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希莫勒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3:24

玉希莫勒盖

梁君《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7日   24 版)

  玉希莫勒盖,这个有点拗口的名字,是天山脚下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本不起眼,却因一段路和一个隧道,显出与众不同。

  往天山进发,远处是圆圆的山,山上的牛羊像玉珠在滚动;近处是平展展的田,金的是葵花,翠的是玉米;白墙红瓦的房舍,一派高原风情。在这美丽的天山下,有一处已基本完工的构筑物——玉希莫勒盖(蒙古语:黄羊岭)隧道。

  2008年,横跨天山南北的独山子——库车公路那拉提至乔尔玛段的扩建任务启动。这段工程被称为全线的“骨头”工程,299道山弯构成了50公里的地段,特别是地处天山顶端的玉希莫勒盖隧道,海拔3200米,全长1943米,冰蚀、泥岩、裂隙水,地质极为复杂,每年施工期最多只有4个月。因其海拔高、施工难——特别是以前开凿的隧道已经废弃——被称为“天山第一隧”。一支精干的队伍进驻这里,发扬“铁军”精神、秉承时代理念,勇敢出击“天山第一隧”。 

  这玉希莫勒盖旧隧道,20多年前由某基建工程兵修建,隧道修了8年,牺牲了20多名解放军战士,通车一年后就因为涌水结冰而成为“冰洞”。当年,以解放军修筑天山公路为背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电影《天山行》,感动了万千观众。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80年4月12日,在天山上筑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二营五连的郑林书、罗强、陈卫星、陈俊贵奉命下山到42公里外的部队报告:山上1500多名官兵因大雪封堵,即将断粮,请求救援!他们在大风雪中走了两天两夜,在剩下最后一个馒头时,郑林书命令入伍仅38天的新战士陈俊贵吃下去。最后仅有陈卫星和陈俊贵获救,其余都牺牲了。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老家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不到一年,陈俊贵便辞去舒适的工作,和妻子孙丽琴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来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镇,在郑林书的墓旁安了家,靠开荒种地为生,为班长守墓。直至2006年6月,全部筑路烈士迁入乔尔玛烈士陵园,陈俊贵和孙丽琴被招录为陵园管理人员。这条路以及由这条路而衍生的人和事增添了天山的魅力。由此我不能不联想到我们铁道兵官兵, 为修建铁路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就我所亲历的嫩林铁路,南起嫩江,北至黑龙江边的古莲,地处大兴安岭高寒地区,最低气温零下47至50摄氏度,无霜期仅80至90天,数万名铁道兵官兵奋战了8年,提前完成了任务。特别是当年以铁道兵部队为主力修建的成昆铁路,全长1083公里,有2000多名铁道兵官兵长眠成昆线上,几乎每个大的车站都有烈士陵园。

  为有牺牲多壮志。怀着这样的感想我从遥远的东北来到这里,是缅怀祭奠,也是为新的工程鼓劲。踏进离旧隧道仅30米的新工地,激战正酣。时值三伏,大地流火,可隧道里却是冰凉袭人。工人们穿着棉衣、套着雨衣,在紧张地立钢架。面对5类围岩的破碎地质,以及极发达的水系,隧道采用上下分断面开挖的方法,地质雷达超前探测,50公分一设格栅钢架,地面仰拱的铺设及第二次衬砌近距离跟进,全部实行机械开挖、出渣,安全有序,稳步推进。当过铁道兵的书记动情地说:“我们不仅要修建一条高科技的隧道,而且要修建一条更美观的隧道,使玉希莫勒盖隧道成为天山的一绝、全疆的一绝。现在,来疆的人都要来看天山;那时,来天山的人就必然来看隧道!” 他的话触动了大家,引起一片笑声。

  这高寒山巅,地球深处,他们以乐观的精神、平常心态搞工程建设,远离家人,远离繁华,不求名利,默默地工作着,洒汗流血,以至贡献生命。他们把血汗抛洒在这里,却以生命的坚韧和豁达,在天山边地上建起了一个个工程,也铸起了一尊尊伟岸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