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与岐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5:38

                       八指头陀与岐山                         2009-11-30 10:57:57    衡南县商务局          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法号释敬安,字寄禅,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曾因燃灯供佛,烧残二指,故称“八指头陀”。其人擅诗词,与唐代杜甫、宋代陆游并称为中华诗坛三大爱国诗人。值得一提的是,八指头陀与我们衡阳的岐山有着不浅的渊源,在岐山留下了不少佳作,传为一时美谈。八指头陀与衡阳的岐山有什么渊源呢?他有一些什么样的诗作?衡南县文联主席胡素,为您主讲《八指头陀与岐山》,缅怀佛界领袖,解读头陀诗人。

      故事还要先从岐山说起。岐山海拔不算很高,却也风景秀丽,是衡阳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但凡天下名山必有佛寺道观,岐山也不例外,山上就有座“万寿仁瑞寺”。俗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岐山灵就灵在这座寺庙历代高僧辈出,如开山祖师毛卓锡,响当当的科班出身——明末殿试选出的探花郎!还有田静、恒志、精一上人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人八指头陀等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万寿仁瑞寺”这个寺名,口气好大啊,那个时代有什么人有什么庙敢拿“万寿”当名号,那可是皇家“专属”词汇,犯了大忌的他们就不怕被抓去问罪?岐山寺院可以被称为“万寿”,可不是想这么叫就能叫的,而是它的确与皇家有着一段历史渊源,这缘于一则奇闻趣事:清朝同治年间,岐山寺庙遭火灾损毁,寺院只剩断壁残垣,僧侣无处安身。为了重修寺庙,光大佛法,寺中僧侣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其中有一位叫田静的僧人,一路化缘来到北京紫禁城下,正好碰上慈禧太后得了一种怪病,御医们束手无策,把皇帝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皇帝下诏广求天下名医为太后治病,田静和尚看到后,自告奋勇揭下了黄榜,他用佛家治病的方法吟诵大悲咒数天,并辅以大杯水为太后治病。还真奇了,没几天,太后就能下床活动了。这下把皇帝乐的,龙颜大悦,于是和太后一同召见了田静长老,问,你需要什么赏赐啊,朕一定满足你。田静说:酬谢老僧何如酬报我佛!意思是说,皇上,您谢谢我还不如谢谢佛祖,是佛祖指引我到这里呀!这个田静和尚啊,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一心只求重建岐山庙宇,光大我佛,让流落的众僧都安心礼佛,同时也为皇帝祈求天下太平。皇帝听了很感动,当即下诏,从国库特批白银十万两,赏赐佛教全书经、律、论共32部,1514册,赐风宝筒、紫金钵、千佛袈裟三件国宝作为镇寺宝物,御笔亲书牌匾“万寿仁瑞寺”赠予此寺。还特别允许在寺院建筑风格上雕龙画凤,令两广总督、头品顶戴、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曾国荃担任岐山寺院重建工作的总指挥,寺院落成后,他亲自并且主持了寺院的落成大典。现在岐山寺庙牌匾上“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是曾国荃的手迹。从此,岐山香火旺盛,成为十方丛林,名噪江南,引得天下文人墨客、佛陀高僧齐来朝拜。成为全国佛学界的高等学府之一,鼎盛一时。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背景。

