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8:34:50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要求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948次 ]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004-1-7 12:37:4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949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004-1-7 12:37:4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949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鸭窠围的夜》
2004-1-5 22:21:17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314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掌握作者通过对特殊人生情状的生动描绘多寄托的对历史、人生的感叹。
3.掌握本文的表现方法: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善于发挥想象;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文字极富感染力。
[考核要求]
1.识记:所记湘西水手生活的具体内容。
2.领会:作者所寄寓的人生感叹的内涵。
3.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方法。
4.简单应用:场面描写、氛围渲染方面的特色。
[练习]
一、填空题
1.《鸭窠围的夜》选自沈从文的连续性长篇散文_________。
2.沈从文,原名________,湖南凤凰人,________族,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长卷________、________。
3.《鸭窠围的夜》集中描写湘西水手及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着力描写了________地区特有的________和独异的________,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
二、选择题
4.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是沈从文的作品?(   )
a.《柏子》
b.《长河》
c.《边城》
d.《故乡》
5.作者对湘西下层民众的态度是(   )
a.同情
b.好奇
c.批评
d.感同身受
6.《鸭窠围的夜》的表现手法是以(   )为主。
a.抒情
b.叙述
c.议论
d.描写
7.本文中没有写到的是(   )
a.“赶白”
b.烤火歇息
c.“吃荤烟”
d.花鼓戏
8.《湘行散记》的体裁是(   )
a.小说
b.论文
c.诗歌
d.散文
三、简答题
9.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其态度如何?
10.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慨?
11.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2.本文的景物和场面描写有那些特点?
四、阅读分析题
13.阅读本文第三段(河面大小船——熟人乡亲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吊脚楼对于湘西水手的生活有何意义?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4.阅读本文第五段(黑夜占领——软和得很),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固执地鸣着吧”“小畜生明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地方死去”分别反映了小羊羔怎样的命运?
作者忧虑的原因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作者在写完吃荤烟的场面后,即写小羊羔的叫声,用意何在?
15.阅读本文第六段(但我不能——‘荤烟’了的),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在写过对话之后,作者为何再次写小羊羔的叫声?
16.阅读本文第八段(提起这些——的灵魂),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说明作者对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持何态度?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7.阅读本文第九段(羊还固执——火光熊熊),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本段的抒情方法是什么?
18.阅读本文第十段(邻近一只大船上——为什么上去的理由),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了湘西水手哪两种行为?
从中反映了湘西水手哪些生活常态?
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的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说明作者对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持何种态度?
19.阅读本文第十二段(为了我想听听——这种捕鱼方法叫‘赶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0.阅读本文第十三段(一切光——时间里去),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李将军列传》
2004-1-3 20:58:38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2011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以及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是正史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完全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来叙述,线索清晰。
3.掌握本文在选材上的特色。本文在选材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四个战役作为文章的主干,夹以其它叙述,生动
4.掌握本文中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5.联系本文最后一段的评论,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与领会: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
2.领会: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简单应用: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来叙述,线索清晰的写作特点。
4.简单应用: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
2.《史记》原名_________,其体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书。其中记历代诸侯贵族事迹的体例是_________。记重要文献的体例是_________。
3.《史记》全面记述了我国从上古至_________三千年的史实。
4.《史记》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被鲁迅先生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将军列传》所记的四大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传曰:其身正,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桃李不言,_________。
9.杀霸陵尉的细节主要反映了李广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0.《李将军列传》一文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________先后为顺序。
11.《李将军列传》一文,作者将李广与李蔡对比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典型的战役和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塑造了李将军的英雄形象。
13.《李将军列传》是一篇_______________传记。
二、选择题
14.司马迁,字(   )
a.子舆
b.子长
c.子厚
d.子美
15.《史记》中专记历史大事的体例是(   )
a.表
b.书
c.本纪
d.世家
1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春秋》
b.《论语》
c.《汉书》
d.《史记》
17.以下哪一特点不是李将军的性格特点(   )
a.机智勇敢
b.沉着冷静
c.临危不惧
d.诙谐幽默
三、解词题
18.故
(1)故槐里,徙成纪。
(2)广骑曰:“故李将军也。”
19.之
(1)大将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3)其李将军也
(4)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对刀笔之吏
(5)大将军使长吏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20.当
(1)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1.数
(1)三人亡马步,行数十里。
(2)大将军……以为广老,数奇。
22.所
(1)“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2)大军不知广所之。
23.辞
(1)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2)口不能道辞。
24.解
(1)杀数人,故虏益解。
(2)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军乃解去。
25.罢
(1)汉军罢,弗能追。
(2)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26.其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其李将军之谓也。
27.且
(1)且广年六十余矣。
(2)汉矢且尽。
(3)太尉笑且入曰。
28.乃
(1)今乃一得当单于。
(2)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3)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29.引
(1)因引而入塞。
(2)遂引刀自刭。
(3)乃引兵而去。
30.因
(1)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
(2)因材施教。
31.没
(1)中石没镞。
(2)与可没于陈州。
32.令
(1)广令其骑张左右羽翼。
(2)令死者亡知则已。
33.徙
(1)故槐里,徙成纪。
(2)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3)今大将军又徙令臣出东道。
34.可
(1)行可数百里。
(2)遇不可,必达其志。
四、翻译题
35.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36.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
37.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38.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
39.杀数人,胡虏益解。
40.广尝与望气王塑燕语。
4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42.此言虽小,可以渝大。
43.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44.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45.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46.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47.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48.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
49.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50.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5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52.天子使中贵仁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5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
5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5.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56.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
57.顷之,居家数岁。
58.居无何,石建卒。
59.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60.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61.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
62.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63.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64.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65.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66.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67.广康,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68.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69.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70.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无功。
71.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
72.胡虏易与耳。
73.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74.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75.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76.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骑,毋令当单于。
77.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78.急诣部,如书。
79.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问愠怒而就部。
80.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81.大将军使长吏持鞴醪遗广。
8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迷失道,岂非天哉!
83.《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84.彼其忠实信诚信于士大夫也。
85.百姓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五、简答题
86.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主要通过哪几场典型战役及细节来写李广的性格特征的?
