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学者眼中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败北的七大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6:22
1937年8月的上海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场登陆攻城会战。也是日军遭到的第一场最艰巨的作战。战后很多日本军事学者普便认为,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但是中国军队没有这么做,最终造成了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迫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日军夺取了淞沪会战的胜利之局面。中国军队在上海淞沪会战中的失败存在有七大原因。

一.采用并且过分依赖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壕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部战线设立了三条永久性战壕式防线,但是联盟军并没有从这些战壕中各个突破,很多局部战壕尽管配置了重兵和重装备,但并没有出现敌兵,这样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战壕本来就应当是即兴的和随机的,设立永久性战壕本身违反了军事科学。在淞沪会战时,德国曾经派出了100多名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军队指挥作战,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均被分配到了作战的第一线。由于他们过分采用并且依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战壕式战术,因此没有发挥出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是中国军队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二.过于强调阵地死守。
 中国军队为了死保上海,采用了死守阵地的作战方式,这是造成中国军队巨大伤亡的重要原因。因为此时日军的火炮威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威力。火炮口径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75毫米增加到了150毫米,阵地死守只能带来更大的伤亡?

三.迂回渗透战术没有能够彻底执行下去。
 象淞沪会战这样的攻防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局部的迂回渗透战术。也就是说,组成多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突击队,携带一挺轻机枪,穿插迂回到日军的后面以及内部进行作战,充分利用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打击日军。这种迂回渗透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也经常采用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淞沪会战时德国军事顾问没有这么做。日本军事学者认为这可能同当时德国军事顾问团内部的派别斗争有关。

四.中国军队向上海地区的增兵速度太慢。
 不能及时地向上海地区增兵是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同中国的铁道分布情况有关。上海周边地区的铁道走向均为沿海走向,没有沿长江走向的铁路。这就给上海地区的增兵以及撤退带来了困难。中国政府如果能够预见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事先修建一条沿长江走向的军用铁路,那么淞沪会战的结局真的很难预料了。

五.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指挥无能。
 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多数高级指挥官缺乏必要的军事常识。在大场镇失陷后的防御问题上、在杭州湾的兵力布属和防卫上均体现了中国高级指挥官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淞沪会战后,蒋介石的总参谋长何应钦将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日军拥有重火炮和飞机。但是,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官都会知道重火炮和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方面。就从总参谋长何应钦将军的这一分析结果上看,这是一个没有深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作战的参谋长。这样的高级指挥官在中国军队里太多了。

六.中国军队中其他兵种能力不足。
 中国军队除步兵之外其余兵种均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工兵,当时在中国军队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的。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中国工兵能否帮助中国军队渡过30米宽的吴淞川。由于中国工兵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使得中国军队失去了全歼日军3个师团的战机。反之,由于日军工兵成功地帮助了日军完成渡川的任务,日军获得了战机。

七.中国军队便衣逃跑的传统影响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中国军队战败之后通常不投降,而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化装成老百姓,或者是打暗枪或者是逃跑。这给军队的战斗素质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也给中国的百姓带来灾难。正确的投降方式应该是最高指挥官带领全体官兵,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公开投降。但是中国军队始终没有采用这种方法,造成了后来很多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临阵逃跑,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