      画外音:八指头陀是哪里人士?他的身世之谜一直鲜为人知,他为何要出家,又如何与诗歌结缘,请看八指头陀身世之谜。

      芸芸众生,莫不是十指连心,为何偏偏他是八个指头呢?八指头陀的名号是从何而来?这还要先回顾一下“八指头陀”的成长经历,八指头陀姓黄,俗名读山,于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出生在湘潭县姜畲乡,与近代两位著名大学者王闿运(湘绮先生)、杨度是同乡,两位大师都曾为八指头陀的诗集作过序。尤其是与杨度交往密切。杨度在《八指头陀诗集》序言中写了一段有趣的往事:“吾幼时即闻乡有奇僧,具夙慧,能为诗。初不识字,以画代书,不知壶字,辄画壶形。其时姜畲,铁匠张正阳,余妹叔姬,皆不学诗,而自能成诗,邻居三里以内有此三异人,传以为奇……一乡之中诗学大盛,高谈格律诗……自成风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我们乡里有一位怪和尚,很聪明,是个诗人,开始时不识字,但能够以画代字,说明事物。在当时我们乡里有铁匠张正阳、我的妹妹叔姬以及头陀这三个人都没有进过学堂,却能出口成诗,传为奇谈。掀起一乡诗歌之学的良好风气。王闿运称赞齐白石,则拿头陀作榜样说:“齐璜画画治印兼吟诗,又是一个寄禅黄先生”。齐白石则求师若渴:“湘潭出此奇人,烦先生引见”。足见头陀在当时文坛的名气。童年的黄读山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乡社环境中。黄读山一出生就与佛结缘,有这样的传说,黄读山的母亲胡氏在怀他时,吃不得一丝一毫荤腥,沾一点就吐,所以他母亲很虔诚地信奉观音大士。黄读山小小年纪跟随母亲拜佛,养成了礼佛的习惯。黄读山的童年是不幸的,七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十二岁时,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从此孤苦零丁。为了生计,不得不替人放牛,当个放牛娃。一天正在放牛,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就到村里学堂窗外避雨,听见飘过来一句唐诗:“少孤为客早”,不禁潸然泪落。学堂老师叫周帆云,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感于他的身世,把他收为书童,闲暇时教他识字断句,读些古典诗词。可是好景不长,老师身体也不大好,经常生病,穷教书的又没钱治病,不久也辞世了。黄读山的读书梦和刚刚好起来的生活在瞬息间破碎了。还好他天资聪慧又乖巧听话,周围的人都很同情他,有人把他介绍给富家子弟当伴读混口饭吃,勉强维持着生计。可是,那些纨绔子弟不喜欢读书,经常嬉戏玩耍,把他当马骑,常常弄得他遍体鳞伤,黄读山不愿意被驱使被奴役,不得不辞去伴读这一职业,向人去学习手艺活,希望今后能够靠手艺维持生存。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木工师傅,但是这个师傅性情非常粗暴,稍不顺意便用鞭子抽打他。种种打击,接二连三,使得小小年纪的黄读山饱尝人世冷暖。有一天,他正在暗自伤心落泪,见篱笆外好端端的白桃花,被一场突然而至的风雨摧残得一干二净,想想自己的遭遇和桃花一样,不禁失声大哭,顿悟人世无常,世事难料,于是决心遁入空门,潜心向佛。起初,他在自己家里拿母亲遗留下来的小佛像供奉,由于供佛十分用心,握香的双手经常被灼伤还不知疼,日久天长把两个手指也烧残了,只剩八个指头。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的意志,铭刻出了一个注定不凡的名字。几十年以后,由于他在佛界和诗界已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广泛的影响力,被选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为佛佗之首,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八指头陀。

      [画外音]八指头陀遁入空门的第一站是不是岐山?他在岐山住了多久,是谁引导他走上诗歌之路?

