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晖:且思且讲且纪录——《法哲学讲演录》(上卷)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9:27
发表时间:2007-2-4 0:01:00  阅读数次: 2528
自从2002年山东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博士点招收第二届博士研究生以来,我就负责给他/她们讲授《法哲学专题》。本书就是在这连续五年讲课的录音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前年广西人民出版社赵明节君就“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向我约稿时,我向他透露了我有法哲学专题讲课的录音这一信息。缘于此,当我的第一部录音讲稿——《法治讲演录》(上卷)整理完毕,并在该社出版后,去年,赵君就法哲学的录音讲稿又向我约稿。我也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约稿。去年2月底就和该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约定五月底交稿。接此约稿后,我委托硕士研究生王斐、巩方健、张韬、于妙妙、任立华、尚海涛等根据我历年讲课的录音,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然后自己再进行加工整理。接着由博士研究生魏治勋、王斐(去年下半年考取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尚海涛进行了系统的校对。
初次整理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从1999年以来我给山东大学理论法学硕士研究生讲授“法哲学专题”课的录音记录,包括了“先验的法哲学——法的本体论”;“价值的法哲学——法的价值论”;“形上的法哲学——法的认识论”和“思辨的法哲学——法的方法论”这样四个专题的内容。第二部分则是本书的内容。原先准备将这两部分内容全部整理出来交由该社出版。但整理的结果却是第二部分的字数已经超过了40万字,兼之给硕士研究生所讲的内容和给博士研究生所讲的内容,完全属于两种体系、两个问题。所以,此次所出版的,就只是给博士研究生所讲授的内容的纪录。另应说明的是,在历年给博士研究生的“法哲学专题”讲授中,除了本书已经收入的内容外,还有一讲内容为:“科学—技术视角的法哲学”。虽然在历次讲课中,我都给学生讲过了,但我至今认为这一讲的内容还不太成熟,所以,这一次出版时没有将其收入其中。如果本书有再版的机会,并且我对相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时,再收入不迟。
多年来,我讲课形成了一个习惯,即只准备一个提纲,必要的引述准备一些卡片,所以,没有准备专门的教案,更不愿意拿着教本讲课。即使给本科生讲课也是如此。原因在于一旦拿着教案、翻着教材,反倒打乱了我给学生讲课的思路。如今当教师已经二十余年了,但至今不知道这种讲课方式究竟是好是坏。不过对个人而言,有一个基本的感受,那就是这样讲出来的,更能形成自己的思路。
同时,我讲课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即使同样是给硕士研究生讲课,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绝不愿意讲授同样的内容。例如,都是法律硕士,但我对在职法律硕士开讲的是《法治问题十讲》;给全日制法律硕士开讲的是《制度的法理》。去年,法学院进行硕士生课程改革,在未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安排让我给全院一年级全体法学硕士研究生讲授法哲学,我拒绝了。因为我目前给法学硕士生开讲的《法哲学》,仅仅针对理论法学硕士研究生。院里还算高抬贵手,同意了我的要求。今年再准备根据其他专业法学硕士的特点,部分开讲《法律的规范研究》专题(因为我要求院里允许该课程有数位教授合作讲授,所以,我只讲这一部分)。
这样两种讲课的习惯,尽管可以不断开拓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领域,但也存在一个基本的局限,那就是根本没有时间给学生备课。虽然,数十节课的内容要给学生系统地讲出来,至少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但没有讲稿总是一个缺憾!所以,我在多年前,就把讲课的过程通过录音保存下来,既算是敝帚自珍,也算是以备侯用——以便在下次讲课前重温一遍。如此积累多年,包括《制度的法理》、《法治讲演录》(上、下)、《硕士研究生法哲学专题讲座》、《博士研究生法哲学专题讲座》、《硕士研究生法律文化理论专题讲座》和《博士研究生法律文化理论专题讲座》等这些讲课内容,都录了音。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根本没有精力把它们全部整理出来。好在《法治讲演录》和两个《法哲学专题讲座》的内容,学生通过录音已经把初稿都整理了出来。
在《法治讲演录》的代序中,我提到过这样的话题。通过录音整理出来的稿件,总要经过一定的润饰,才可以用书写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纯粹的讲演录音,听起来或许还可以,但是把它整理出来,变成书写体系,供人们阅读时,就完全不是那样的感觉了。这让我不自觉地想到了一件往事:曾看到过国内三位知名法学家合作发表过一篇对话体的论文。其中一位作者也是目前国内法学界最知名的演说家和“嘴力劳动者”(该作者自嘲),另两位的讲演才能也至少是中上水平。我曾经就此请教过前者,谈到那篇对话真不错,并问他真是根据对话整理出来的吗?但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他说:本来很想用口语说出来,整理一下就发表。没想到根据口语整理出来的看起来却很别扭!所以,那篇对话体的文章基本是写出来的。看来他的体验和我整理这两部书时的体验完全相同。我一直很推崇国内法学界两位老一辈法学家的讲演水平,他们是吴家麟先生和江平先生。也曾给人讲过:他们的讲演整理出来,就是美文!现在看来,可能也是一种误解。等到真根据录音整理出来了,也许并不一定受看。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审美感受完全不同?我没有研究过,期望有心人能够就此多下一些心思。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听讲的情境和阅读的情境是完全不同的,言说和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符号系统。只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理解根据录音整理讲演稿时的困难、苦楚!
还必须给读者交待的是,由于我讲课时不用讲稿,只用提纲,所以,讲课内容中的不连贯、跳跃、拖沓、个别地方的重复等等现象都在所难免。我在整理过程中也深感到这些问题。尽管出版社的选题意向是通过出版一套讲课实录,来较为真实地反映老师讲课的过程,因此,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作为本书的作者,我还是需要就此向读者做出解释,并请求读者能够原谅:如果上述现象影响了你的阅读效果,请能对本人给予严肃的批评,以便在整理类似的录音稿件时,本人能更加注意。
最后,我要再次诚挚地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的关心!也感谢肖启明君、赵明节君、赵云仕君对我的一再宽容!感谢我的弟子们在本书整理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
作者2007年2月3日于济南望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