87.司马迁通过李广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8.《李将军列传》一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89.简述本文的艺术特点。
六、阅读分析题
90.阅读本文第三段(匈奴大入上郡……故弗从),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的是李将军亲历的哪一场典型战役?
文中所见李将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从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对刻画李广的性格特点有何作用?
91.阅读本文第四段(居久之……谨于文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什么性格特点?
作者写程不识治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表现了司马迁对李广怎样的思想感情?
92.阅读本文第五段(后汉以马邑……赎为庶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的是李将军亲历的哪一场典型战役?
文中所见李将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从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的目的是什么?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揭露了什么社会现实?
93.阅读本文第六、七段(顷之……右北平),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文中所见李将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作者写“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目的是什么?
94.阅读本文第八、九段(广出猎……所伤云),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表现了李广什么性格特点?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5.阅读本文第十段(“居顷之……无赏”),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的是李将军亲历的哪一场典型战役?
文中所见李将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军士皆恐”、“吏士皆无人色”,对刻画李广的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写广“意气自如”、“军功自如”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从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思想感情?
96.阅读本文第十一段(“初……侯者也”),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将李广与李蔡对比,意在揭示什么?
李广不能封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思想感情?
97.阅读本文第十三段(广既从……庶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的是李将军亲历的哪一场典型战役?
文中所见李将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从中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大将军“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将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写“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意在反衬什么?并揭露和批判什么?
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屡建立功却未得封侯,最终“引刀自刭”说明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段太尉逸事状》
2004-1-3 20:59:27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2350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文体:记录人物逸事的记叙文。
2.掌握段秀实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3.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4.掌握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5.掌握本文运用倒叙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核要求]
1.领会与简单应用:段秀实的个性特征: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
2.简单应用: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综合应用: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练习]
一、填空题
1.柳宗元是唐代_______家,唐代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2.柳宗元,字_______,祖籍河东,称_______。因死在柳州刺史任上,故又称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与_______齐名,并称“韩、柳”
4.段太尉的名字叫做_______。
5.《段太尉逸事状》一文选自_______。该文主要记述了段太尉勇服郭唏、_______和_______三件逸事。
6.勇服郭唏反映了段太尉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二、选择题
7.以下哪个特征不是段秀实的个性特点?(   )
a.刚勇仁义
b.谦虚好学
c.外柔内刚
d.勇毅见于平淡
8.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字(   )。
a.子舆
b.子美
c.子厚
d.子思
9.以下哪一特点不是《段太尉逸事状》一文的写作特点?(   )
a.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中心人物形象
b.采用了倒叙手法
c.纯用客观写实
d.采用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10.以下哪位人物不是《段太尉逸事状》的人物?(   )
a.贺兰敬明
b.尹少荣
c.白孝德
d.郭唏
11.节显治事堂反映了段太尉(   )
a.刚勇
b.柔中见刚
c.仁慈
d.廉洁
12.《段太尉逸事状》的“状”指的是?(   )
a.文状
b 判决书
c.逸事状
d.行状
13.《段太尉逸事状》选自(   )
a.《柳宗元集》
b.《柳河东集》
c.《柳宗元选集》
d.《柳河东全集》
三、解词题
14.纵
(1)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2)王子唏……纵士卒无赖
15.状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太尉判状辞甚转巽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16.其
(1)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2)吏以此告此,此取视 ,其故封识具存
17.注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塑上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8.甲
(1)唏一营大嗓,尽甲
(2)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19.辞
(1)无伤也!请辞于军
(2)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3)太尉判状辞甚巽
(4)余睹李将军……,口不能道辞
(5)广时知之,乃自辞于大将军
20.出入
(1)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于天下
(2)宗元尝出入歧周……间
21.以
(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2)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4)又以刃刺酒翁
22.务
(1)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2)务民于农桑
(3)方今之务
(4)惟陈言之务去
四、翻译题
23.杀一老卒,何甲也。
24.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25.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日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26.日群行丐取于市。

2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
28.领行卒无赖。郐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
偷:
嗜:
率:
货:
窜:
名:
29.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口兼,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口兼:
辄:
椎:
盈道上:
30.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以王故:
戚:
3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白:
计:
32.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以生仁付公理:
因:
恬然:
且:
若何:
33.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
无寇:
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已:
34.既署一月,唏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
署:
35.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36.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勋塞天地:
务:
恣:
且:
乱欲谁归罪:
且及:
37.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戢:
38.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39.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
巽:
谕:
40.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哺:
市:
使勿知:
41.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
汝诚人耶:
野如赭:
且:
42.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何以视天地:
尚不愧奴隶耶:
43.朱洮幸致货币,慎勿纳。
幸:
货币:
慎勿纳:
44.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
坚拒:
不得命:
果:
谢:
处贱无以拒:
45.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其故封识具存。
比如:
故:
识:
具:
46.今之称太尉大节,……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所立如是:
47.太尉为人女句女句,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也色待物,……遇不可,必达其志。
未尝以色待物:
遇不可,必达其志:
48.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旦日:
49.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谢:
请:
50.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以:
51.一夕,自恨死。
恨:
五、简答题
52.《段太尉逸事状》主要记述了段太尉哪些逸事?这些逸事反映了段秀实哪些个人特征?
53.简析《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色?
54.《段太尉逸事状》是怎样采用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的?
55.《段太尉逸事状》是如何采用纯客观写实的写作手法的?
56.《段太尉逸事状》在叙事上采用了什么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有何意义?
六、阅读分析题
57.阅读《段太尉逸事状》第一至四段(太尉始……由是无祸),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几段记载了段太尉哪件逸事?
这几段反映了段太尉什么品德?
开篇的紧张场面对刻画段太尉的形象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场面?
“无伤也,请辞于军”、“杀一老年,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主要体现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
写白孝德的懦弱与郭唏“不解衣,戒侯卒击柝卫太尉”对塑造主人公段秀实的形象有何作用?
“列卒”、“取士”、“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尽辞去”“解佩刀”、“笑且入”等属于什么描写?“无伤也,请辞于军。”“尚书固负若属耶”等属于什么描写?
58.阅读本文第五、六、七段(先是……自恨死),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几段落记载了段太尉哪件逸事?
