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活之一》——忆赤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2:43

[转] 《军旅生活之一》——忆赤城 
转载自 王铂淦    转载于2010年01月28日 10:47 阅读(0)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目   录

 

感  言

《军旅生活之一》—— 忆赤城

一 回  忆 ………………………………………………第1页

二 感  动 ………………………………………………第3页

三 看  戏 ………………………………………………第6页

四 悼  念 ………………………………………………第8页

《情感篇》

眷  恋 ——忆秦城村的池塘……………………………第10页

怀  念 …………………………………………………第13页

梦  境 …………………………………………………第17页

 

 

 

感   言

 

      不之不觉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过了几十年,时间过得真快啊!回想从前的许多往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是人生如梦。假如时光能倒流,我真愿回到过去,从新回到那个年代,过那种既简单朴素而又快乐的生活。

    闲暇时,我喜欢独自一人,沏上一杯浓浓的茉莉花茶,静静地看看书,看看电视或干点我自己喜欢的事,我想人生也不过如此吧。

    最近以来,我觉得电视越来越好看了。继《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播出以来,一大批军事题材片,(包括战争片、谍战片、军旅生活片、爱情片等),怀旧片频频而出,火爆一时,如:《亮剑》、《沂濛》、《我的团长我的连》、《幸福像花一样.》、《北风那个吹》、《潜伏》、《冷箭》等。这些电视剧我感觉拍的都比较成功,题材比过去更加广泛,内容更加真实、可信,情节更加离奇曲折,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寓意更加深刻,富有内涵。看过以后,往往能触及心灵,使我感动,,令我沉思,产生共鸣。毕竟我也曾当过几年兵,虽然在部队只是一名战士(中士),所经历的也没有人家那样惊心动魄,曲折离奇,但回想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大概是受电视剧的影响,我也萌发了写作的念头,想借此抒发一下我的感情,释放一下我的情怀。所以我试着写了几篇散文,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虽然写作水平很差,但内容却是真实的,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没有半点的虚情假意。我真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写作,把光阴都虚度了。不过我以后会好好练习,尽快把写作水平提高上去。写出一些较好的散文来,与大家分享。

七十年代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那时我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充满幻想的年龄。许多美好的往事想起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搜集散落的记忆,重温昔日的温馨 。因为曾经感动,所以难以忘怀。一支歌,一段熟悉的旋律,一部老电影,一个老故事都能使我心潮起伏,魂绕梦牵,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青春的怀念。

细想起来,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不过几十年的光景,真像一场梦。而梦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青年时代,青年时代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最珍贵的,是永远值得珍藏和怀念的!

由于水平有限,(仅初中文化程度,而且初一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了)文章中不足之处殷切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此衷心的感谢 !下一步我想写《军旅生活二》,写写在老挝的经历(援建四号公路),趣味轶事及在云南(昆明、玉溪、思茅、孟腊等)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

                                     

王中伏

2010年元旦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到私密记事本 转载自 王铂淦    转载于2010年01月28日 10:47 阅读(0)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军旅生活之一》

           —— 忆赤城

一、回 

 

   每当电视里播放戏曲节目山西梆子的时候,听着那优美的唱腔婉转的旋律,不由得使我如醉如痴,也总能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对赤城的回忆。

   那是1973年我应征入伍,在北京军区工程兵52922部队当兵,我被分配到警通连通讯班。说起来真是挺幸运的,没被分到施工连队而是成为一名通讯兵,我兴奋了许多天。那年的春末夏初,我们奉命去赤城(张家口地区)去执行架线任务,从此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历程。那时我才知道也体会到作为一个通讯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简单,通讯兵也是很艰苦的,不仅需要技术同时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我们每天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工作非常劳累。但工作之余,我们也有娱乐也有欢笑。每到礼拜天休息,我就和战友们出去玩儿,散步、逛县城或者看电影、看戏(晋剧),瞻仰烈士陵园等。我们在赤城大概干了一年左右,也确实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赤城在北京延庆县以北,属于张家口市,海陀山区。以县城东侧山峰色赤而得名。夕阳西下的时候,东边的山崖如红霞般的灿烂,故赤城又称霞城或红城。

