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为孩子的一生准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7:00

 

 

孩子的出生是父母一生中最伟大的升华,当我们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个弱小、纯洁的小生命的时候,为人父母的爱和责任感一瞬间都被激发出来,并注定将延续到生命的终结。这是一个多么漫长,伟大的过程!孩子一天天成长,我们需要深思的是:除了给予孩子生命,我们还能为他的一生准备什么?

毫无疑问,很多父母首先选择了为孩子准备财富。据我国国情来看,家长的这一点良苦用心无可厚非,能留钱给子孙,于子孙而言,善莫大焉。毕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只要有了钱,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进而房子会有的,车子会有的;再往后想,妻子会有的,地位会有的……我们当然不反对家长为孩子储备财富,问题在于,您用哪种形式为孩子储备财富?前段时间震惊全国的杭州飞车案:富家子弟飚车将人撞死后,面对生命的逝去,竟然能够与同伴嬉笑如常:“不就是点钱的事儿嘛!”。死者的母亲见到了富家公子的母亲后,非常平静地说:“我不会打你,我只是怪你没有教育好你自己的儿子。”富家公子的母亲听了顿时潸然泪下。然而,大错已经铸成,悔之晚矣,尽管公众都把目光聚焦在“富”字上,但我相信那位悔恨交加的母亲比任何人都明白:害了儿子的不仅仅是过度给予的财富,还有作为首任教育者——父母的盲目和失职。林则徐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有人误以为这幅对联是劝告父母不要给儿孙遗留财富的,其实不然。一个“多”字表明了林则徐的本意:金钱能力有限,父母给予也应该有度,适当的给予是父母负责、关爱的表现,而过度地施与则酿成了戕害、荼毒孩子心灵的鸩酒,父母之爱最关键是要注重对子女德行、操守的培养。然而,不少溺爱孩子的父母即使本身是工薪阶层也要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把让孩子过得逍遥自在、优哉游哉误以为是幸福,这一点前车之鉴太多了!从摇篮到成年,孩子的欲望会越来越大,当他不再满足于糖果、玩具、漂亮衣服时,我们拿什么填满孩子的空虚?再多的给予也不过是饮鸩止渴而已。对此,新一代睿智父母提出并积极响应这样一个口号:“再富不能富孩子”,他们通过对家庭教育不断的学习已经充分认识到:作为七八十年代的年轻父母,即使有不少属于独生子女,也受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母的影响,从小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受到过磨练,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我们的下一代,除了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去付出劳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学习怎样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他们做人做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重视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疼爱孩子需要理智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培养出孩子才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堪担重任。

有的家长为孩子准备了优秀的师资,从幼儿园起就为孩子精挑细选,无论是园所还是老师,统统都要最优秀的。当然,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往往落在价格“奢华”或者“平民”上。昂贵学费与家长的关系犹如周瑜打黄盖,钱花多少无所谓,只要是为了孩子好,不用说舍近求远,放下金饭碗举家搬迁都不要紧。我们首先要向这样的父母致敬,您辛苦了!为了孩子,您做出了太大的牺牲,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学有所成,您效仿古代的孟母一样择“校”而处、择“师”而学,无私地放弃了自己的利益,这种爱真的很伟大。然而,我们细想一想,孟母她老人家选择的是什么?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对了,她选择的是“邻居”,是利于孩子品德养成、兴趣培养、思维构建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她老人家可没有挑哪个邻居有钱啊!所以我们说,没有必要一定要送孩子上贵族学校,尤其是在超出家庭负担的情况下。孩子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被不少家长忽略了:那就是父母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这里的家庭氛围不仅仅指父母给予子女的关爱表现,同时也包括父母及其他长辈间接对子女情感、德行、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在文章中向天下父母发问:“关起门来做个细心、温柔的母亲,你觉得够吗?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子女,而且懂得如何去爱,你应该如切肤之痛地体认到:把小圈圈弄好是不够的,你必须发挥力量促成大环境的改造。”我感觉这里实际也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父母的境界成就孩子的人生。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功的内因,没有内因的推动,其他外力恐怕均无从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说,想要教育好孩子,必先改变父母。父母的肩膀是孩子瞭望世界的阶梯,如果父母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孩子的成长空间必定受限。如果父母本身境界高远,“导之以道”,孩子的人生自然就会走得从容、成功,这样的“丰功伟业”绝不仅仅是单方面依赖贵族学校和某一位老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够轻易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为孩子准备“多技之长”专心致志培养孩子特长的家长朋友们。虽然我们倡导“平凡教育”,但是培养“后天”天才仍然是每个家长最朴实的梦想,不少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品很高,所以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很大,孩子尚在母腹的时候就积极进行胎教、早早教,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认真研究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了,势必要把孩子造就成天才。当然,“后天”天才确实也不少,现在媒体宣扬的也越来越多了,比如说春晚“百家姓女孩”(本报第二版有详文)。我想很多家长在看到媒体对神通大肆宣扬的时候,心里会对比自己的孩子:我孩子要是也这样该有多好!说到这里我们也要向孩子致敬了,宝贝,你辛苦了!当然,我们不是反对早教,家长不要误会,事实证明经过正确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情商、思维构建等方面确实优于其他同龄人。为孩子的未来准备多种技能毫无疑问会扩大孩子的生存空间、强化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要说的是: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不仅要顺应孩子的兴趣,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更何况,“长”相对的是什么?是“短”。什么都特长,往往代表着什么都不特长。试问:在“今天”就被扼杀掉“明天”的孩子,如何能够成为“后天”天才?所以,家长早期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特长既要有度,也要有智慧;既尊重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学习到技能。这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家长不能不说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分水岭”,可见其重要性。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孩子真正的需要,他们十分理智、巧妙地为孩子准备了们一生真正受益无穷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冰魄玉魂的德行。“让孩子更像孩子,让孩子回归孩子”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所在。有的家长陷入一种误区:“学习就是啃书本,学习就是要吃苦”。想想,吃“苦”是件乐事吗?谁愿意平白无故去找苦头吃?这实在有悖人之常情,当然卧薪尝胆的勾践除外。我们且说说勾践,为什么他愿意找苦吃?因为杀敌复国的目标驱动着他,套一句时髦词就是:他尝的不是胆,是信念。那么何不也让孩子试一试这种驱动,让孩子学的不是书本,是快乐呢?我们注意到有的幼儿对数学十分抵触,当然不是孩子天性厌恶,他来到这个世界宛如白纸一般,正是如饥似渴接受“营养”的最佳时机,如果不是家长灌输给孩子数学“苦”的概念,他怎么懂得去“挑食”呢?换位想想如果你是玩心大起的幼儿,家长却一个劲后面追着要你学无聊的算术,还讲了一大堆听不懂的大道理,你烦不烦?烦不胜烦。孩子想玩,你就顺着他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教会孩子数学,岂不更妙?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科技改变命运的时代,为什么还墨守老旧的教育手段不放呢?送一套数学思维构建软件给孩子,明确告诉他是让他拿来尽兴“玩”的。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正是要在游戏中进行才会事半功倍。除了快乐,睿智的家长还为孩子准备了美德,在教育孩子这项艰巨、系统的工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启蒙、基础的重要地位。所谓“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所谓“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这就意味着父母要教孩子善的行为和做人、做事的能力,养他的浩然正气,即“蒙以养正,圣功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孩子,使之“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三到六岁的孩子正处在心智飞速发展的时期,犹如璞玉浑金般弥足珍贵、前途无量,而父母则是他遇到的第一位工匠,这位工匠的技艺巧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一生。

那么,你为孩子的一生准备了什么?或者将准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