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CEO大预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53:37
2006年CEO大预测
--48位企业领导者展望未来
( 2005-11-25 09:57:41) http://ahli.blogchina.com/
这是成熟和转型的一年,也是自2000年以来IT业变化最大的一年。在变革与整合的年代,合作、创新与贴近客户,对于企业来说是永不过时的生存之道
对于曙光总裁历军来说,过去的2005是相对轻松的一年。他说:“与前两年相比,我们遭遇的压力有所减轻。”在经历了国际厂商发起的激烈价格战之后,历军认为国内服务器厂商的竞争能力有所加强。
但是,对于大多数IT产业的参与者来说,2005并非舒心愉快的一年。随着国内IT产业步入成熟期,大规模的整合与并购升级,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厂商,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多少感觉到压力激增,甚至有人还感到呼吸困难。
一、成熟与转型
2005年是中国IT产业走向成熟和走向转型与重新整合的一年。这可能也是自2000年以来,IT产业面临最大变化的一年。这些转型与整合正在围绕着互联网、服务、3C融合、3G以及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业务展开。
1、互联网
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蛰伏期,互联网业务全面复苏,并且开始真正落地。尽管目前在互联网领域依然存在些许泡沫痕迹,但是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资本运作,人才争夺,商业模式探索都已经全面步入实战。
此外在互联网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所谓的公众经济模式,一经提出,便广受关注。从Google、Linux 、Ebay等互联网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可以看出,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促使传统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汇聚的巨大公众资源,来帮助自己建立新的POWER(力量)。
2、整合
2005年,大规模的价格战在服务器、笔记本、PC以及其他硬件领域愈演愈烈,这可能会导致一批小企业在未来被蒸发。这种生存空间的挤压,在软件领域反映的同样明显。多位软件企业的领导者认为,未来“软件领域将出现整合,而强者愈强”。传统软件行业利润的持续缩水,促使厂商更大规模地进入中小企业市场,同时在服务业务方面痛下功夫。
3、服务
厂商对于服务的重视,根源于客户需求的深化。随着国内行业客户“采购时代”的初步完成,短期之内大规模的订单不会再次到来。于是,如何抢占客户服务业务的先手,成为厂商现实和迫切的任务。客户需求的另一个变化在于,客户更加注重实效,更加看重项目实施的成功率,更加看重厂商的集成能力。与此同时,客户对于改进咨询服务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拿出重金为此买单。此外,如何降低服务成本,也是企业领导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服务模式方面,目前仍然众说纷纭,处于摸索阶段。
2005年服务市场的成本较量开始升温。由于DELL在服务领域发起价格战,IBM在PC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此外,关于“服务的标准化、服务的产业分工”等问题,也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4、宏观调控
在过去的一年里,众多的国内企业品尝了宏观调控的滋味。
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硬件厂商。由于项目设备采购投资缩水,厂商对于业务进行过程中的资金控制力度大幅超过往年,这对于分销企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分销渠道由于帐期缩短,项目竞争激烈,承受的压力明显高于往年。
不单是硬件领域,软件受到的影响也同样巨大。某公司老总对此感慨道:“宏观调控后势强劲!”
