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能否用人均国民收入取代人均GD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17:25
张千帆:能否用人均国民收入取代人均GDP http://view.QQ.com  2009年10月14日09:55   晶报  张千帆  我要评论(64)

  前不久,新华社报道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报告,报道标题是“人均国民收入2770美元”。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尤其是报道的关注点从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转移到“人均收入”。于是,我带着兴奋查阅了长达8个网页的统计报告,可让我失望的是,这只是引用世界银行资料的短短一句话,而不是统计局自己算出来的数字。

  事实上,该报告还是以“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开篇,到第六篇才谈到“人民生活”并分别列举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但就是没有给出中国总体的“人均收入”。所以,虽然媒体将“人均国民收入”作为标题,但是这个从世界银行拿到的数字,似乎和整篇报告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我早在比较中国和外国地方财政时就发现,我们对GDP的情有独钟是颇有些“中国特色”的,因为美国等许多国家很少用GDP说事,“地方GDP”更是闻所未闻的概念。他们的统计一般都用地方人均收入和公务行业薪水,而我们则很少关注这些概念。事实上,我查遍了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仍然查不到中国人均收入这个数字,但是从媒体报道的方式来看,普罗大众真正关心的是人均收入而不是GDP,而GDP及其增长速度,至今仍然是评价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

  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并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还不占大头。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中国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不等,有40%甚至更低的。既然没有统计局的权威数据,世界银行的计算口径也未必和国内统一,我这个非经济专业的人就不在此冒险了,但是,一个共识是中国人均收入占GDP比重远低于美国等国。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地方的GDP涉及工资、消费、投资、出口等多个方面,而中国的工资和消费水平一直偏低,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GDP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以致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这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悖,因为市场经济意味着藏富于民,人民掌握着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财富,通过消费和供给的市场交易促进国内产值的增长,因而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必然相当高;相反,计划经济则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生产资料或基础建设来拉动GDP增长,政府或国有企业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再加上劳工组织无力在行政主导模式下为劳动者争取权益,个人收入占GDP的比重必然很低。

  中国改革之路虽然是从计划到市场,但是,由于市场改革仍然带有相当大的政府主导成分,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和各级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低工资就成为这种增长模式的标志。

  当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是正常甚至必要的,但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增长模式的诸多弊端。地方政府对GDP的片面追求,不仅压缩了收入增长空间,而且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一旦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GDP增长不仅未必等同于社会财富增长,而且可能成为社会畸形发展的代名词。

  要将各级政府在GDP的盲目竞赛中悬崖勒马,有必要改变衡量政绩的标准;如果在改革初期提出将GDP增长和政府绩效挂钩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今天这种考核体制已经流弊尽显,应该及早将考核指标从GDP变换为人均收入。只有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地方人均收入,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深化。

  不错,人均收入并非人民幸福指数的全部衡量,它既不能直接体现基础设施或社会治安,也未必能反映生态环境的优劣,但它毕竟是人民福祉的最直接和最重要衡量。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说GDP和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但是,这些指标和人民福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却不容易说清楚。为了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让人民自己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从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还是将我们的评价体制和统计思维,更重视人均收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