   我们排的驻地就在赤城县以东的鸡蛋库里。那时每天的伙食费虽然只有九角钱,但守着鸡蛋库鸡蛋可以说随便吃,想吃多少有多少,伙食真是挺不错的。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鸡蛋,摊鸡蛋、煮鸡蛋、蒸鸡蛋羹,有时一碗汤面里多达四五个卧鸡蛋,吃到后来,我们都烦腻了,闻闻自己身上出的汗都是鸡味儿。

   我和炊事班的战士关系处的很好,尤其和副班长关系甚为融洽,很谈得来(到后来他提班长后就把我调到炊事班当了副班长)。副班长是个老兵,山西晋中人,人很好,性情也活泼开朗,尤其酷爱晋剧,高兴了就唱上几句山西梆子,那腔调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记得有一次连队开联欢会,他还登台演唱呢!蛮是那么回事的。我还上台了呢!口琴独奏: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插曲《金达莱》。

   有一次连队改善伙食,副班长提前就偷偷的告诉我:“晚上吃馒头炖驴肉。”那天中午,我几乎没怎么吃饭。到了吃晚饭时,我吃了一共八个馒头,一大碗儿冒尖儿的驴肉。我们班最多有吃十二个馒头的,你相信吗?我真没胡说。

   鸡蛋库的位置紧靠县城东侧的城墙根。城墙就是库房东边的院墙。墙不高,上面长满了荒草和野花。闲暇时我们就爬上去玩,极目远眺,赤城的山山水水,古老的街道和店铺以及古老的门楼尽收眼底,使我尽情饱览这古老的城镇风光。

   我们的任务就是架线,每天我们坐着解放卡车,拉上通讯设备和工具在晨曦中出发,晚上日落西山了才回来。

   赤城山区的气候非常恶劣,真是变幻无常。虽然是夏季,但说刮风就刮风,说下雨就下雨,刚刚还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转眼间就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了。风沙特别大,风卷着沙尘漫天飞舞,刮的你睁不开眼。冬天更是厉害,气候寒冷不说,西北风一刮夹带的沙子打在脸上真像鞭子抽一样。一年下来,我的脸皱皱巴巴的,至少脱了一层皮。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六月出太阳,还刮西北风。”我们就是在这极其恶劣的环境里架线,维修线路。每隔大概一百米左右就竖一根电线杆,我们每天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把自己架在高空中,顶风雪、冒严寒,战酷暑,真是艰苦的很。但我们始终很坚强,而且毫无怨言。

   我最佩服的就是我们排长了,他是个湖北老兵,69年入伍,别看他个头瘦小,力气却非常大,长着一双又大又厚粗壮的手,满手掌都是厚厚的老茧。掰腕子一般人掰不过他。他非常能干、能吃苦,每到关键时刻,紧急关头,他也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人也非常好、老实憨厚,待人可热情了。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他曾荣获过二等功和受过多次嘉奖,真是个可尊可敬可爱的人。他对新兵非常好,从来不歧视。要知道,部队的等级观念非常严重。俗话说:大一级,压死人。就是比你早入伍一年的兵,也对你指手画脚,摆点老资格,看不起刚刚入伍的新兵。(新兵被称为新兵蛋子)。

   排长对我非常好,非常喜欢我,不像其他那些老兵。环境虽然艰苦,工作虽然累,干起活来,我们都是争先恐后的,生怕落后于他人。我工作起来,更是积极主动,比谁也不差。我是个死爱面子的人,生怕别人说三道四的,什么城市兵娇气啊,不能吃苦啦,不如农村兵等等。也许就是因为我能吃苦积极上进这一点,所以排长才喜欢我。多少年来,部队最让我想念的,除了排长以外,还有就是炊事班的老班长了。

 