这几段反映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
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这一性格特征?分别写出采用这些描写方法的词语
文中有关焦令谌和尹少荣的描写对塑造主人公段秀实的形象有何好处?
59.阅读本文第八段(及太尉……具存),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了段太尉哪件逸事?
本段反映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
文中写朱此的奸诈对塑造段太尉形象有何作用?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004-1-7 12:37:4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950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鸭窠围的夜》
2004-1-5 22:21:17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315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掌握作者通过对特殊人生情状的生动描绘多寄托的对历史、人生的感叹。
3.掌握本文的表现方法: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善于发挥想象;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文字极富感染力。
[考核要求]
1.识记:所记湘西水手生活的具体内容。
2.领会:作者所寄寓的人生感叹的内涵。
3.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方法。
4.简单应用:场面描写、氛围渲染方面的特色。
[练习]
一、填空题
1.《鸭窠围的夜》选自沈从文的连续性长篇散文_________。
2.沈从文,原名________,湖南凤凰人,________族,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散文长卷________、________。
3.《鸭窠围的夜》集中描写湘西水手及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事。着力描写了________地区特有的________和独异的________,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
二、选择题
4.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是沈从文的作品?(   )
a.《柏子》
b.《长河》
c.《边城》
d.《故乡》
5.作者对湘西下层民众的态度是(   )
a.同情
b.好奇
c.批评
d.感同身受
6.《鸭窠围的夜》的表现手法是以(   )为主。
a.抒情
b.叙述
c.议论
d.描写
7.本文中没有写到的是(   )
a.“赶白”
b.烤火歇息
c.“吃荤烟”
d.花鼓戏
8.《湘行散记》的体裁是(   )
a.小说
b.论文
c.诗歌
d.散文
三、简答题
9.湘西底层人民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其态度如何?
10.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慨?
11.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2.本文的景物和场面描写有那些特点?
四、阅读分析题
13.阅读本文第三段(河面大小船——熟人乡亲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吊脚楼对于湘西水手的生活有何意义?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4.阅读本文第五段(黑夜占领——软和得很),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固执地鸣着吧”“小畜生明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地方死去”分别反映了小羊羔怎样的命运?
作者忧虑的原因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作者在写完吃荤烟的场面后,即写小羊羔的叫声,用意何在?
15.阅读本文第六段(但我不能——‘荤烟’了的),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在写过对话之后,作者为何再次写小羊羔的叫声?
16.阅读本文第八段(提起这些——的灵魂),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说明作者对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持何态度?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7.阅读本文第九段(羊还固执——火光熊熊),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作者对之的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
本段的抒情方法是什么?
18.阅读本文第十段(邻近一只大船上——为什么上去的理由),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记载了湘西水手哪两种行为?
从中反映了湘西水手哪些生活常态?
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的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说明作者对湘西水手的生活常态持何种态度?
19.阅读本文第十二段(为了我想听听——这种捕鱼方法叫‘赶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0.阅读本文第十三段(一切光——时间里去),回答下面的问题。
湘西人的生活常态是什么?
作者对之态度如何?
本段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都江堰》
2004-1-5 22:20:46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524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主旨: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精神。
2.掌握本文创作特色: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3.掌握本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掌握本文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内容和用意。
[考核要求]
1.领会:主旨及各部分的内容。
2.领会与简单应用:用现代眼光关照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创作特色。
3.领会: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具体内容。
4.简单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练习]
一、填空题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集多种。
2.《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3.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4.《都江堰》重点赞美了李冰_________精神。
二、选择题
5.“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6.“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7.《都江堰》是一篇(   )散文
a.女性
b.学者
c.文化
d.科普读物
三、解词题
8.长城在甘肃一带,颈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在断壁垣间呼啸
颈厉:
9.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邈远:
10.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突兀
11.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
12.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川行华章:
1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雍容大度:
14.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众目睽睽:
1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到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
砭肤:
16.作家由此向现代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衮衮诸公诘:
17.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圭臬。
四、简答题
18.长城与都江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9.与一般的游记作品相比,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20.本文的主旨(思想内涵)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21.阅读本文第三段(但是--中华民族),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与长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2.阅读本文第五段(它的水流--的后辈),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
作者在这里赞美都江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长城与都江堰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3.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充斥、莫名、趋附的意思。
本段的主旨是什么?
本段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24.阅读本文第九段(即便是站在海边--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该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阅读本文第十二--十四段(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指哪两种走向?
为什么看到市长的名片就立即想到了李冰?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纲领?
26.阅读本文第十五、十六段(他是郡守--遥相呼应),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7.阅读本文第十七--十九段(他当然--的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冰的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别人的学问却"早已风干"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作者在这里赞美李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28.阅读本文第二十段(他未曾--这样长寿),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赞美了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9.阅读本文第二十三段(石像忠于--站在那里)回答下面的问题。
“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分别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根据作者的观点,为官者活着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0.阅读本文第二十五段(继续往前走--另一副模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横江索桥上下水流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区别?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在这里写都江堰的水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都江堰》
2004-1-5 22:20:46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524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主旨: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精神。
2.掌握本文创作特色: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3.掌握本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掌握本文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内容和用意。
[考核要求]
1.领会:主旨及各部分的内容。
2.领会与简单应用:用现代眼光关照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创作特色。
3.领会: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具体内容。
4.简单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练习]
一、填空题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集多种。
2.《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3.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4.《都江堰》重点赞美了李冰_________精神。
二、选择题
5.“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6.“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7.《都江堰》是一篇(   )散文
a.女性
b.学者
c.文化
d.科普读物
三、解词题
8.长城在甘肃一带,颈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在断壁垣间呼啸
颈厉:
9.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邈远:
10.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突兀
11.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
12.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川行华章:
1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雍容大度:
14.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众目睽睽:
1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到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
砭肤:
16.作家由此向现代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衮衮诸公诘:
17.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圭臬。
四、简答题
18.长城与都江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9.与一般的游记作品相比,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20.本文的主旨(思想内涵)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21.阅读本文第三段(但是--中华民族),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与长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2.阅读本文第五段(它的水流--的后辈),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
作者在这里赞美都江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长城与都江堰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3.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充斥、莫名、趋附的意思。
本段的主旨是什么?
