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特里尔拾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4:37

柏林、特里尔拾零

班永吉 2009年08月21日13:48   来源:中直党建网

  阴雨中的柏林墙

  10月30日 星期四 雨

  今天是个雨天。柏林从每年11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阴雨天气较多。

  德国之行,不能不看柏林墙。1961年8月12日,原东德政府根据法令,在8月12日和13日夜间很快修筑了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还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4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同年11 月9日,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被推倒,德国统一。

  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冷战和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是这个民族那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分裂。

  尽管20年过去了,那段砖石钢筋筑成的、象征德国分裂的柏林墙已经被推倒,但在德国民众心中,似乎还有一道无形的、难以逾越的“柏林墙”。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经济就业,德国东西两地的民众还存在着一种反差。现在德国政府每年都要给东部昂贵的特别补贴,还专门设立了民族团结税,以更好地减除那道伤痂。柏林墙倒了,倒下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今天,我们依然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

  追觅伟人足迹

  10月31日 星期五

  今天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马克思—恩格斯广场参观。广场上坐落着高大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马克思坐着,恩格斯站在他的左侧。两位革命导师神情严肃,注视着前方。雨中的马恩雕像前,一束鲜花,地上散落无尽花瓣。

  雕像是1986年民主德国时期建造的,两德统一之后保留了下来。这是民主德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政治遗产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代表团到了柏林,都要到这里来瞻仰两位革命导师。

  近些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几乎拆除了所有原东德留下的“政治遗产”。原东德的人民大会堂被拆掉,还有部分楼层的楼梯未拆除干净。地上堆满了拆下来的钢筋。

  只有眼前马恩广场上矗立的两个伟人的铜像没有拆毁。

  在柏林,还有一处令我难忘的景点没有驻足观瞻,那就是柏林市区中心的犹太人墓碑群。翻译说,外出旅游到墓地去是不吉利的,我不同意她的看法。但由于是集体活动,我只好在车上隔着车窗玻璃拍下了几张犹太人墓碑群的照片。在二战期间,惨遭德国纳粹杀害的犹太人多达600万。那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墓碑群,不就是在二战中死去的一个个冤屈的魂灵吗?

  很难忘却从我眼前疾驰而过的那片线条分明、如波涛般起伏的犹太人墓碑群!我没有到过南京,没有凭吊过在那场民族劫难中惨遭枪杀和蹂躏的前辈们,但我在心中早就有了那大片大片遇难同胞的碑林。

  二战中,日本法西斯在我国制造了人神共愤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我骨肉同胞30多万。东京审判11名法官之一的中国法官梅汝敖说:“强奸和杀人是分不开的,因为日军在强奸之后,通常是把被奸的妇女,甚至连同他们的家属子女,一齐杀掉的。”日军蹂躏我妇女之方式离奇惨虐,古今史册闻所未闻。我妇女坚贞不肯受辱或受奸含羞而投井和悬梁自尽者何止万千。而在日本法西斯细菌武器战地试验中,就有20多万中国人被杀死。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的死伤人数高达3500万。

  眼前的这片墓碑群,也折射出德国对战争的思考和理性的评判。然而日本在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背景下,当局猖獗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华侵略和“南京大屠杀”。

  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历史,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就只能是匆匆过客!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也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我们的国家也面临困难和问题,但更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只要我们“不停滞、不懈怠、不折腾”,继续苦干,中华民族就一定会更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拜谒马克思故乡

  11月8日  星期六 阴

  怀着景仰的心情,我们来到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市。记得我第一次看到的马克思画像,是挂在我家墙上的他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列并排的那张。

  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小镇之一,它位于德国西南边陲,靠近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距卢森堡边陲只有几十公里。弯弯的摩泽尔河从西面潺潺流入市区,特里尔就坐落在狭长的河谷盆地里。特里尔人口虽然只有10万,但历史却十分悠久。在欧洲,特里尔是排在伦敦、巴黎、罗马之后的四大古都之一。在这座环境优美的小城中,随处可见的是古罗马留下的遗址和遗迹,比如矗立在市北面的“黑城门”,据说它建于公元2世纪,是当时罗马帝国最高大的城门。特里尔拥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是现存古罗马时代遗迹最多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的八个古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马克思故居就坐落在小城一条十分清静的名叫布吕肯街的小巷内。这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一栋环形的三层小楼,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乳白色的墙饰,棕色的门楣和窗沿,窗台上摆着鲜花。灰色的外墙上挂有“10号”门牌,门牌上方有一个马克思侧面头像浮雕。