二、感  动

  赤城的老百姓非常诚实、厚道、可爱。他们操着浓郁的地方乡音,说起话来很有意思,每句话几乎都带点口头语(就是脏字),他们可不是有意识的骂人,实在是就这么个习惯。和他们接触多了,也就习惯了。表面看,好像很粗鲁,尤其是女人,不管大姑娘还是小媳妇说话都那样,其实挺实在,挺可爱的。说着笑着,还时不时冒出一二句你听不懂的方言来(比如管嘴巴叫鼻抖,给你一个鼻抖就是打你一个嘴巴的意思)。赤城是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的小城镇,赤城的老百姓中有许多人都是先辈的后代,不是军属就是烈属,他们对当兵的尤其对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解放军战士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格外的亲切,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待我们。有一件事想起来至今使我难以忘怀,请听我仔细道来。

   有一天,我和一个叫吴红的战友(来自一建三工区,顺义人)奉命去检修电话线路(临时电话线),我们抱起线拐背起工具袋马上出发了。出了县城,在郊外的荒山野岭中,踏着漫山遍野的野草沿着电线杆仔细的检查,不知不觉走出有十几里路的路程,终于发现有一处电话线被风刮断,我们很快接好线完成了任务,记得当时正是夏末初秋的季节,天气依然酷热,我们又累又渴,真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痛快地喝点水。正想着,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半山腰有一户人家,吴红提议去老乡家找点水喝,我说好吧。我们来到山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直通上边。沿着一级级的石阶往上走,很快来到上面。我们看到这上面是一块很大的平地,一个农家小院呈现在我们面前,小院的四周用干树枝编成的篱笆围成一圈,我们走进院内,首先看到的是一群老母鸡在院里散养着,它们互相追逐着或在地上寻觅着食物。在院子的东边还有个猪圈。猪圈用石头砌成,两只小猪哼哼唧唧地一边叫着一边拱着地寻找着它们可以吃的东西,我一看石槽里什么也没有,它们肯定饿了,急切地盼望主人能喂它们。小院里座北朝南三间房,西边我记得好像还有两间,房屋很破旧,全部用山上的石头砌成,窗户纸被风刮得都破了,一条一条的随风飘动,看着有些凄凉。我们走到门前,门关着。我的战友叫道:“大娘,有人吗?大娘!”门开了,哪里是大娘而是一位很俊俏的年轻姑娘站在我们面前。她很亲切而热情的招呼我们,“呀!是解放军,请进来!”我们俩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们想找口水喝。”我说道。随即我们进了屋里。“有,有,俺马上给你们烧啊!”说着,姑娘立刻蹲下身去点火烧水,我们连忙说:“不用了,不用。有凉水就行。”“行吗?还是烧点吧!别喝坏肚子!”我们说:“没事,就是想喝凉的。”“那行。”说着姑娘掀起缸上的大木盖,用一个好大的葫芦瓢舀起满满的一瓢水双手递给我们。我们实在是渴坏了,也不客气,接过来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一饮而尽。每人喝了一大瓢水。真痛快!“这水真凉,真好喝!”“这是山上的泉水。”姑娘说。原来在他们的房后就有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来,长年流淌,永不停息。我环视四周,这屋里除了一口大缸,一个灶台,就好像再没有别的什么了。“进屋里歇歇吧!”姑娘腼腆的但用很亲切的口吻说。我们也确实想休息一会儿,随后我们进了右边的房间,那一瞬间,我们惊愕了,眼前的一幕是:一个占了大半间屋子的大炕上铺着破旧的炕席,炕席的东头角落里端坐着一位很丑的姑娘,上身穿着一件红花的小衫,用一双痴呆的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我们,年龄似乎很小,看样子有些傻。“她是你?……”“这是俺姐,她是个瘫子。”姑娘这句话一说,又使我们大吃一惊。既同情又惊讶。同情的是,姐姐真惨啊!又傻又瘫,惊的是,姐姐长的好丑啊!和妹妹的容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我的战友吴红是个很健谈的人,趁着吴红和她聊天的时候,我默默地仔细地打量这位姑娘,只见她身材苗条、五官端正,上身穿了一件碎花的红色夏布短衫,下身穿一条海蓝色的纯棉布长裤,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好看的鼻子和嘴都长的既端正俏丽又小巧玲珑,尤其那双明亮而乌黑的大眼睛看起来是那样的纯洁而天真,透着山里人的质朴与单纯。她好看的脸蛋一边一团红晕,那不是经过涂脂抹粉化妆出来的红晕,也不是因害羞难为情而产生的红晕,那是因为高原气候反应及长年累月风吹日晒、奔波劳碌而自然生成的天然红晕。是一种自然的美丽,是上天赐与她们的。当地的女人脸上差不多都有这样的红晕。那时我们曾戏称她们是山楂脸。

