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北京: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6:01

知性北京: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之一:感悟两个春天

北京的春天比成都要来的晚些。离开绿意盎然的成都已经有三个星期了,站在图书馆一楼望着窗外的景色,已可以看到纤细绿嫩的柳枝在空中摇曳,粉红的玉兰花婷婷玉立在阳光下,南方三月芳菲尽的桃花李花此时也竞相盛开,好一个姹紫嫣红的北京城。

美好的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是四月。北京的春天是伴着春风吹过来的,但惟其迟才让我历经了二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一个是北京大自然的春天。在冬与春的交替中,春天孕育着希望,生机和活力。在苍松翠柏与春光明媚中,北京也有风情婀娜的一面。而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个春天-知性的春天。一个机缘让我怀惴着梦想和激情来到了北师大。在这里我聆听着大师们的讲座,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书本,但是在这里我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正如人们常说的,“名校之所以名,是因为有名师。”名师可以让你感受到知识的美感,学问的无涯,思考的深遂。

先说施教授。这次来一共选修了施教授的两门课,一个是西方政治学原著选读,一个是专业英语选读。专业英语选读,由于用的少,刚开始学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施教授纯正的美国腔,优雅的译文和专业的博识在这里尽显大师本色,让人如沭春风,不愿放弃。现在,我已然像一个本科生,每天戴着MP3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英文,因为我相信,过程比结果还重要,更况且有名师指点,只要努力耕耘,就一定会有收成。

说起政治学原著选读,这倒是我的爱好。但是,听了施教授的讲解,我知道了差距在哪里?他除了让我们自己读,自己谈感受外,他还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原著的思路和方法。不知觉我们接受了政治学专业的思维训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学识。我已然可以在这些久远的思想家们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

就拿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这本书所带给我的喜悦,就足于让我明白一个事实:经典是因为称得上经典才能够留存永久。在这本书的重读中,我再一次触摸到作者面对美国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思索着一个时代的命题:我们都过分关注民主分权,但作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日益增多,迫切需要面临着提高效率的难题。这在当时无疑是需要勇气的。作者从国家职能的相似性职能中抽象出政治与行政是需要协调的。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分权与集中的问题,就是民主与效率的问题。分权太多,势必影响效率。集中过多,又必然导致腐败。怎么办?作者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家的勇气,更为美国政治变革提供了建设者的思考。他从美国的政府体制外寻找突破口,得出了体制外政党是平衡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器。并开诚布公地提出:政党体制是美国政府体制的必要的补充。并结合当时已经显露出的困境和矛盾,他认为:要从完善协调入手,改革政府、政党体制和政党党魁,这一点难能可贵。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对改革所提的对策建议,依然散发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他有着算命师般的魔咒,还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这就是经典带来的永恒魅力,日久弥坚。享受思想,享受深刻,享受启迪。

在行走和阅读间寻找快乐。二年的挂职基层的生涯刚刚结束,又来到年轻时就梦想的读书的乐园。行走和阅读能这么恰当地聚集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一种从未有过的动力支撑着我,浑身散发出对书卷的贪恋和乐知。这就是我所说的知性的春天来临了,在名师的指点下读书,就是践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还有一个人我也想与大家分享。有幸在北师大听到当今讲坛的名流于丹老师的古典诗歌讲座课。听她的课,与施教授不同,她是感性多于知性。不过,她能够从触摸破题,先领着我们到印度走马观花,谈行走于印度的心得,那是一种经历过人生以后的触摸。通过感知印度神的无处不在民众中,通过修行瑜珈和挤“伟大而拥挤”的印度火车,触摸印度当下文化。有对平民百姓人生态度的热忱和赞叹,也有对印度文明的体味和认知。是真情的流露,不是做作的呻吟。是有感而发的体验,不是为赋新词的做秀 。是主动的融入,不是急忙的观光客。她近距离与印度风土人情相融,尤其是赶上了十二年一次的印度洗浴节,感受了印度芸芸众生灵的虔诚的多神信仰和内心素朴的宁静。她得出结论:行走是生命成长的必要内容。转而谈到,如何触摸中国?可以从诗韵的迭荡中触摸历史,触摸生命,触摸中国的文化。于是她开始进入正题,娓娓道来魏晋时代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地位。讲课如此浑圆,游刃有余,荡气回肠。哲学与文学在这里相遇,大有一种诗化的哲学和哲学的诗化的美感。读诗也是一种触摸,就为这一句,有一种似曾相似的知遇。那是我走近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看到精美的文房四宝的一种顿悟。(这是后话了,我会陆续写出这份行走与阅读的快感。)

这两个名师,让我近距离走进知性北京。在这里,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北京除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外,还有为这份文化添砖加瓦的代代传人,他们用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北京。到北京就是寻找知性,就是为了与这份知性相遇。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原来它就在这里等候着,只为与你相遇。这种知性,是多年经历了行行走走以后,对阅读所产生的巨大的渴望和期盼。

北京,我来了,只为触摸你的知性。

(李羚写于北京明光村,2010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