本段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24.阅读本文第九段(即便是站在海边--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该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阅读本文第十二--十四段(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指哪两种走向?
为什么看到市长的名片就立即想到了李冰?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纲领?
26.阅读本文第十五、十六段(他是郡守--遥相呼应),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7.阅读本文第十七--十九段(他当然--的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冰的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别人的学问却"早已风干"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作者在这里赞美李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28.阅读本文第二十段(他未曾--这样长寿),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赞美了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9.阅读本文第二十三段(石像忠于--站在那里)回答下面的问题。
“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分别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根据作者的观点,为官者活着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0.阅读本文第二十五段(继续往前走--另一副模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横江索桥上下水流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区别?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在这里写都江堰的水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都江堰》
2004-1-5 22:20:46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524次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主旨: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精神。
2.掌握本文创作特色: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3.掌握本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掌握本文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内容和用意。
[考核要求]
1.领会:主旨及各部分的内容。
2.领会与简单应用:用现代眼光关照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创作特色。
3.领会: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具体内容。
4.简单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练习]
一、填空题
1.余秋雨是中国当代知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散文集多种。
2.《都江堰》一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_________,该文是近年兴起的“_________散文”的一篇代表作。
3.没淤泥而_________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4.《都江堰》重点赞美了李冰_________精神。
二、选择题
5.“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象征
6.“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
b.治人的计谋
c.为民造福
7.《都江堰》是一篇(   )散文
a.女性
b.学者
c.文化
d.科普读物
三、解词题
8.长城在甘肃一带,颈厉的寒风时断时续地在断壁垣间呼啸
颈厉:
9.如果说长城占据了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邈远:
10.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突兀
11.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
12.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川行华章:
1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雍容大度:
14.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众目睽睽:
1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到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
砭肤:
16.作家由此向现代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衮衮诸公诘:
17.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圭臬。
四、简答题
18.长城与都江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9.与一般的游记作品相比,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20.本文的主旨(思想内涵)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21.阅读本文第三段(但是--中华民族),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与长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2.阅读本文第五段(它的水流--的后辈),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
作者在这里赞美都江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长城与都江堰的区别是什么,作者将二者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23.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充斥、莫名、趋附的意思。
本段的主旨是什么?
本段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24.阅读本文第九段(即便是站在海边--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回答下面的问题。
都江堰水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写该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阅读本文第十二--十四段(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是指哪两种走向?
为什么看到市长的名片就立即想到了李冰?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是什么纲领?
26.阅读本文第十五、十六段(他是郡守--遥相呼应),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李冰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7.阅读本文第十七--十九段(他当然--的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冰的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别人的学问却"早已风干"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他"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作者在这里赞美李冰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28.阅读本文第二十段(他未曾--这样长寿),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赞美了什么?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9.阅读本文第二十三段(石像忠于--站在那里)回答下面的问题。
“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分别赞美了李冰什么精神?
根据作者的观点,为官者活着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本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0.阅读本文第二十五段(继续往前走--另一副模样),回答下面的问题。
横江索桥上下水流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区别?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作者在这里写都江堰的水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历年作文题
2003-12-26 13:33:11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2118次
2001年
下面文字选自余秋雨《都江堰》,阅读这段文字,以《成功之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500字。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清脆地无法翻阅。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5)(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1:12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43次
诗词部分
《山居秋暝》(王维)
[教学要点]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考核内容]
1.体裁。
2.主旨。
3.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写景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4)(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9 10:44:24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434次
论说文部分
《论快乐》(钱钟书)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征引繁富,见解深湛;行文跳荡而结构谨严;语言洗练。
3.掌握文中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警策语句。
[考核内容]
1.所阐发的哲理内涵。
2.所体现的学者散文的基本特色。
3.文中比喻的使用和若干精警语句。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3)(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9 10:43:47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98次
论说文部分
《咬文嚼字》(朱光潜)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所论“咬文嚼字”的意义:调整思想和感情,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谨严精神,追求艺术的完美。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一是归纳法(在本文中即例证法)、一是类比法。
3.掌握本文为阐发主旨所征引的重要实例,如“是”字改“这”字,《史记》写李广射虎,韩愈改“推”为“敲”等。
4.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征引广博;用词严谨;文脉贯通。
[考核内容]
1.所论“咬文嚼字”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2.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例证法)、类比法。
3.所征引的重要实例及其精义所在。
4.征引丰富、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2)(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8 10:11:13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435次
论说文部分
《灯下漫笔》(鲁迅)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两部分各自的中心论点。本文两部分的中心论点都在各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和“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掌握本文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两部分都贯穿了鲁迅先生对现实、历史的批判精神。
3.掌握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本文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文件典籍为论据,多方论证,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掌握本文反语、暗示和讽刺等写作手法,并能领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考核内容]
1.两个部分各自的中心论点。
2.两部分的侧重点及二者的内在联系。
3.引据广博,随意而谈而又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的写作特点。
4.反语、暗示、讽刺等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1)(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6 16:15:40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480次
论说文部分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所阐述的创办《北京大学月刊》的必要性亦即该刊的宗旨:发展研究成果,作出学术贡献;刊载各学科学理,使师生得以交换知识;兼容各家各派学论,怯除外界怀疑。
