兴建校舍外,奉天省长公署还在北陵附近划拨官地200亩,拨款280万元,兴办大学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保障经费来源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所没有的。东北大学另有植物园地100亩。这样,整个校园面积达900亩,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
    东北大学常年经费在各大学之中也是首屈一指。北京大学当时的常年经费是90万银元,南开大学40万,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奉天省财政向东北大学的投资巨大,经费每年160万,人均为奉大洋800元。
    东北大学开课后,在聘请师资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外省学者不了解奉省财政状况,唯恐来东北大学教书,月薪用奉票发给,一旦奉票贬值,必至影响收入,因此不愿应聘。了解此情况,张作霖当即作出决定:“凡大学教授等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并不许拖欠。”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所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甚至高于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则为360元。后期章士钊等人竟高达800元。东北大学还为教授们盖新村,建别墅,安排宽敞舒适的住宅。教授们回北京探亲,还予以报销往返路费。这与当时国内战争情况下,各校教授欠薪、减薪为常事形成鲜明对比。
    有了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此句型是歌颂类文学常用,一定要熟练运用)。东北大学的这些优厚待遇,引来了当时许多的知名教授前来任教。据东北大学1928年的统计,在其128名职教员中,留学归来的有77人,其中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而且他们其中大部分留学美国,毕业于美国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其余40名即使没出国“镀过金”,也是毕业于国内一些知名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等。其教授阵容之盛,远非其他大学可比。
    东北大学的教学设备在当时国内也数一流。东北大学的实验仪器和机械,诸如物理和化学仪器、工学机械、动植物标本、图书、工厂设备,几乎无一不备。而且大都购自国外,比较先进,这在国内名校中也不多见。据1926年的统计,学校藏书共33164册,各类仪器标本共13516件,以及价值达86. 53万元的机械设备,为学生阅览、实验和实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至1920年代末,东北大学己是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教授300人,学生3000人,而当时北京大学也只有学生2000人。
    最初,有不少日本人不相信张作霖会把东北大学办好。可是,日本学者新岛淳良在参观东北大学之后,也不得不说:东北大学的实验设备是第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国立大学高许多。其教育水准“高于日本在满洲开办的高等教育院校”。


6,张书记为中国人争气
    成立东北大学本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可是日方得悉东北当局要自己办大学之讯,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劝告”:“听说你们要办大学,那可不容易呀!又费钱,又没人。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科大学’;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王永江当即将此谈话报告给张作霖。张作霖听后,十分气恼:“妈拉巴子,他们越是反对咱老张办大学,咱们就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除东北大学之外,张作霖为培养交通人才,还于1927年用北京交通部名义,在锦州建立了“东北交通大学”。这同样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满,怕张作霖办好铁路事业,影响日本南满铁路的收入。所以当时的日本驻奉天的总领事吉田茂,曾向奉天省长莫德惠提出“要求中国方面反省修建培养铁路人才”,否则将诉诸武力。面对日本的警告,张作霖微微一笑,不仅未加理睬,还加快了建校的步伐。


7,张书记要求“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16年夏天,张作霖下令对奉省20个县的留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看奉天省到底派出了多少留学生。当他发现整个奉省在日本留学的仅有68人时,张作霖摇头了,这也太少了,不够用啊。于是,张作霖于1917年6月和12月,分别派出两批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这些留学生真给张作霖争气,两年后,就有26人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官立学校学习,居全国第二。到了1918年,仅仅两年之后,奉省的留日学生即达150余人,翻了一倍还多。等到1925年,奉天省已有232名留学生到外国学习。
    为便于掌握留学生情况,张作霖还特派有经验的经理员到日本,对留学生加以管理,制定《奉天省管理留日学生暂行规则16条》,要求必须遵守。 1919年日本物价飞涨,留日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使学生安心向学,张作霖下令对公费学生增加学费额数,对自费生由教育厅制定了《奖励自费留日学生办法》、《奖励留日专门大学自费规程》。规定自费生考入奉省指定的专门大学,学习指定学科者,给予额定的奖励金,奖金额数根据所在学校学科程度、地方生活状况和学年考试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分别每年给日金600、500、400元。


8,张书记关心人民疾苦:师范生教育免费,伙食质量高
    1917年1月9日,张作霖以个人名义致电教育部,请设高等师范学校。电中将与吉黑两省商议的结果作了详述,提到两省已同意,协款三万元,并请教育部“先行允准”。但教育部以“于国立学校计划有违”为由,未批准。
     3月17日,张作霖又直接给教育总长发去咨文,进一步强调在奉省设立高等学校的必要性,并表达了举办高师的迫切心情。由于张作霖的积极争取,教育部初步同意将计划之内的最后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设在奉天。
     1918年12月1日,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开学典礼上,奉天政务厅长史纪常前往宣读了张作霖的祝词。
今天,师范类院校学生免收学费,每月还有补助。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张作霖时期,奉天的师范学校就已免收学费了,而且还发给伙食费,这些费用全由奉天省政府买单。人们常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师范学校不仅有免费三餐,而且标准还不低。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伙食早餐为大米粥、咸菜;中午大米饭、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饭四菜一汤,皆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坛肉、木须肉、烧黄花鱼,烩海参等。另有其他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伙食也是非常丰盛的。


9,张书记用自己的钱资助教育,是人民的好公仆
    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不仅致力于办各类学校,而且经常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私财投入到教育上。
     1921年10月,教育部发出文件,对自费留日学生因故要求公家借费者给予遣送回国,并订有遣送回国办法8条。张作霖听说后,大骂一通,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汇给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留学生,以解燃眉之急。
    司徒雷登在北京办燕京大学,到处筹款,给他大力支持的人中就有张作霖。他第一次去奉天见张作霖,是在大帅府的老虎厅内。张作霖听了他的介绍后说道:“你办的教育事业本来是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现在你做了,我十分感谢!”张作霖当场捐款五千大洋。以后,只要司徒雷登开口,张作霖总是慷慨出手,从不推托
   

 

有关资料参见:http://hi.baidu.com/why0371/blog/item/31856aec0215acd82e2e21e3.html

 

                http://20486.eduol.cn/archives/2009/812731.html

 

9评民国系列:

    9评民国之1(文人篇):《民国文人为何有骨气》

    9评民国之2(媒体篇):  《民国时期记者不是妓女》 

    9评民国之3(经济篇):    《中国历史到底是光辉灿烂还是一穷二白?》

    9评民国之4(腐败篇):    《“四大家族”真相 》

    9评民国之5(抗日篇):    

《中国军队当年消灭了多少日军?》

 

 

 

 

 

 

 

 

 

 

 

 

 

 

 

 

 

                            《多少中国军人死于抗日战争?》

    9评民国之6(教育篇):   《军阀重视教育之张作霖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