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变 《南京》美国导演公开信引发的地震(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33:04
事件:一封公开信引发轩然大波     8月19日,有网友在天涯等论坛贴出了纪录片《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导演朗恩·约瑟夫的一封公开信,经记者查证信件来源属实。在信中,约瑟夫称自己的影片是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最好的影片,却未能在中国公开发行,中国人给他帮助很少,也没什么捐款。他宣布将于9月1日关闭南京大屠杀影片网站,并从网上撤下此前发布的有关日军暴行等的所有影片。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大旗网编辑在第一时间内开始调查,试图还原整个事件的本来面貌。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发现约瑟夫博士在此期间一共发过三封公开信,而每一封信都代表了他不同的心理状态。 第一封公开信:我遭受日本右翼的威胁,又被中国人毁谤     在创作纪录片电影《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我万万也想不到我会不断遭到中国人的毁谤中伤和个人攻击。但这正是一直以来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毁谤和攻击还在继续。  
☆ 有关机构不合作
    除了少数中国人热情捐款协助这部电影的制作之外,大部分中国人对此是冷漠的,一些中国人,中国组织和机构不仅不合作,反而对我有敌意。
☆ 不超过10个人捐款
    这部电影无法自负盈亏。我们在8月1日发出了最后的寻求帮助的公告。发出最后的筹款公告以后,只有不超过10个人捐款。我们接收到的捐款少于1000美元。   公开信原文摘录:我遭受日本右翼的威胁,又被中国人毁谤攻击

    在创作纪录片电影《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我万万也想不到我会不断遭到中国人的毁谤中伤和个人攻击,但这正是一直以来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毁谤和攻击还在继续。

 

    我不喜欢去筹款,我讨厌请求别人帮助。我的想法就是如果这部电影无法自负盈亏,我就等到音乐版权到期的时候把它撤下来。更何况,我遭受日本右翼的威胁,又被中国人毁谤攻击。

第二封公开信:约瑟夫博士回信解释尴尬处境       第二封公开信是博士写给捐助者的,他在信中详细叙述了在推广《南京梦魇》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尴尬处境,以及来自日本右翼的威胁。不过事件似乎有了转机,因为在第一封公开信之后有相当多的中国人站出来帮助他。   制片人约瑟夫博士对捐助者的回信摘录(8月19日):  

    您好! 谢谢您的捐款和支持的善意来信。

 

    我在制作和推广“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出乎我的预料的。我一直以来都是计划让这部电影自负盈亏的。 我的想法是在网络上让观众免费观看,但是用销售DVD拷贝来收回成本和维持,让其可持续下去。

 

第三封公开信:约瑟夫博士的感谢信 “300位中国人力挽      纪录片“南京梦魇”美国制片人约瑟夫博士的公开信发出之后,在华人世界里引发巨大凡响,有良知的国人立刻行动起来,捐款挽救《南京》,8月20日,约瑟夫博士写下这样一封感谢信:300位中国人力挽狂澜,摘录如下。    ■ 《南京梦魇》在YOU TUBE上的地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oW2WYdOsvg (English)
http://youtube.com/watch?v=TgENINXPrAM (Chinese)  

捐款网站:http://rapeofnanking.info/Donate.html


 

300位中国人力挽狂澜  

    要求别人帮忙,对我来说,很难。 但是, 表达感激之情是我乐意做的事。

 

    在从8月18号到8月19号的24个小时里,有300名中国人(主要是未名网站的海外华人和学 生-译者注。) 站出来支持电影 "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他们捐助了超过2万美元 (这是实际收到的数字,相信还有捐款支票没有收到的-译者注), 这真的是了不起!我真正地被感动了,我倍感荣耀。以这个速度,我相信到本周末将会有出现: 1000名中国人出来力挽狂澜。

 

    当我在公开信里写道: “我放弃了,我洗手不干了”等等语句时, 所有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方面似乎都是绝望的, 没有出路的。 我们联系的每一家美国的音像出版商和发行商都对出版发行这部电影都不感兴趣。 中国的政府堵住了我们在中国的出路: 所有的电视台,电影院,和音像出版商和代理商全部都是说“不”, 全部都是拒绝。

 

  • 《南京梦魇》:让人类正视69年前的魔鬼

  •   《南京梦魇》中国为何受冷遇
    《南京梦魇》中文版制片人吴海燕介绍说,从2005年年底起,她就陆续和国内的各家音像制品出版公司取得联系,并向他们寄出样片。到目前为止,吴海燕至少联系了17家DVD发行商,但没有一家愿意代理《南京梦魇》在中国大陆的发行。国内的发行商的回音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委婉表示拒绝。       吴海燕说,她听下来出版商表达的主要理由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市场利润空间小,另一方面,各公司每年送主管部门审核的电影数量有限,很多公司不愿意冒浪费配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