5、国际化
2005年是国家竞争策略发生重大调整的一年。创新和国际化,成为这一年聚焦和曝光度最高的名词。
在过去的12个月里,一些IT企业开始了引人注目国际化航程。其中包括收购IBM PC业务的联想,还有先行者华为、中兴,当然也少不了华旗等一批新进企业。不过与此同时,国际厂商也在提速进入中国市场,其手段十分老辣。随着国际厂商价格战的升级,一些弱小的国内企业出现了缺氧甚至濒于窒息的状态。
一位企业老总说:“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是,必须建立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企业,小作坊式本土公司没有前途。”
6、创新
依靠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十年里,“创新”这个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整个国家和整个产业如此高度的重视。之所以这样,是国家在反思之后,思路调整的结果。
不久前,某知名媒体发表了关于中国和印度竞争力对比的文章。该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印度在IT产业的长期竞争力上会超越中国。因为中国的强项——制造业,不能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回顾二百年以来全球化工业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国家,必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国家。就好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大工业时代的美国和德国,以及后来的日本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在技术领域没有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创新就绝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技术研发,它还应当渗透到管理和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但是,一个现存的困难在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如何在创新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尽管在2006年,国家将会出台多项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但是许多被重点扶持的创新项目,如果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前景能够乐观吗?而改善创新企业的生存环境,绝不是仅凭业界人士几声呼吁就可以做到。
7、3C、3G、中小企业
2006年,3C融合的脚步将会进一步加快,其如何实现与互联网模式的接轨,将会是一个看点。
至于3G,尽管很多人对此寄以厚望。但是2006年,多数IT企业还是难以在这里有所收获。一位公司老总说:“除了少数直接参与电信改造业务的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对明年的3G很难指望。”
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发展速度减缓,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企业将其视作自己的发展目标,也有人将其看作救命稻草。互联网也在争夺这里的市场,ASP模式的软件服务商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关注,其典型例子就是Salesforce.com。
但是如果不能推出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一市场在2006年恐怕仍难以实现的突破性发展。
拓展中小企业市场需要规模化的销售体系和支持体系。如何实现有效海量级的渠道管理,以及海量级的服务体系管理,仍然是摆在厂商目前的重大难题。有些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这也是未来的趋势),这方面的努力仍然处在摸索的过程中,但是目前业界还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运营模式。
二、竞争看点
在产业整合的巨大背景下,2005年的竞争表现出哪些特点呢?通过对48位IT企业领导者的观点进行总结,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看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并购热潮令人眼花缭乱。赛门铁克收购VERITAS,Ebay并购Skype等,以及甲骨文收购仁科、Sieble,这些都是震撼业界的大事;而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更是国人心目中的年度重大事件。此外,包括CA、Bea、Gateway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并购风潮的影响。众所周知,并购是产业整合时期最常出现的现象。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并购呢?准确地说,并购不是结束,而恰恰是开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收购、合并,或者其他形式的合作,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里大范围地出现。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的价值,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2、网络进入实战
多家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收购或者上市行动,使得传统IT企业对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落伍”深感失落。网站在资本市场上大把圈钱的确令人眼热。但是对于IT企业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来改造自己的企业。
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有些类似于当年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在大机器制造时代,完成了最初革命性发明的国家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就好像大工业时代的霸主不是英国而是美国一样。真正使用创新工具改造自己公司的,未必是最初创造这些工具的人。对于企业来说,谁能够更加彻底地利用新技术模式改造自己的企业,谁就有可能利用“未来的模式”击败现在的对手。
3、人才争夺加剧
在整合的过程中,人才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争夺人才的战争,正在演出自2000年以来的又一轮高潮,而且这一势头仍在继续。Google、雅虎、Ebay与传统的IT企业争夺人才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改换门庭的李开复。
不过在这个转换的时代,经理人在角色的变换的同时,其职业命运也更加动荡。在过去的一年中,多家IT企业出现人事变动。尽管产生这些变动的原因各有不同。不过对于一个动荡的整合时代来说,这些震荡丝毫不足为怪。尽管动荡,但是人才的价值没有缩水,反而更加水涨船高。专家预测,未来的一年中,对于人才的争夺将可能再创新高,这也是产业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
4、产业环境急待改善
尽管创新和国际化成为国家竞争战略的主基调。但是如果企业的生存环境不能得到改善,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目前国内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新一轮泡沫征兆,以及软件和服务方面的疲软状态,都是令人不安的现实。此外,投资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项目采购过程中“重硬轻软,重采购,轻应用”的现状如果不能改变,这些痼疾对于增强产业竞争力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其消极影响。