      同治七年,也就是1868年,年方十七的黄读山,投靠湘阴县法华寺当了和尚,拜东林长老为师,赐名敬安,字寄禅,开始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佛家生活。这年冬天,头陀有幸来到南岳祝圣寺参加法会,他因为通晓佛家梵音曲调,悟性好,禅师为他举行了受戒大礼。在这里,他结识了岐山著名高僧恒志,当场就拜恒志为师,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恒志和尚带读的研究生。这年年底,八指头陀跟随恒志大师来到岐山,岐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溪水长流,岐山藏经楼上经书齐全,不仅有佛教传统典籍,还有唐僧取经带回来的佛经原始版本,浩瀚如海的经书加上恒志大师知识广博,深厚的佛学修养,让他感觉到这里是理想的学佛参禅圣地,于是决定在此安心学习。我们从他在岐山这段时间写的诗词中可以感知一些生活片断:他在《岐山感旧诗》序言中写道:余以同治戊辰,问道岐山,初闻志老人说法,如日照高山,大喜温身。足见他求知若渴,遇得甘霖的愉悦心情。他在诗中写道:“弱龄喜闻道,遥礼岐山师,千里怀耿介,中心如渴饥。……”头陀不但聪慧,还格外勤奋,主动承担寺院的勤杂事物,打扫禅房,烧火做斋,劈柴种菜。恒志长老很赏识他,参佛坐禅之余,常以诗词格律之学教他,令他学问日增。不久发生了一件幸事,令他的诗作开始产生了质的提升,那是佛界诗僧在岳阳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相当于佛界诗词研讨会,恒志大师、精一上人等江南名僧应邀相聚巴陵(今岳阳古称)。头陀随师而来,第一次游览岳阳楼,高僧们忙着分韵赋诗时,头陀也静下心来,凝视洞庭湖光,洞庭波涌,一碧万顷,口中念念有词,忽得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的诗句。上告众僧,众僧极为赞赏,认为这是神来之句,力劝他继续努力学习诗词创作。在这里,他结交了许多诗词大师,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从此更加激情澎湃,诗不离口,一发而不可收拾。以后的书信、度牒往来,谈佛论诗不断,以至于废寝忘食,有些诗句,他反复推敲,不厌其烦地广泛征求意见,删删改改,苦心吟诵,他在岐山的代表作有《忆岐山春日山居》“三月清明景更佳,杜鹃红发满山花。几回闭户提篮出,微雨晴时采嫩茶。”好一幅清明山花烂漫时节的采茶全景图,意境灵动飘逸,质朴清新。又如《与与了上人话旧》一诗曰:“当时楚水岳云间,持钵从游鬓未斑。一十二年如电拂,白头相对话岐山。”意思是想起当年,你我行走在湘江和南岳的云水之间,你我还青春年少,时光如电光一样闪过,现在我们均已发白,相守在这岐山上。《哭与了和尚二首》(一)忆昔俱年少,岐山问道时。看云同枕石,洗钵共临池。暂指青松别,仍为皓首期。旧游今寂寞,回首泪如丝。(一)忆往惜,你我青春年少,到岐山问道,开始我们共同的人生之路。曾经同枕一块石,共看一片云,曾经在同一池水中洗钵洗心。告别的时候,还青春常在,以为今生今世既使白头还可相见。而现在重游旧地,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了你,不禁泪如雨下。(二)五月潇湘岸,含凄送汝归。那知挥手去,永与赏心违。世事嗟难定,浮生念转微。门前双杏树,犹挂旧禅衣。(二)曾在五月烟雨迷蒙的潇湘门,含泪送你回去,哪知挥手之间,竟成永别,叹世事难料,人生如梦,生命是多么脆弱而微小,忆起岐山寺门前千年银杏树上,还挂着你当年晒在那里的禅衣。八指头陀视友如亲,情深似海,牵挂与思念,凄凄切切。又如他哭恩师而作的《礼恒志老人塔》“风雨一萧瑟,落叶满秋林。碧藓侵阶长,青松覆塔阴。空闻遗教偈,谁识不传心。独礼虚堂月,无言泪满襟。”秋风秋雨萧萧瑟瑟,秋叶飘满山林。在这样的秋日里,碧绿的苔藓仍然长满你的阶基,松枝青翠地覆盖你的玉塔,林空仍然回荡着你的佛传心经,谁听到了不为之崇敬。而今我陪伴你,坐到月上岐山,说不出千言万语,只有泪满衣襟。