2.掌握本文所阐发的大学理念的精义:大学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应以科学方法研究中西文化;大学学生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之学理,避免偏狭;大学应循思想自由之原则,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3.掌握本文的文风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态度平和恳诚、毫无咄咄逼人之气;行文朴实,措辞严谨,层次清晰,表达明确。这种文风表现了作者宽厚、从容、坚定的人格精神。
[考核内容]
1.该刊创办的宗旨。
2.所论大学理念的精义。
3.文风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人格精神。
2002年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根据这句话的涵义,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003年
根据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的意境,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带有抒情意味的叙文。不少于500字,不超过800字。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 小说部分
2003-12-16 9:17:00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585次
《错斩崔宁》(《醒世恒言》)
1.掌握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崔宁和陈二小姐这两个善良青年被冤杀的故事,谴责了“率意断狱,任情用刑”的昏官庸吏,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3.本文善用巧合,掌握这些巧合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风波》(鲁迅)
1.掌握本文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战士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2.掌握本文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七斤、赵七爷以及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掌握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的总体特色。
5.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 诗词部分
2003-12-16 9:16:2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460次
《山居秋暝》(王维)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李白)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蜀相》(杜甫)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关山月》(陆游)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
4.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这首词构思新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天上和人间、自然和显示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境界的奇妙境界。
3.掌握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这首词化用前人成语天衣无缝,犹如己出,运用典故不着痕迹。语言洗练,清逸潇洒。
4.背诵这首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式衰微的悠远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上片借物起兴,下片托古喻今,整首词的外在形象与深层寓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寄意深远。
3.掌握这首词的比兴形象的寓意和历史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词。
《炉中煤》(郭沫若)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理解诗的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的思想内涵。
2.掌握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全诗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激情。全诗形式相对严格整,韵律和谐,反复咏叹,情致感人。
3.掌握这首诗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
《北方》(艾青)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体现的诗的质素。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复习要点 论说文部分
2003-12-16 9:15:50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533次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
1.掌握本文主旨及各层次内容。本文以对话方式,围绕“保民而王”问题展开论述,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孟子“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和重要内容。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阐述“保民而王”的理论根据,提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
2.掌握本文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层层推进、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4.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谏逐客书》(李斯)
1.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及各层次内容。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列举秦国四位先君重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史实,说明用客人之利。第三段揭示秦王朝用物与用人的矛盾,论证谏客之非。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内容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文章处处紧扣中心论点,多方论证。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和对比法。
3.掌握本文反复采用对比论证法的作用:正面论述以强调内容之外,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使文章雄辩有力。
4.掌握本文铺陈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朋党论》(欧阳修)
1.掌握本文主旨:希望君王能辨别君子和小人。
2.掌握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以及对比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性质对比(“道”与“利”、“真”与“伪”)、历史作用对比(“治”与“乱”、“兴”与“亡”)、人君对二者的态度对比(“能辩”与“不辩”、“用”与“退”)三个方面。
3.掌握本文写作特色:紧扣中心论点,讲道理,摆事实,抓关键,提希望、变换角度、依次推进、中心突出、结构谨严。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
1.掌握本文所阐述的创办《北京大学月刊》的必要性亦即该刊的宗旨:发展研究成果,作出学术贡献;刊载各学科学理,使师生得以交换知识;兼容各家各派学论,怯除外界怀疑。
2.掌握本文所阐发的大学理念的精义:大学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应以科学方法研究中西文化;大学学生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之学理,避免偏狭;大学应循思想自由之原则,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3.掌握本文的文风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态度平和恳诚、毫无咄咄逼人之气;行文朴实,措辞严谨,层次清晰,表达明确。这种文风表现了作者宽厚、从容、坚定的人格精神。
《灯下漫笔》(鲁迅)
1.掌握本文两部分各自的中心论点。本文两部分的中心论点都在各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和“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掌握本文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两部分都贯穿了鲁迅先生对现实、历史的批判精神。
3.掌握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本文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文件典籍为论据,多方论证,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掌握本文反语、暗示和讽刺等写作手法,并能领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咬文嚼字》(朱光潜)
1.掌握本文所论“咬文嚼字”的意义:调整思想和感情,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谨严精神,追求艺术的完美。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一是归纳法(在本文中即例证法)、一是类比法。
3.掌握本文为阐发主旨所征引的重要实例,如“是”字改“这”字,《史记》写李广射虎,韩愈改“推”为“敲”等。
4.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征引广博;用词严谨;文脉贯通。
《论快乐》(钱钟书)
1.掌握本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征引繁富,见解深湛;行文跳荡而结构谨严;语言洗练。
3.掌握文中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警策语句。
2004年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题量与题型
2003-12-10 21:04:2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1116次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满分为100分(及格线为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量以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并有适当时间检查答案为度。
在一份试卷中,选择题占20%,非选择题占80%,
试题总数38题,除写作题外,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的比例约为2:3:3:2。除写作题外,现代文学作品约35分,古文作品约25分。
所有答案均须按要求填写在试卷上。
试卷结构表
题 号    题 型       题 号    题 量   分 值
一    单项选择题     1-10      10      10
二    多项选择题    11-20      10      10
三    词语解释题    21-24       4       4
四    翻译题        25-30       6       6
五    简答题        31-33       3       6
六    阅读分析题
精读作品       34       1       8
泛读作品       35       1       8
课外作品       36       1       8
七    写作题
应用文写作     37       1      10
议论文或       38       1      30
记叙文写作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大学语文”新题型举例
2003-11-17 22:07:42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857次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从2004年起,“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凭考试试卷新增加了多项选择题型,填空题型一般不再使用。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无分。
1. 孟子所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包括 [    ]
A. 制民之产        B. 谨痒序之教     C. 辟土地,朝秦歌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E. 以羊易牛
2.下列诗句中出自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有 [    ]
A. 将登太行雪满山  B. 毛带学汗气蒸   C. 拔剑四顾心茫然
D. 笛里谁知壮士心  E.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大纲
2003-10-24 16:47:18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3532次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1.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本文记叙了谋士冯谖自请为齐相孟尝君招胜门客,并为其焚券市义,营谋“三窟”,排忧解难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才干及作用。
2.掌握冯谖谋士形象的性格特点:机智豪爽、处事深谋远虑,善于临机而断。
3.掌握本文任务形象互相映衬的表现手法:写冯谖的同时,也写了孟尝君对冯谖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人对冯谖的态度,诸多人物相互映衬,从而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4.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任务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5.掌握本问叙事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姿态横生的特点。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1.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以及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是正史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完全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来叙述,线索清晰。
