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漫谈:《Therapeutic Trances》[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03:57
作者:童牧晨玄 |  文章出处:童牧晨玄的工作坊

  这篇文章拖了很久,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能驾驭对艾瑞克森催眠的解释,于是又抽空翻阅了《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师》,心里有了底,但漫谈也要变成扯淡了。

  最早接触催眠,是借看初中同学买的一本《神秘的摄心术》。这本书其实相当不错,介绍了暗示术、催眠术,还有神乎其神的祝由术和意念术。后两者我是没信,但作者对前两者的介绍绝对到位。何谓暗示术?这其实是艾瑞克森学派催眠的精义之一,即“间接性”。

  以前高中某政治老师说他小孩以前不读书,怎么说也没用,有一天把他带到北大去玩,回来就发愤图强了。道理说白了很简单,人都很固执,你越想改变他,他越不改变,特别是明知你要改变他。所谓改变之道,一定是让人自发地产生动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用间接的途径,也就是所谓的暗示术。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去完成1980年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暨心理治疗国际会议的讲员安排事宜,我将车子狂飙到每分钟七十八转。我问他将一位以身心整合取向著名的治疗师纳入讲员名单的事情,他说:‘不行,他的身体….太过紧绷。’他的话明显的一语双关。我作了一次深呼吸后,将车速减慢到每分钟33 1/3转。然而,我并不觉得他在捉弄我,和他相处时我从来没有被捉弄的感觉。”

  “我知道艾瑞克森有两次‘意外地’将病人的档案夹打开,留在桌上,病人能窥见内容。他的笔记通常十分潦草,两次病人都读到:‘做得好!’”–《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师》

  我记得《神秘的摄心术》中提到一个例子(记忆所及,与原例有出入),作者声称要教他的学生暗示术,以使得他们的沟通能力成倍增强。学生们非常兴奋,迫不及待,作者却慢条斯理地说今天还有一些杂事要去办,等办完了再讲。学生们为此非常郁闷,争先恐后地问老师是什么事,我们可以帮你去办,老师列出一堆杂事,学生们都无比高兴地把它们完成了。在此时,老师说,我刚才所用的就是暗示术。试想,如果老师说我这里有一堆杂事要办,那么学生们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完成了,用了暗示术之后,学生的动机自发产生,效果大不相同。

  这并不是教你要“操纵”别人,或者说,这里“操纵”的意义并非贬义,因为只要沟通,你就是为了达成一些效果,或是改变别人的一些想法。沟通既有指示的层面(信息),也有命令的层面(使人改变),暗示性的沟通强调命令的层面,而且绕过意识层面的抗拒。

  要掌握这种暗示的沟通,就必须注意到沟通的多层次性,字面意思只是最表层的信息,隐含的信息深刻且重要得多。一旦你学会识别沟通的隐含信息,你的沟通能力就上了好几个层次。举一个很俗却很有效的例子,一个讲师可能想要让听众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人物”,那么他绝对不会说:“我是一个大人物…我认识比尔盖茨,认识XXX…”这不会达成任何的效果,只会让听众反感。相反,稍有头脑的讲师,会“间接地”讲一个故事:“人生有时候很难预料,就像上次我和助理在马达加斯加碰到了马云,在交谈之后,我真的感觉马云是一个人物。”这里信息的主轴似乎是在“马云”身上,赞美马云,把人们意识的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这时,潜在的信息就成功传递了:我有资格和马云谈话,我有助理(大人物的特征之一)。

  这只是“间接”这个概念无数用法的一种。班德勒在《催眠天书》中谈到,艾瑞克森思考的不是直接地着手改变,而是创造怎样的情境使得改变可以自然地发生。举例,艾瑞克森以能巧妙处理抗拒性强的个案出名。假如一个个案抗拒性极强,那么你想的不是怎样改变他的抗拒,而是怎样间接地“善用(utilization)”它。你只要有意无意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不可能马上就发生改变,你甚至不可能改变,我也对你没什么信心。这样,一个“抗拒性”最强的个案就变成了最为配合的个案。

  Eben Pagan后来引伸了这个概念,创造了“无可抗拒的成功”(Inevitable success)方法。即思考的方向不是如何做成某事,因为这往往使视野狭窄。而是如何创造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事情会无可避免地成功。例如,假如你想要在某个行业成功,不要直接思考如何成功,而应该思考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知识,什么样的经验,当这些条件都具备后,成功是必然的。

  另一个无比重要的间接性沟通技术,即是使用隐喻。这项技术留到下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