      恩师已去,师恩长留,余音犹闻,佛灯相伴,无限缅怀。八指头陀还写下了《岐山礼懒放禅师塔》、《岐山感旧诗》、《怀精一上人》等10余首诗作。他在衡阳城也留下了不少诗作,如《过衡阳退省庵》、《东洲访江肇甫山长》等。建议这些诗作应该收入湘水明珠文化公园诗词碑林中,下面,我们来欣赏。《东洲访江肇甫山长》“有鸟鸣乔木,起余求友心。浮舟度烟水,策杖入云林。小阁焚香坐,清言见道深。欲移石床近,还就绿萝阴。”鸟儿在枝上鸣叫,唤起我的访友之心。我乘着小舟度过烟水迷蒙的湘江,扶着黎杖进入林山深处,这里的阁楼上檀香袅袅,坐在您的对面,聆听您轻言细语,能感知您道行之深,我想靠近你的石床,多多领教您的智慧,请让大树的绿荫覆盖我吧。《过衡阳退省庵》“日落潇湘晚,重过旧草堂。幽篁多美荫,老树发奇芳。短发心犹壮,扁舟意自长。独怜江海去,未待晚松尝。”意思是,太阳西沉,潇湘门外近黄昏,在这样的时刻,我再一次来到退省庵旧草堂,这里的竹子长得多么美妙,曲径通幽,林荫如盖,花树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的头发虽短,但壮心不已,我乘坐的小舟意蕴绵长,来不及欣赏江岸的夜色,我就要离别,湘水浩浩载着我向前。
      
      这些写景状物的诗饱含着作者对湖湘一带,对衡阳城风光的眷恋和在这里交友问禅、心神迷醉的深刻情感,境界高远,引人入胜。

      [画外音]八指头陀离开岐山之后是否还回过岐山?到过哪些名山大川,在哪些寺庙云游,留下哪些诗词名篇?

      1875年,二十四岁的八指头陀离开万寿仁瑞寺,告别了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之后头陀遍游江南,尔后虽数次往返衡湘间,却未在岐山长住,但每次来岐山必拜谒恩师——恒志塔。十年以后三十五岁的八指头陀担任衡阳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长沙神鼎、上林、宁波天童寺住持。在宁波天童寺居住的时间最长,他一生做过十余座寺庙的主持,德高望重,资历深厚,有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尽管佛事繁忙,他每游一处,必有诗作,到了中、老年时期,诗作达到颠峰状态。或写景喻志,或爱国忧民,时值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我国国土上划分势力范围。甲午海战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略,这一些屈辱无不激起八指头陀义愤填膺他以诗词形式留下了当时的国情和民情。

      揭露帝国主义罪行的诗作有:“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北地皆成赤,西山惨不青。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萤。磁息芦沟水,推馀战血腥”。意思是说强大的邻国你何必这么残酷,你们发动的侵略战争使生灵涂炭,整个北方都成了流血的战场,西山也没有了往日的葱绿,先人安息的陵园也被战马践踏,封闭的宫殿只能飞进莹虫,静静流淌的芦沟水啊!你为何一片血腥气呢?“修罗障日尽黄昏,谁补山河破碎痕。独上高楼一回首,忍将泪雨看中原。”战争的乌云使大地遮天蔽日,谁能够修补这破碎的山河呢?我常常一个人登上高楼回望中原的面貌千疮百孔,忍不住泪如雨下。歌颂爱国将士的诗句:“折足将军勇且豪,牛庄一战阵云高,前军已报元戎死,犹自单刀赴贼壕”。反映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人民苦难之句有:“半夜啾啾闻鬼语,一天霜雪洒骷髅”。 “路逢野老牵衣哭,不见长城匹马还”。 “饥来欲乞食,四顾无人炊”。 “儿乳母怀中,母病抱儿啼。”“伤心那忍见,人瘦狗独肥。”

      他的诗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对敌寇的仇恨,对国家的热爱,饱含着一个热血赤子的情怀,不独佛家罕见,就是儒家也不多得,所以在当时,人们把他与唐之杜甫、宋之陆游并驾共尊为历史上三大爱国忧民诗人!
现有《八指头陀诗文集》存诗214首,味具烟霞,皎洁灿烂,百读不厌。

      [画外音]头陀不但精通诗文,而且佛法十分了得,据说在岐山,流传着头陀不用武力用佛心感化猛虎、巨蟒之类的传闻,是否真有其事?