   “你爸妈呢?”我问道。“俺爹和娘下地去了。”正说着,姑娘的父母回来了,看见我们格外的亲切和热情。让姑娘拿出许多的大枣和花生招待我们。满满的一笸箩放在炕上的小炕桌上。姑娘的父亲大约五十岁上下。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中等个头,两道剑眉下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历尽沧桑,受过不少苦的,但透过他的眼神足可以看出他意志的坚强,任何艰苦、任何困难都是压不垮的,都能挺过去的。她的母亲差不多和她父亲一样年纪,对我们和蔼又亲热,问寒问暖,一看就是一个既善良又淳朴的农家妇女。

   我们坐在炕头同这位憨厚朴实的老乡聊起天来,他很健谈,当年抗战时期他曾参加过游击队,曾配合八路军炸过日本鬼子的炮楼,也曾和鬼子拼过刺刀亲手杀死过日本鬼子,谈他如何在大山里和鬼子周旋,打游击战,讲日本鬼子如何烧杀掠抢,如何残忍,灭绝人性,他的六位亲人都是惨死在鬼子的枪口和刺刀下。讲他们如何配合解放军攻打县城,解放县城。讲起当年战斗的惨烈,回忆起牺牲的战友和亲人的逝去,这位壮实而忠厚的庄稼人禁不住伤心起来,泪洒满面。我们俩也不禁深受感动,对姑娘的父亲肃然起敬。

   我们起身告辞,他说什么也不让走,必须吃了饭走。这时大娘和姑娘端着一大摞烙饼和摊鸡蛋进来。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老乡家里生活这样艰苦,我们怎能吃饭呢?我们一再拒绝推辞,说有纪律,领导不允许。不管怎么说都不行。一句话“必须吃完饭才能走!”大伯推、大娘拽,姑娘拉,弄的我们左右为难,满脸涨红。真不好意思,看来不留下吃饭真是别想走了。真的没有办法,只好留下吃饭。在他们的热情款待下,我和战友饱餐的一顿。这是一顿不寻常的饭菜,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一顿饭,胜过任何美味佳肴。那是大娘和姑娘亲手为我们烙的饼,是用大柴锅烙的饼。这表达了山里人对我们一份儿诚挚的心,当时我们真是吃在嘴里,暖在心上。我想他们平时是绝对舍不得吃的,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吃上一顿白面,因为他们的日子是非常艰难的。可对于我们——子弟兵,却是那样的慷慨大方,满怀深情。正是:军民鱼水情如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告别姑娘一家,回到营地。晚上躺在床上,我的心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大伯那饱经风霜的面孔和大娘那慈祥的面容,尤其是姐妹俩那相依为命的情景,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抹不掉,挥不去……

   过了没多久,我和战友利用星期天休息,请了假,去县城买了一盒点心和糖果专程去看望他们一家人,也算是回报一下他们对我们的盛情款待。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事情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也时常想念那可亲可敬的一家人。以前,我还曾很单纯幼稚的突发奇想,如果条件允许,真愿意把那姑娘娶过来连同她的姐姐一块儿带过来,我心甘情愿养活他们一辈子,而且永不变心。姐姐离不开妹妹,妹妹也放心不下姐姐。我要让她们永远不再受苦,要让她们享受快乐与幸福。我要让她从山窝儿里飞出来,飞到我的身边来,她可是山窝里的一只金凤凰啊!