3.掌握本文在选材上的特色。本文在选材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四个战役作为文章的主干,夹以其它叙述,生动
4.掌握本文中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5.联系本文最后一段的评论,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方法。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1.掌握本文文体:记录人物逸事的记叙文。
2.掌握段秀实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3.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4.掌握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5.掌握本文运用倒叙手法的艺术效果。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掌握作者通过对特殊人生情状的生动描绘多寄托的对历史、人生的感叹。
3.掌握本文的表现方法: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善于发挥想象;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文字极富感染力。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1.掌握本文的主旨: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说明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作者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掌握本文的文体。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感情浓烈,充满动人力量。
3.掌握“灯光”在本文布局谋篇中的作用。“灯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
4.掌握文中描述的各类“灯光”的象征意义。
《都江堰》(余秋雨)
1.掌握本文主旨: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精神。
2.掌握本文创作特色: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3.掌握本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掌握本文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内容和用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
1.掌握本文主旨及各层次内容。本文以对话方式,围绕“保民而王”问题展开论述,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孟子“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和重要内容。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阐述“保民而王”的理论根据,提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
2.掌握本文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层层推进、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4.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谏逐客书》(李斯)
1.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及各层次内容。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列举秦国四位先君重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史实,说明用客人之利。第三段揭示秦王朝用物与用人的矛盾,论证谏客之非。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内容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文章处处紧扣中心论点,多方论证。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和对比法。
3.掌握本文反复采用对比论证法的作用:正面论述以强调内容之外,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使文章雄辩有力。
4.掌握本文铺陈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朋党论》(欧阳修)
1.掌握本文主旨:希望君王能辨别君子和小人。
2.掌握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以及对比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性质对比(“道”与“利”、“真”与“伪”)、历史作用对比(“治”与“乱”、“兴”与“亡”)、人君对二者的态度对比(“能辩”与“不辩”、“用”与“退”)三个方面。
3.掌握本文写作特色:紧扣中心论点,讲道理,摆事实,抓关键,提希望、变换角度、依次推进、中心突出、结构谨严。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
1.掌握本文所阐述的创办《北京大学月刊》的必要性亦即该刊的宗旨:发展研究成果,作出学术贡献;刊载各学科学理,使师生得以交换知识;兼容各家各派学论,怯除外界怀疑。
2.掌握本文所阐发的大学理念的精义:大学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应以科学方法研究中西文化;大学学生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之学理,避免偏狭;大学应循思想自由之原则,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3.掌握本文的文风特点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态度平和恳诚、毫无咄咄逼人之气;行文朴实,措辞严谨,层次清晰,表达明确。这种文风表现了作者宽厚、从容、坚定的人格精神。
《灯下漫笔》(鲁迅)
1.掌握本文两部分各自的中心论点。本文两部分的中心论点都在各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和“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掌握本文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两部分都贯穿了鲁迅先生对现实、历史的批判精神。
3.掌握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本文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文件典籍为论据,多方论证,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掌握本文反语、暗示和讽刺等写作手法,并能领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咬文嚼字》(朱光潜)
1.掌握本文所论“咬文嚼字”的意义:调整思想和感情,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谨严精神,追求艺术的完美。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一是归纳法(在本文中即例证法)、一是类比法。
3.掌握本文为阐发主旨所征引的重要实例,如“是”字改“这”字,《史记》写李广射虎,韩愈改“推”为“敲”等。
4.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征引广博;用词严谨;文脉贯通。
《论快乐》(钱钟书)
1.掌握本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征引繁富,见解深湛;行文跳荡而结构谨严;语言洗练。
3.掌握文中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警策语句。
《山居秋暝》(王维)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是一首先山水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恬静而优美。也表达了作者隐居的意愿。
3.掌握本诗在写景时所用的白描手法。中间二联动静相衬、视听结合、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背诵这首诗。
《行路难》(李白)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蜀相》(杜甫)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关山月》(陆游)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
4.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这首词构思新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天上和人间、自然和显示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境界的奇妙境界。
3.掌握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这首词化用前人成语天衣无缝,犹如己出,运用典故不着痕迹。语言洗练,清逸潇洒。
4.背诵这首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式衰微的悠远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上片借物起兴,下片托古喻今,整首词的外在形象与深层寓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寄意深远。
3.掌握这首词的比兴形象的寓意和历史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词。
《炉中煤》(郭沫若)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理解诗的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的思想内涵。
2.掌握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全诗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激情。全诗形式相对严格整,韵律和谐,反复咏叹,情致感人。
3.掌握这首诗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
《北方》(艾青)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体现的诗的质素。
《错斩崔宁》(《醒世恒言》)
1.掌握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崔宁和陈二小姐这两个善良青年被冤杀的故事,谴责了“率意断狱,任情用刑”的昏官庸吏,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3.本文善用巧合,掌握这些巧合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风波》(鲁迅)
1.掌握本文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战士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2.掌握本文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七斤、赵七爷以及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掌握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的总体特色。
5.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2003版)
2003-9-9 12:02:34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757次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在原考试大纲(第四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修订:
1.将以前考核层次要求的“应用”划分成现在的“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简单应用:在一定语言材料中边式一词多意现象;从一定课文材料中识别出各种写作方法、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结合有关材料,简要说明有关写作方法、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综合应用: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材料,对课文有关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进行简明的综合分析、比较或评价。作文也是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2.试卷结构作了调整
由以前的:
试题难易比例:除写作题外,容易题约15分,中等难度题约30分,难题约15分。
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12%,填空题约6%,词语解释题约6%,翻译题约6%,简答题约5%,阅读分析题约25%,写作题约40%(其中应用文写作10约%,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约30%)。
变更为:
试题难易比例:除写作题外,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的比例约为2:3:3:2。
题型比例:新增加了多项选择题题型,填空题题型一般不再使用。部分题型在赋分比例上也作了微调:单项选择题约占10%,多项选择题目约占10%,词语解释题约占4%,翻译题约占6%,简答题约占6%,阅读分析题约占24%(其中精读作品、泛读作品和课外作品各占约8%)、写作题约占40%(其中应用文写作约占10%,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约占30%) 。
其它部分未作变更。2004年1月9日的“大学语文”课程文凭考试将按照修订后的考试大纲进行命题。
由于版权问题,不能全文刊登2003年版“考试大纲”,请您将本文与前期发表在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上的“大学语文”考试大纲(第四版)结合阅读。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5)(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8:40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892次
小说部分