      岐山山高林密,谷幽壑险,虎豹等猛兽时常出没。头陀经常外出打杂,搬运货物进山,饥渴时,饮泉水、咽柏叶权作一餐。他诗情盎然,经常冒雪登山,云海盈胸,吟诗作赋、振衣长啸。八指头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魅力诗人。一日,他与一和尚上山拾柴,突然遇到老虎,咆哮而至。吓得那一个和尚身如筛糠,而八指头陀毫不惊慌,他口中念念有词,慈眉善目和老虎对视一阵,老虎竟舔舔舌头、悠然摇尾而去,传为奇谈。又一天,好友杨度来访,二人途经罗汉坪,天色已晚,视线模糊,八指头陀发现一株大约四尺腰围的大树拦在路途中,他举步跨过,说:“谁砍株树在此”?话刚一落音,突然呼呼风起,一条巨蟒御风而行,头大如斗,舌头伸出来有一尺多,小树和杂草顷刻之间被压出一条大道。头陀不慌不忙,双手合十,口中念动咒语,一瞬间,大蟒非常听话似地向普洞塔方向窜走了。

      [画外音]头陀身居南方寺庙,他又是怎样当上佛教总会会长的呢?他最终把生命的绝唱留在哪里呢?

      八指头陀经常云游各地寺庙。当时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佛界高僧也纷纷为国家和民族命运建言献策。做善事,尽微力,八指头陀在这中间开始担任佛界领袖的角色。经过一两年的多方联络,苦心筹划,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佛学界联合会终于在上海成立了。天童寺主持寄禅大法师(八指头陀)以他精深的佛学造诣,传遍方内方外的诗名,童子身出家的资历以及严守佛家规矩的修练功夫,得到了全国佛门子弟的衷心爱戴,名山宝刹,十方丛林,一致推举他为中华佛教总会第一任会长。民国元年,在上海静安寺里举行的会长就职仪式庄严肃穆,气派宏大,其郑重程度完全可以跟皇帝登基大典相比,中华佛教总会设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设机关部于北京法源寺。

      那时,孙中山虽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但仍住在南京。头陀怀着对民主共和的拥护和对孙中山本人的崇敬,前往南京拜谒孙中山。孙中山在革命期间也曾得到过佛学界人士诸如苏曼殊、月霞等法师的支持,尽管他本人并本信佛,却对佛门很有感情。

      头陀禀告中山先生,各省都有军队强住寺庙不撤,使得寺中僧尼反倒无处栖身的现象,又说寺产被地方侵夺的事也很普遍,希望民国政府保护僧众的利益。中山先生对头陀说,僧众利益理应保护,只不过民国政府已经北迁,临时总统已是袁项城,法师宜去北京求助于政府。应寄禅师的请求,孙中山又给分管此事的内务部写了一封短信。

      于是寄禅便怀着这封短信一路辛苦来到了北京,象原来数次进京一样,依旧挂单法源寺。

      法源寺的主持道阶是寄禅的嗣法弟子,对他非常尊敬。他在这里住下来草拟中华佛教总会请求保护寺产的报告。又与京师的佛寺方丈、监院等执事人员协商筹建北京分会事宜,经常接待各地仰慕者,多为喜做禅诗的文人居士,与他们谈禅论佛,很是投机,空闲时则编纂修改,四十多年来积累的两千多首诗作。