三、  

 

我们在赤城这一年里,曾经看过几出戏,赤城县晋剧团的《海坨儿女》,《杜娟山》,《龙江颂》等,都是现代革命晋剧。尤其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剧《海坨儿女》,给我印象颇深。在这之前,我从来没看过晋剧,对河北梆子倒是挺熟悉的,从小就看过。自从看了《海坨儿女》后,我就深深地喜欢上山西梆子了。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很近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河北梆子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富有激情。阳刚气十足又不失悠扬婉转。而山西梆子的主要特点就是

更加婉转,优美,细腻,流畅,动听。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听起来更能使人热耳酸心,别有一番滋味。

赤城县晋剧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明代嘉靖年间就有了“云州戏班”。赤城县晋剧团建立于一九五三年,文化大革命中曾改成文艺宣传队,后来又从新恢复了剧团,可是在那个年代只许可演革命样板戏。

赤城人最喜欢听山西梆子,虽然他们是河北人,可喜欢山西梆子的程度远远超过河北梆子。就连小孩儿都能唱上几句。

记得有一天是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北京老乡在街上闲逛,当我们走到剧场门前时,墙上的大海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海报上醒目地写着;新编革命历史现代剧《海坨儿女》,赤城县晋剧团演出。我们决定看一看,售票处的工作人员看我们是军人,又是从北京来的,就格外的照顾我们,卖给我们最好的座位,第一排。

《海坨儿女》这出戏演的是抗战时期海坨山区的儿女们在女游击队长的指挥下,在党代表的正确领导下,如何同八路军一道齐心合力,同仇敌忾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故事。

海坨山位于赤城县以南,在一九四零年以肖克为首的冀、热、察挺进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海坨山区建立了平北工委和游击大队,是一个老革命根据地。

仅在一九四二年日寇就对海坨山区进行了大扫荡达三十二次,杀害干部群众430余人,烧毁房屋二万多间。海坨山区(包括赤城)在抗战中有一万二千多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海坨儿女》讲述的就是那个时期的事。

我记得那天是晚七点开演的。我们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剧场。而剧场内早已是座无虚席,男女老少说的说,笑的笑,喊的喊,热闹非常。我们坐在第一排,座位是长长的木条椅子,我们七八个人正好坐成一排。开演前的场内秩序是非常混乱的,可以随便抽烟,嗑瓜子,吃东西,大声喧哗,也没有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甚至有的人坐在椅背上,脚踏在座位上,也没有人去管,真是随心所欲。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农村看大戏,和北京剧场的气氛截然不同,充满着浓郁的乡村

气息和风土人情。直到演出开始,帷幕徐徐拉开,人们才停止了喧哗,剧场内很快的静下来了。

    《海坨儿女》这出戏是唱、做、念、打幷重的戏,演员的功底很扎实,无论是唱还是武打功夫都比较到位,就是舞美、道具、灯光等差一些。演到精彩处,台下不时爆出阵阵的掌声。尤其是扮演游击队长的女主角从扮相到唱腔都非常专业,扮相英俊潇洒,齐耳的短发,一身素装,腰系武装带,手持驳壳抢,英勇善战,率领队员们与日寇巧妙周旋,欲血奋战。这使我马上联想到京剧样板戏,《杜鹃山》里柯香的形象。比起柯香的扮演着杨春霞来说,无论从扮相还是表演能力上,都是毫不逊色的。当演到鬼子进村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有无数村民惨遭敌人杀害的时候,她的唱腔委婉凄凉,声情并茂,令人感动得不禁潸然泪下。当演到游击队和八路军出奇制胜,捷报频传,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她的唱腔又激昂奔放,婉转优美,把戏曲的独特魅力表现的酣畅淋漓。台下的乡亲们听到精彩处,除了一个劲儿地鼓掌外,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好听|。好听。”这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晋剧的喜爱之情。