三、变化
变革与整合的时代,总是少不了模式和策略的变化。预测2006,我们认为,以下的一些变化有可能在未来发生。
1、厂商关系继续发生微妙变化
客户的需求变化了,不但会影响厂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就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厂商之间存在的大多是对立的竞争关系。但是,随着客户对于服务要求的不断升级,任何厂商都难以仅凭一己之力去满足客户的完整需求。于是,彼此之间谋求创新的合作模式,以便为客户提供既经济有效的服务,有可能成为未来厂商关系变化的一个焦点。
对于这种关系,一位公司老总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像汽车,有的厂商提供平台,有的厂商提供配件,然后大家一起组装,才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2005年软件、硬件厂商之间,以及它们的渠道之间出现过多次合作的尝试;IT厂商和电信厂商以及其他行业的厂商之间,也曾经试图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此外本年度急速升温的“产业链、战略联盟”等概念,也都根源于IT厂商对于合作概念新的理解。
2、创新是生存之道
前面提到过,国际化和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回顾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专著于技术和创新的厂商,即使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同样能够应对自如,有些还显得游刃有余。
但是如果你的公司先天就不具有技术优势,那又如何去创新呢?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如果仅仅将创新定位在技术领域,那么很多公司会感到前途无望。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研发,流程和业务模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内容。而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树立创新的观念,也就是认识到必须与众不同,才能获得竞争力。
3、合作需要新模式
2004年,SP在业界率先提出了渠道“价值链生态系统”的概念。事实证明,这些听起来超前的概念正在成为建立新型合作模式的基础。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参与产业生态链合作的厂商的范围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跨行业甚至跨产业的厂商之间都有可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交换价值,以便共同利用巨大的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来实现共赢。而这一观念也越来越得到更多的认同。客户和厂商的关系也将在发生变化,客户们正在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厂商的合作者,并且与厂商在产品的开发、推广、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4、贴近客户,永远不要怕过分
如果对于客户的需求,继续采用点到为止的应付做法,厂商在以后就很难再有市场了。随着大规模采购行为的降温,客户对于系统应用的要求日益深入。这使得厂商必须思考如何与客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此,厂商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服务和咨询业务模式;需要改善自己产品的集成水平,使其能够顺利地应用;此外,厂商还应当认真考虑客户参与的需求,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以及增值服务业务中来。
四、什么样的公司能够生存
转型与整合的时代,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参加本次大预测的企业领导者们普遍认为:
1、谋求合作的公司能够生存
这里所说的合作,不是“自扫门前雪”式的外交化合作,而是一种创新基础上的合作,是建立在新的合作模式基础上的合作。
例如,linux厂商之所以能够在服务器操作系统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其根源就在于建立了全新的合作模式,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研发参与者。SAP、甲骨文以及金蝶等公司倡导的平台合作,也是基于产业价值链基础上的新型合作模式。此外,IBM与重大客户之间的联合研发、联合推广、联合渠道模式,也是创新基础上的合作成功范例。
2、具有独树一帜能力的公司能够生存
未来的IT业务正在越来越明确地显示出基于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合作趋势。一个公司如何不具备独到的价值,就很难在产业价值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前面所说的,独树一帜的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企业在供应链集成方面的改进(例如DELL的直销模式);在渠道领域的创新(例如Salesforce.com的在线租赁模式);在客户合作方面的变化(比如有些厂商与客户联合开发,有的厂商积极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等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3、善于学习的公司能够生存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这里所说的学习,绝不是指企业中的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学习,而指的是整个企业的学习。是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学习;是企业对每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是形成了完整机制的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4、专注的公司能够生存
专注,并不是说公司一定要死守固有的阵地,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说,企业一定要集中资源投入到最有可能成功的业务上。那种“面面俱到、大而全”,“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大,什么做不强”的小公司在未来肯定没有前途。
5、最贴近客户,最了解客户需求的公司能够生存
上面总结了很多公司的生存之道。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贴近客户,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随需应变”,这一点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企业生存根本原则。
在上面的文章里,我们大体回顾了过去的2005年,并且对未来IT产业的动向做了简单的预测。那么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具体到每一个厂商,它们对于未来的市场、竞争、技术以及管理的变化趋势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下是48IT位企业领导人对2006年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