      这期间,法源寺发生了一件大事。藏经楼的主管大醒法师在清理经书时偶尔在装唐朝写经的木柜里发现了一个夹层,打开一看,里面藏着一张古画,是吴道子画的关公爷的像。经鉴定是个国宝,常言说:“曹衣出水,吴带带风。”可以想象它的价值。寺院把这幅唐画好好裱起来,做了一个木框框,把它挂在墙壁上,派几个人守在门边,每人收取十文钱的展览费。吴道之的画给法源寺带来了银子,带来了风光,但随着也给寺里带来了麻烦。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和德国公使幕名前来看了吴道子的画后赞不绝口,礼俗司司长杜开达是个前清官衙里混得精熟的师爷,善于察言观色,他打起了这幅画的坏主意,准备想法弄到手送给主子讨好洋人。今后的好处会说不完。

      过了数日,机会来了,寄禅拜访内务部杜司长,并递交上保护寺院条款,请求政府发文,他眼珠子一动,暗自得意,非常客气地接待寄禅,头陀想起两年前在前清礼部衙门遭到的冷遇,不禁很有感慨,到底是民主共和了,办事的官员真是和气,没有过去那种老爷气十足的派头了。

      杜司长与寄禅寒暄从佛学不知不觉就聊到了那幅唐画,他一本正经地说:“现在政府也有困难,一是缺银子,二是缺武器。法师知道德国是洋人中的强国,既有钱,又有好枪好炮,政府想从德国银行贷款,又想买一批新式枪炮,这都要靠德国公使出面。那天,公使看了那幅古画后赞赏不已,赵总长对我说,假若把那幅画送给他,什么都不成问题了。古画对佛门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现在对政府来说就将起大作用了,政府帮佛门的忙,下达保护寺院令,佛门也帮政府的忙,捐献那幅古画,这样都好,法师你说呢?”

      怪不得杜司长这么客气,是冲着那幅画来的。一股闷气涌上寄禅心头,他压住怒火,冷冷地说:“古画是法源寺的寺产,与中华佛教会没有关系,杜司长要古画,老僧作不了主。”这样不欢而散,杜司长马上改口,推说日后再议。第二天,头陀再到礼俗司根本见不到杜司长,坐了半天冷板凳后,一个姓白的副司长出来接见,退回中山先生的短信,讲了许多侮辱孙中山和头陀的语言,说得寄禅一肚子火。这位八指头陀多少年来以自己的德行和诗才享受着僧俗两界的广泛尊敬,何曾受过这种奚落,又气又急,回寺后竟一病不起。当时杨度从日本归来,也因慕名前来看画,巧遇同乡好友寄禅,两人谈佛论诗,数次通宵达旦,半个月内,他接二连三去法源寺。这天下午,道阶突然来到杨度居住的槐安胡同,说大师病危,求见最后一面。杨度大吃一惊,心急火燎地赶见大师。寄禅拉着他的手悲戚地说:“晳子,自从光绪二十一年认识你,到现在已有十六七年了,我们可是忘年之交,你志大才高,我想请你帮个忙。此事并不难,我们诗文集自己虽编了一下,但未完工,我死后这些诗文全部交付给你,你帮我清理汇编出来。分送给生前的诗友们。”谈着谈着,他突然看见寄禅的头偏向一边,已经永远地睡觉。

      中华佛教总会为他们的第一任会长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北京及各地一千多个僧尼怀着无限的悲痛前来参加。遵照寄禅生前愿望,火化后葬于天童寺前青龙冈冷香塔苑。

      一代诗僧八指头陀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他为国家和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尚佛为国精神,他在岐山虽然只住了六年,但衡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县文联]
[作者:胡素]

---------------------------------------------------------------------------------

        近读八指头陀一诗:

        一瓶一钵暮山过,戴月孤身入薜萝。

        觉路未开归路近,芒鞋空踏白云多。

        诗绝了。只是感觉自己真是“芒鞋空踏” 但不敢说“白云多”,而是“浮尘多” 。   

                                          白水千树题记 20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