《风波》(鲁迅)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战士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2.掌握本文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七斤、赵七爷以及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掌握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的总体特色。
5.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考核内容]
1.所描写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深刻寓意。
2.对“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的揭示。
3.七斤、赵七爷及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人物描写、场面描写及结构的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4)(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8:05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502次
小说部分
《错斩崔宁》(《醒世恒言》)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崔宁和陈二小姐这两个善良青年被冤杀的故事,谴责了“率意断狱,任情用刑”的昏官庸吏,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和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3.本文善用巧合,掌握这些巧合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考核内容]
1.主题。
2.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
3.巧合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3)(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7:33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405次
诗词部分
《北方》(艾青)
[教学要点]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体现的诗的质素。
[考核内容]
1.主旨。
2.忧郁悲伤、激动坚信的感情基调。
3.体现诗的质素的几个方面。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3)(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7:33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405次
诗词部分
《北方》(艾青)
[教学要点]
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体现的诗的质素。
[考核内容]
1.主旨。
2.忧郁悲伤、激动坚信的感情基调。
3.体现诗的质素的几个方面。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1)(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6:28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88次
诗词部分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
[教学要点]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式衰微的悠远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上片借物起兴,下片托古喻今,整首词的外在形象与深层寓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寄意深远。
3.掌握这首词的比兴形象的寓意和历史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词。
[考核内容]
1.主旨。
2.上片借物起兴,下片托古喻今,外在形象与深层寓意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比兴形象的寓意和历史典故的涵义。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0)(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5:47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56次
诗词部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教学要点]
1.掌握这首词的主旨。作者对月抒怀,思念家人,表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的心情。
2.掌握这首词的写作特点。这首词构思新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天上和人间、自然和显示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境界的奇妙境界。
3.掌握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这首词化用前人成语天衣无缝,犹如己出,运用典故不着痕迹。语言洗练,清逸潇洒。
4.背诵这首词。
[考核内容]
1.主旨。
2.构思新颖,创造情景交融境界的写作特点。
3.化用前人成语犹如己出,运用典故不着痕迹的语言特色。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9)(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4:54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69次
诗词部分
《关山月》(陆游)
[教学要点]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不得实现的无比悲愤。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点。选取典型的场景,运用对比手法,将将军不战和戍卒吹笛,移民垂泪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情感 。
4.背诵这首诗。
[考核内容]
1.体裁。
2.主旨。
3.选取典型场景,通过对比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8)(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4:18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43次
诗词部分
《走马川行奉出师西征》(岑参)
[教学要点]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属于“歌行体”。
2.掌握本诗的主旨。本诗以豪迈乐观的情怀,颂扬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奏凯旋的必胜信念。
3.掌握本诗的叙事特点:层次分明,语奇意奇。
4.掌握本诗抓住典型环境与细节表现唐军将士奋勇无敌英姿勃勃的艺术手法。
5.背诵这首诗。
[考核内容]
1.体裁。
2.主旨。
3.层次分明的叙事特点。
4.抓住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5.语奇意奇的艺术特色。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7)(全国统考课程)
2003-8-21 10:23:31  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阅读355次
诗词部分
《蜀相》(杜甫)
[教学要点]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悼念和赞美,含蓄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掌握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
4.背诵这首诗。
[考核内容]
1.体裁。
2.主旨。
3.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用字精当、对仗工稳的艺术特色。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6)(全国统考课程)
诗词部分
《行路难》(李白)
[教学要点]
1.了解本诗的体裁。本诗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掌握本诗的主旨。作者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对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另一方面又对前途充满希望。
3.掌握诗中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4.背诵这首诗。
[考核内容]
1.体裁。
2.主旨。
3.比兴句的象征意义和所用典故的含义。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0)(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4 11:05:51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680次
论说文部分
《朋党论》(欧阳修)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主旨:希望君王能辨别君子和小人。
2.掌握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以及对比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性质对比(“道”与“利”、“真”与“伪”)、历史作用对比(“治”与“乱”、“兴”与“亡”)、人君对二者的态度对比(“能辩”与“不辩”、“用”与“退”)三个方面。
3.掌握本文写作特色:紧扣中心论点,讲道理,摆事实,抓关键,提希望、变换角度、依次推进、中心突出、结构谨严。
[考核内容]
1.主旨。
2.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及对比方法及对比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写作特色:紧扣中心论点,讲道理,摆事实,抓关键,提希望、变换角度、依次推进、中心突出、结构谨严。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9)(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3 17:01:58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401次
论说文部分
《谏逐客书》(李斯)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及各层次内容。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列举秦国四位先君重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史实,说明用客人之利。第三段揭示秦王朝用物与用人的矛盾,论证谏客之非。第四段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内容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文章处处紧扣中心论点,多方论证。
2.掌握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和对比法。
3.掌握本文反复采用对比论证法的作用:正面论述以强调内容之外,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使文章雄辩有力。
4.掌握本文铺陈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考核内容]
1.中心论点和文章层次。
2.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法。
3.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用:厉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雄辩有力。
4.铺陈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8)(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3 17:01:33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390次
论说文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主旨及各层次内容。本文以对话方式,围绕“保民而王”问题展开论述,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孟子“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和重要内容。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阐述“保民而王”的理论根据,提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
2.掌握本文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层层推进、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4.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考核内容]
1.主旨和各层次内容。
2.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层层推进、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3.主要论证方法:类比法、对比法。
4.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及其作用。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7)(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3 17:01:02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624次
记叙文部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内容]
1.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6)(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1 12:58:21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647次
记叙文部分
《都江堰》(余秋雨)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主旨: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美了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精神。
2.掌握本文创作特色:立足于新的高度,用现代眼光重新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得出富有启迪性的结论。
