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需要参考地图吗?--NLP与领导第125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08:56
作者:张修哲 |  文章出处:总裁学苑


  完成"资源层次"之后,接下来就是探索"信念层次"。当然,还是必须透过e-mail引导。

  引导是"NLP"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就是透过提问,协助个案发现原来没有注意到的讯息或领域,或者,协助个案的心智往有效的方向移动,或者,从个案身上得到协助他所需要的重要讯息。

  "提问"是"引导"非常重要的技巧,它经常需要灵活调整以因应各种状况。曾经看过这么一则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人巡视马厩,发现门被从里向外冲开,他的马不见了,看来,马是脱逃了。

  他非常焦急,四处寻找,见到人就问,期望有人看到他那匹心爱的马。一次又一次地对所碰到的人描绘他那匹爱马的颜色、长相、特征、大小、习性…,就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爱马在那里。

  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也很累,但是,他却毫不气馁,最后,他问到一位猎人,他还是请教猎人:有没有看到一匹棕色、额头有一块白毛、大约两米半高、活活力十足、体型优美、经常喜欢抬起右前脚…这样的公马?

  猎人也没看见他那匹爱马。

  猎人看着他一脸的失望,不禁给他一个建议:"要是,这么多人都没见到你的马,你不妨改变改变你的问话方式看看,你可以想象,你的马跑出来之后,它会做什么?它喜欢到什么地方去?经过了这几个小时,它会如何?它会在那里停留?通常,我在打猎之前,都是这么问自己,还满有效的,你不妨试试看。"

  马主人听了之后,觉得猎人说的有道理,他就根据这个思考方式,想了想之后,有了一些推测,于是,他问附近的农夫:"请问,我们这里的溪流在那里?怎么去?"

  也问附近经常上山打柴的樵夫:"请问,我们这里有那一个山头,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溪谷?"

  在农夫和樵夫的指引下,他爬上了一个小山头,从三角点高处俯瞰整个溪谷,远远就看到爱马正在溪边喝水、漫步。

  这个故事,对引导者而言,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隐喻。

  有关"提问技巧",在"NLP"的基础训练中,经常安排一个小演练,让一个人(甲)从一付扑克牌中任选一张,另一个人(乙)不知那是什么牌,但是,他可以提问,不过,回答乙的问题,甲只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看看乙如何以最少的问句,最快的速度得到正确的答案。

  就因为乙对整付扑克牌了然于胸,所以,他可以快速、正确地找到答案。

  心灵比一付扑克牌宽广、复杂得多,就如同大海,虽然,任何引导,都可以让对方有新的发现,但是,有时也不免迷航,如果,有一张地图,应该对航行于大海中的船只颇有助益。

  因此,我就大胆地假设"心灵疆界"就是一张"心灵的参考地图",我就是用它在心灵的大海中,展开发现之旅,用于自我觉察、用于引导个案,也将之用于学习、阅读、聆听别人的见解。

  过去,我读很多前人的着作,虽然经常赞叹他们的睿智,但是,往往也觉得他们之间,存在某些矛盾,觉得他们的见解有些混乱;如果打开"心灵疆界"这张地图来看,似乎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各自的定位,知道他们谈的是什么领域。举例来说:看了英国哲学家,"巨灵"作者--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说:"如果没有法治,人生将孤独、贫穷、卑下、野蛮而且短暂。"我就将他谈的放在"环境层次"。

  读到激进行为主义倡导者,"超越自由与尊严"的作者,心理学家及哲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说:"解释人类行为并不需要理会心理领域。"我想,他谈的是"行为层次"。

  推广"功利主义"的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Bentham1748~1832)说:"人应当把快乐最大化,把痛苦最小化。"我就认为他谈的是"感觉层次"。

  看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兹基(LevSemenovichVygotsky1896~1934)所说:"语言的结构不单纯是思想结构的镜像结构。"我就将之归为"信念层次"。

  像《沉思录》的作者,曾是罗马的皇帝--奥理略(MarcusAurelius121~180),他说:"思想的品质决定人生快乐的程度。"应该就是谈"信念层次"。

  至于,启蒙时代法国的哲学家,为欧洲开启浪漫主义的鲁索(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很明显就是谈"信念层次"。

  法国哲学家,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大功臣西蒙.波娃(SimonedeBeauvoir,1908~1986)说:"女人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后天造就的。"这就是谈到"信念层次"对人的影响。

  像神学介奇才的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eofHippo354~430)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能理解。"谈的应是由"信念层次"迈向"自性层次"的途径。

  那位倍受尊崇的基督教学者,却被哥德王国国王迪奥多理克(Theodoric)处死的波依修(Boethius480~524)曾经说:"作恶而没被逮到的人,会比被逮到的人遭受更多的痛苦。"他谈的很可能就已涉及"自性层次"。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说:"自我终将在死亡的时候发展完成。"应该是"自性层次"的功能。

  罗马时代最后一位伟大思想家--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他说:"神有三个部分:太一、精神、灵魂。"

  他说:"太一就是语言无法表达的终极存在、神秘之本源。"应属"自然层次"。他说:"精神是思想与思想对象合而为一,没有主客、没有知觉者与知觉对象区别。"应该是"自性层次"。他说:"精神面向外就是在关心肉体,面向内就是在藉由沉思望向神性。"这句话所提到的"肉体",就是"生理层次",而"面向内的精神"应该就是"信念层次"。

  当我读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哲学家,"君王论"作者--马基维利(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他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就会推论他卡在"信念层次"里,显然还没体验过"自性"以上的层次,我认为他不知道这么做,将让自己面对什么状况,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心灵疆界"仅是一张假设性的"心灵参考地图",虽然功能很不错,但是,我只能说它仍尚待更多的验证和改进。(待续)

摘自:
总裁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