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市基本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4:04:27

    一、太原市基本情况:

    太原市国土面积698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建成区面积19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45万,占全省的10.3%,其中,城镇人口279万。现辖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六城区和清徐、阳曲、娄烦、古交三县一市,共54个乡镇,51个街道办事处。

基本市情可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千年古城。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九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太原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之美誉。如晋祠园林,称得上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天龙山石窟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此外,太原还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锣鼓、架火震天憾地,背棍、铁棍空中舞蹈,特色浓郁,享誉海外。依托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太原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是制造基地。太原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尤其是装备制造工业具有传统优势,目前是国家不锈钢、新规划的铝镁合金、重矿设备生产基地。其中,太重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型起重机等多种机械产品的生产基地,不锈钢产能已达世界第一;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是山西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专注于铝镁合金等新型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未来十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铝镁合金深加工基地和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前年引进的南方重汽项目进展良好,将成为太原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又一龙头项目。

三是晋商之都。太原是传统晋商活动的中心,在明清晋商中,很多县的晋商会馆都设在太原,是传统晋商活动的中心。太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绝对量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强。依托省会城市和传统晋商之都的有利条件,太原正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全省乃至黄河中游全国区域性的现代交通、旅游、金融、物流和商务中心。

四是转型重镇。太原是老工业基地,多年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使太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极限、生态环境极限的挑战。太原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把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着力点,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作为省会城市和内陆资源型城市,太原绿色转型仍任重而道远。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财政总收入279.6亿元,下降8.9%;一般预算收入117.5亿元,增长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2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0.1亿元,下降9.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7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6828元,增长7.4%。2010年一季度,我市经济整体回升向好,总体上实现了全年经济运行“开门红”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由负转正,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7.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6.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8.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6元,增长6.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35元,增长9.4%。

二、近年来太原工作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太原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以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为战略着力点,努力把太原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努力实现“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新太原的目标。主要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坚持绿色转型,在转变发展模式上取得了突破。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会城市,太原市近几年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初步形成了“以绿色经济理论为依据、绿色转型战略为引导、政府绿色管理为保障、制定实施绿色标准为抓手,整体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特色”资源型省会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

1、确立绿色转型新战略,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创新绿色经济新理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紧紧扭住整体创新、绿色转型这条主线,以“五个加速”为基本任务,即加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生态宜居、协调共进的新型城乡体系,加速构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体系,加速构建延续文脉、科学先进的特色文化体系,加速构建充满活力、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以全力推进“四个发展”为战略重点,即全力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以“三步走”为推进步骤,即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和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奋力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

2、构建绿色政策新体系,实施政府绿色新治理

设置并严格实施 “绿色高压线”。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全省率先设置 “绿色高压线”,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坚决否决,对小冶炼、小钢铁、小焦炭、小化工、小水泥等落后生产能力和设施坚决取缔,对布局不合理的污染严重企业坚决搬迁改造。2006—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决了332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关停、取缔了777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落后生产设施和焦化项目, 90座9万吨以下煤矿关闭重组工作全部完成。目前,太原市四个主城区全面退出煤炭生产领域和粘土实心砖产业。

着力构建政府推动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和标准体系。从2007年到2009年底,制定颁布了包括《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等27个绿色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制定绿色标准的省会城市,也是拥有绿色地方标准最多的城市。制定出台了特色鲜明、现实可行的加快绿色转型的地方法规——《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整体推动绿色转型的城市。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关于建立健全绿色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机制的意见》等十个体制机制创新性文件。目前,绿色标准化工作正成为一项具有太原特色的科学发展工程。依托绿色标准化,太原市正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从2007年开始,组织开展“绿色十佳”创建活动,全市共确定了500个左右“绿色十佳”创建重点目标单位。

3、培育绿色新产业,发展绿色新经济

提出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把培育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推进包括绿色工业项目群、高新技术项目群、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群、生态环境项目群、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群、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项目群等七大绿色产业项目集群建设,大力强化绿色科技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研发费用占GDP比例由1.8%提高到2.15%,增长率达到19.4%;全市科技发明专利由526件增加到1748件,增长率达到232%。经过几年的创新性实践,太原市的产业结构逐步由“黑”趋“绿”,绿色产业体系初现雏形,传统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

第一产业都市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全市农村已建设28座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站,农村户用沼气池2.3万个,使用沼气户每年可增收节支1500多元。以沼气开发利用为轴心,迅速发展农村“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生态循环经济。着力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食品加工产业链。

第二产业循环经济呈加速推进趋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发展,建设、改造完成了一批传统工业升级改造项目,新型能源基地、新型材料基地和新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型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太原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太原市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呈煤-电-材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金属镁产业链、不锈钢产业链和机械制造产业链等五路加速推进趋势。

第三产业和园区循环经济加速发展。2007年以来,第三产业保持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增加值13.1%,2008年提高到13.3%, 2009年第三产业仍然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全年完成投资386.6亿元,同比增长72.9%。目前,太原市一、二、三产比例达到2:43:55,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太原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区、不锈钢园区、清徐经济开发区等五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经济区实现了对有害固废100%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被列为山西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我们又提出建设各具特色的“八大功能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八大功能区即:西山创意产业、文化旅游区,汾东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区,城东民营现代物流区,北部不锈钢生态工业区,古交新型煤化工及以工补农示范区,清徐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阳曲新型工业承接区,娄烦生态旅游经济区。

(二)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突破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完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环境管理“五条社会保障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和谐太原。

围绕构建和完善“五条社会保障线”,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快解决民生保障问题,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百校兴学”工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升级工程、城市中心医院改造工程、中小企业发展与充分就业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工程。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的53%上升到2008年的69%。2009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分别为20%、16.3%、25.8%。目前,太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2%,居全省第一;市本级财政补助达121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省第一;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覆盖率和城市低保人均补差三项均居全省首位。新建改造农村敬老院35所,全市入住敬老院五保户比上年增长14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

(三)坚持科学发展,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上取得了突破

太原市坚持把绿色城市化的理念和战略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实施基础建设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城乡清洁工程”、“数字城管工程”,着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城市。2007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投资239.6亿多元,开工建设了248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道路桥梁、天然气入并、引黄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大规模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绿化工程,全面启动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100公里环城林带和西山万亩生态园一期建设。目前,全市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6%、29.8%和9.6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污水处理率达68.4%,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加大创建绿色建筑的力度,培育出“国瑞苑”、“汇都MOHO”大厦、山西省实验中学新校区等一批“国家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实现了山西省零的突破。201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工程,太原市成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城市,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 。

全市节能工作成效显著,GDP综合能耗递减幅度由2006年的2.62%, 下降到2008年的8.39%,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至2008年,太原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67吨标煤下降为2.23吨标煤,年均下降5.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由64.03立方米下降到38.97立方米,年均下降15.3%,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2008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02天,比2006年增加了41天,比2007年增加了33天,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在2009年入冬以来特殊气象条件影响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全年二级以上天数仍达到296天。

    (四)坚持改革创新,在打造平安和谐省城上取得了突破

    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社会建设和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展开政法系统课题创新,推行警务机制改革,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开展社区矫正试点,认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强力掀起“晋阳风暴”专项行动,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各类暴力犯罪,狠抓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重点行业整治,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稳定。制定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办法》、《太原市社保条例》;开创性地设立“信访专项基金”,用于解决信访工作历史遗留问题;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用于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