3.掌握本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掌握本文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内容和用意。
[考核内容]
1.主旨及各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眼光关照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创作特色。
3.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的具体内容。
4.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5)(全国统考课程)
2003-8-11 12:47:22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622次
记叙文部分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的主旨: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说明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作者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掌握本文的文体。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感情浓烈,充满动人力量。
3.掌握“灯光”在本文布局谋篇中的作用。“灯光”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全文的线索。
4.掌握文中描述的各类“灯光”的象征意义。
[考核内容]
1.主旨。
2.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情感强烈动人的写作特点。
3.“灯光”在结构中的贯串作用。
4.所述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4)(全国统考课程)
2003-8-8 10:17:37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780次
记叙文部分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掌握作者通过对特殊人生情状的生动描绘多寄托的对历史、人生的感叹。
3.掌握本文的表现方法: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善于发挥想象;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文字极富感染力。
[考核内容]
1.所记湘西水手生活的具体内容。
2.作者所寄寓的人生感叹的内涵。
3.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方法。
4.场面描写、氛围渲染方面的特色。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3)(全国统考课程)
2003-8-8 10:17:10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911次
记叙文部分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文体:记录人物逸事的记叙文。
2.掌握段秀实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3.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4.掌握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5.掌握本文运用倒叙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核内容]
1.段秀实的个性特征: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
2.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4.倒叙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全国统考课程)
2003-8-5 10:00:39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718次
记叙文部分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教学要点]
1.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以及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是正史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完全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来叙述,线索清晰。
3.掌握本文在选材上的特色。本文在选材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四个战役作为文章的主干,夹以其它叙述,生动
4.掌握本文中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5.联系本文最后一段的评论,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方法。
[考核内容]
1.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
2.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完全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来叙述,线索清晰的写作特点。
4.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全国统考课程)
2003-8-4 9:41:27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917次
记叙文部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教学要点]
1.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本文记叙了谋士冯谖自请为齐相孟尝君赵胜门客,并为其焚券市义,营谋“三窟”,排忧解难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才干及作用。
2.掌握冯谖谋士形象的性格特点:机智豪爽、处事深谋远虑,善于临机而断。
3.掌握本文任务形象互相映衬的表现手法:写冯谖的同时,也写了孟尝君对冯谖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人对冯谖的态度,诸多人物相互映衬,从而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4.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任务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5.掌握本问叙事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姿态横生的特点。
[考核内容]
1.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
2.冯谖谋士形象的性格特点:豪爽、机智、深谋远虑。
3.人物形象互相映衬的表现手法。
4.通过对话和动作棉写揭示人物心理和饿情感的人物描写方法。
5.博览起伏、姿态横生的叙事特点。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全国统考课程)
2003-7-30 12:01:31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851次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文科类(含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在在考核语言、文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高到低分为“掌握”、“赏析”、“应用”三个层次。
掌握:能准确地识记、表述参考篇目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基本的语言知识。
赏析:能对参考篇目中的课文作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举一反三,对参考篇目以外一般阅读材料(文学类、社科类、科技类)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应用:能较准确地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常用文体进行正确、生动、形象的表述。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分析和写作
(一)语言知识
文言精读作品中的常见实词、虚词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文言语句的今译。
现代语体问精读作品中的疑难词语(不包括科技专门词语)。
(二)文学知识
参考篇目中有关作品、作者和课文所属著作的基本情况。如:作品的文体、作者字号以及所属于朝代及文学流派或团体、代表作品、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课文所属著作的编著者、编著朝代、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古代诗词精读作品的背诵和其他精读篇目中的名言警句的背诵。
(三)阅读分析
参考篇目各篇作品及参考篇目外的阅读材料(包括浅近的文言文和一般文学类、社科类、科技类、现代语体文)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叙述方法(顺序、倒叙、插叙、分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诘、反语、反复、层递、引用等)。
(四)写作
1.应用文写作
根据所给条件或材料,撰写(1)行政公文报告、请示、函的主体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发文时间);(2)日常工作中所用的一般应用文种:启事、通知(指一般性通知,非行政公文)、请柬、海报、信函等。要求中心明确,叙述清楚、文字通顺,格式规范。
2.议论文写作或记叙文写作
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整洁,不少于500字。
(五)参考篇目
略,本部分请参考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前期发布的“大学语文”精读、泛读篇目及9月发布各课课文学习考试重点等内容,内容十分精彩!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线)。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除写作题外,容易题约15分,中等难度题约30分,难题约15分。
5.试卷内容比例:除写作题外,现代文学作品约35分,古文作品约25分。
6.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12%,填空题约6%,词语解释题约6%,翻译题约6%,简答题约5%,阅读分析题约25%,写作题约40%(其中应用文写作10约%,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约30%)。
四、教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语文,陈洪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五、样题
略,本项请参考北京文凭考试网www.bjwk.com  9月刊登的“大学语文”2001-2003年文凭考试试题及2004年文凭考试模拟试题。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泛读篇目(全国统考课程)
2003-7-29 11:11:50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823次
除“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管理”、“中医”、“工业与民用建筑”、“应用电子”、“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营养学”、“动物科技”、“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专业外,北京市文凭考试其他各专业均需参加本课程的文凭考试全国统考。
[记叙文]
杨王孙传
张中丞传后叙
文与可员筜谷偃竹记
故都的秋
女孩子的花
我的四个假想敌
[论说文]
孔子语录十则
论贵粟疏
与友人论学书
在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李鸿章办外交
工作与人生
[诗词]
泊秦淮
锦瑟
声声慢(寻寻觅觅)
[般涉调.哨遍]高祖宗还乡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篇目(全国统考课程)
2003-7-25 10:33:25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878次
除“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管理”、“中医”、“工业与民用建筑”、“应用电子”、“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营养学”、“动物科技”、“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专业外,北京市文凭考试其他各专业均需参加本课程的文凭考试全国统考。
[记叙文]
冯谖客孟尝君
李将军列传
段太尉逸事状
鸭窠围的夜
爱尔克的灯光
都江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论说文]
齐桓晋文之事章
谏逐客书
朋党论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灯下漫笔
咬文嚼字
论快乐
[诗词]
山居秋暝
行路难
蜀相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关山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炉中煤
北方
[小说]
错斩崔宁
风波
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篇目(全国统考课程)
2003-7-25 10:33:25  北京文凭考试网    阅读879次
除“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管理”、“中医”、“工业与民用建筑”、“应用电子”、“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营养学”、“动物科技”、“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专业外,北京市文凭考试其他各专业均需参加本课程的文凭考试全国统考。
[记叙文]
冯谖客孟尝君
李将军列传
段太尉逸事状
鸭窠围的夜
爱尔克的灯光
都江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论说文]
齐桓晋文之事章
谏逐客书
朋党论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灯下漫笔
咬文嚼字
论快乐
[诗词]
山居秋暝
行路难
蜀相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关山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炉中煤
北方
[小说]
错斩崔宁
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