    戏中有几处失误的地方,毕竟是县剧团而不是有名的大剧团。因我们是坐在第一排的地方,所以看得非常清楚。一处是,八路军和和鬼子拼刺刀的场面,战士手握步枪对着鬼子的胸膛猛刺,那步枪上的刺刀不知是什么做的,软绵绵的,颤颤悠悠的,一刺就弯曲了,大概是纸板做的吧,还不如儿童玩的玩具步枪呢,道具简直太差了。还有一处是炸炮楼的场面,炮楼用木板制成,画的还很像,当轰隆一声巨响,一股浓烟腾空升起,可炮楼没有应声倒下,半天没动静,大概七八秒钟后,炮楼才徐徐倒下,啪的一声,拍在舞台上,立刻扬起一片灰尘,尘土冲我们迎面袭来。我们赶紧捂着嘴,气都不敢喘一下。还有一处更可笑的地方是:鬼子要进村了,游击队员们帮助村民往山里撤退,一个队员背着老大娘往前跑,结果老大娘从背上掉下来了,紧接着老大娘从地上爬起来,噌的一下又蹿上去了。动作之敏捷,之利索,令人惊叹!看到这里,我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的前仰后合的,剧场里也笑声不断。当时我心里想,这位老大娘还真不简单,比年轻小伙子还棒呢!有一个战士是散光加近视,把眼镜都笑掉了,结果满地找眼镜。那天我笑的肚子都疼了。

    虽然有几处失误,但无形中却增添了几分喜剧的色彩。这出戏不但给大家带来了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演出结束了,但我们仍意犹未尽。走出剧场,我们仍在回味着山西梆子那优美的旋律和无尽的韵味。议论着剧情,回想着剧中那感人的情节。

    嶶嶶海坨呼唤英烈芳名,滔滔江水诉说先辈功绩!在祖国六十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海坨精神永远发扬!

 

              

 

赤城是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的小城镇,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赤城人民为了捍卫赤城,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仅在抗战时期中,就有六分之一的赤城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闲暇时,曾多次到烈士陵园去参观、瞻仰。有时和战友们去,有时自己一个人去,可更多的时候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一是因为那里的风景非常美,去那里可以把自己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的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尽情的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二是站在纪念碑前,看着那烈士的芳名,可以静下心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烈士陵园离我们的宿舍不远,几分钟就能走到。顺着赤城的街道由南向北走。先是看见前边街道中间有一座鼓楼,据说是明代的建筑,鼓楼虽小,但却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过了鼓楼继续往北走,一直走到头,就到了烈士陵园。陵园是建在一座小山上,有一级级的台阶通往上边,我们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只古老而威武的石狮子,一雌一雄,一左一右地立在陵区两边,日夜守卫着陵区。来到上边,陵区周围有十几株高大粗壮的松柏挺立在那里。正中间是个亭子,两边柱子上镌刻着“人民战士永垂不朽,革命先烈万古流芳”十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亭内竖立着英雄纪念碑,在碑的六面上镌刻着一千九百八十多名烈士的芳名,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有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务。字体整齐,漂亮。我记得最大的官职是个团长,还有连长、排长,但更多的是士兵,年龄最小的才十几岁。

我站在碑前,看着烈士的芳名,对眼前的英烈们肃然起敬。深情地默哀,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每次到这里来,都能引起我无限的哀思和感慨。我想,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的江山真是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们用他们生命和献血换来的。英烈们就如同园中的株株青松,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赤城县烈士陵园在2007329日整体搬迁,地址选在县城西纸房沟卧岭。新园内新安葬了110多名烈士。200744日,在清明节的前夕,张家口市的领导以及县政府举行了迁建落成揭幕纪念烈士的活动仪式,有2300多名代表和群众参加了活动。

    我和战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找个时间故地重游,到新的烈士陵园参观看一看。再次缅怀先烈,以表达对先烈们的哀思和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