  据介绍,这座小楼建于1727年。1818年4月1日,马克思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下了这座住宅,时隔仅一个多月,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从出生到高中毕业(1835年),马克思在此度过了愉快的青少年时光,直到去波恩和柏林读大学。他先后攻读法律和哲学专业。后来,他在学习哲学和经济学之余,还继续进行传播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顺着正门进入小楼一层,右边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接待室一位中年德国妇女,既售票,同时又出售各种明信片、海报、马克思原著翻印本、目录、画册和故居纪念馆出版的学术论文。

  接待室正面墙上的一张马克思肖像,浓密的络腮胡子、宽敞前冲的额头和明亮深邃的眼睛,使画像显得十分传神。但是走近一看,这张肖像既不是照片,也不是绘画,而是用一个个英文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这些英文字母来源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用一个作者自己享誉世界的著作来描绘和勾勒作者的肖像,这一创意非常独特。

  一楼接待室的对面,专门展示的是故居的历史。从室内陈设的家具可以看出,一间是马克思父亲当年从事律师职业时的办公室,另一间则是当年的厨房和客厅。走上二楼,靠楼梯口的第一间房间,就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

  整个二层楼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陈列展览,这里主要介绍了这两位伟人的生活经历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内容。在这里,我见到了长征中的毛泽东,见到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见到了斯大林、见到了卡斯特罗……三楼则是马克思各种著作、版本、手稿、照片和书信的展示。

  在展室的墙上除了各种照片资料外,还印有《共产党宣言》的摘要和对它的评述。而在玻璃柜中,则陈列着最珍贵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版和《资本论》第一卷的平装本。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马克思当年手抄的海涅、拜伦爱情诗集和民谣歌集也陈列在其中,甚至还包括周恩来在延安1943年12月10日签名用过的一本《共产党宣言》。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人们把他安葬在英国伦敦的海格特公墓。特里尔市居民,把马克思故居作为一笔宝贵遗产保留下来。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把这房屋从私人手中买来加以修缮。德国法西斯上台后,故居中收藏的珍贵文物、图书和家居被洗劫一空。1947年,历经劫难的马克思故居才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为了纪念马克思,这条街已被命名为马克思大街。在马克思故居前专门设立了公共汽车站。

  一点思考

  11月9日 星期日  雨

  今天上午就要离开特里尔,去法兰克福机场回北京了。早晨起床已经是6点,洗漱整理完毕,我又拿着地图,再次徒步拜谒马克思故居。

  天空淅淅沥沥下着细雨,地上落叶轻轻作响。穿过黑城门,晨风中的马克思故居前,旗杆上的马克思肖像旗帜迎风飘展。

  在金融危机风暴中,人们又一次想起了马克思。英国教会在检讨美国金融危机时,颂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分析是“正确的”。在德国,马克思再次成为时尚,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资本论》的销量成倍增长,折射出人们对现状的思索。

  恩格斯曾在马克思墓前说:“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真实地表达了敬仰马克思的群众的肺腑之言。

  据记载,当年马克思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没有人注意他的离去,但如今,马克思既使在西方世界的民意中,已经是近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曾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我们应该在“危”中寻找机遇。我们要发扬光大、扬长避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德国之行是我第一次出国。回想我们走过的一个个城市,我觉得有几个场景,总令我难以忘却——

  难以忘却在柏林市马恩广场前合影,在柏林墙前的驻足,还有那被拆除的前民主德国人民大会堂的残垣断壁和零乱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堆,留给我的是沉重的思考。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为了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难以忘却在中德友谊文化交流重镇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前各种肤色的参观游人,以及他们对这位190岁的世纪老人的朝拜。

  难以忘却每到一处,古朴的、现代的精美建筑和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那是凝重的历史文化符号,那是国家的骄傲,城市的自豪。(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